第二节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湖州一中尹志和)
一、设计思路:
根据《学科指导意见》的要求“通过对不同时间尺度气候统计图表的解读和分析(重点指导学生了解统计图的阅读分析方法)”,了解地质时期、历史时期和近现代三个时间尺度上全球气候变化特点。采用案例教学法,说明气候变化对自然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情感。本节课以生活在长兴的扬子鳄昨天、今天为案例,分析地质时期、历史时期和近现代三个时间尺度上全球气候变化对扬子鳄地区分布的影响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二、教材分析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是整个必修Ⅰ的总结与拓展;在整个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是第四章第二节,它在本章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根据《学科指导意见》的要求:本节课用1课时来完成,一、运用地图(或图表、资料)的能力;二是举例(或结合实例)说明地理问题的能力;三是分析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的能力。本节课采用学生身边熟悉扬子鳄的昨天、今天作为切入点,以小见大,培养学生案例分析的一般方法。 三、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初步运用图表的能力也基本具备,以扬子鳄昨天、今天分析地质时期、历史时期、近现代气候的变化对扬子鳄的地区分布影响,并通过实例运用整体性原理说明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质时期、历史时期和近现代全球气候变化的特点。 2.理解全球气候变化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以扬子鳄昨天、今天为案例, 通过小组活动、讨论、分析扬子鳄地区分布变化的原因。
2.通过选取案例,运用整体性原理培养学生分析地理要素之间相互关系的能力。 3.通过对扬子鳄昨天、今天案例的分析,培养学生案例分析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乡土案例的分析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情感; 培养学生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理解事物是发展变化的。 五、教学重点、难点
以扬子鳄的昨天、今天为案例,让学生归纳地质时期、历史时期和近现代三个时间尺度上全球气候变化的特点和对自然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六、教学方法
案例分析法:通过对扬子鳄昨天、今天的分析,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地理思维的能力;
问题导学法:通过学生完成设计的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读图分析法:地图是地理的第一语言,通过地质时期历史时期扬子鳄的分布图、历史时期和近现代扬子鳄分布图分析,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能力;
自主学习法:通过学生阅读教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七、教学用具 多媒体、实物投影仪 八、教学过程
1
教学环节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利用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 播放长兴泗安镇尹家边扬子鳄自然保护区视频 师:同学们有没有去过长兴扬子鳄自然保护区? 情景导入 生:略 师:同学们是否害怕扬子鳄?你对它了解吗? 生:略 师:今天我就带大家走进扬子鳄的世界,了解扬子鳄的昨天、今天。扬子鳄与恐龙类、翼龙类源出于一祖,从中生代繁衍至今。恐龙为什么会灭绝呢? 生:略 自主学习 师:这与当时的气候变化有关。同学们阅读教材95页,回答什么是气候变化? 生:略 师:与恐龙相比,扬子鳄为什么能繁衍至今呢? 材料一 扬子鳄是水陆两栖型爬行动物,常出没于芦苇丛生的河漫滩,生长竹林的丘陵地或沟渠、塘、坝、水库附近。它们的食物丰富,同时,扬子鳄耐饥性也较强,蛰伏时深居洞穴,双目紧闭,爬伏不动,这些较强的适应能力使它们分布较广。 材料二 地质时期扬子鳄地区分布图和地质时期气候变化图。 2.5 70 250 案例素材 展示 600 (扬子鳄 2500 的昨天) 0 600千米 3800 第四纪 白垩纪到上新世 4600 师:根据材料小组讨论分析1-2题。 1.与白垩纪到上新世相比,第四纪扬子鳄的地区分布特点及变化的原因。 2.总结概括地质时期气候变化特点。 生:略 师:与恐龙相比,扬子鳄耐饥饿性强,而且很少运动,需要的食物少,恐龙运动量大,一旦环境改变,食物来源减少,就会大批死亡。 过渡:当环境发生改变时,扬子鳄如何适应环境的变化呢? 材料三 扬子鳄历史时期和近现代地区(以我国东部地区为例)分布图 同位素地质年龄(百万年) 新生第四新 上新世 中新世 渐新世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冷 现代 暖 干 现代 湿 代 中 生 代 古 生 代 元 古 代 太 古 代 始新世 古新世 白垩纪 侏罗纪 三叠纪 二叠纪 石炭纪 泥盆纪 志留纪 奥陶纪 寒武纪 震旦纪 地球初期发展阶段 把教材分散的知识点整合在一组相关的案例素材中,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性思维 1
教学环节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105° 110° 115° 120° 现存地 太原 石家庄 公元前2000年分济南 布北界 ° 40 公元前200年到公郑州 西安 元200年 南京 公元900年 上海 合肥 武汉 ① 30° 重庆 杭州 ② 材料四 历史时期气候变化图 温度/℃ 温度/℃ 案例素材 展示(扬子 4 4 鳄的昨天) 2 2 0 0 -2 -2 -4 -4 师:根据材料自主分析1-2题 1.据材料三、四分析公元前2000年到公元900年扬子鳄分布北界变化特点及原因。 2.总结概括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特点。 生:略 过渡:历史时期扬子鳄北界的变化每千年向南移动100公里,适应环境的变化,那么近现代空间分布有何变化呢? 10000 5000 4000 3000 2000 1000 500 公元 500 1000 1500 1600 1700 1800 1900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材料五 近现代气温变化图 温度距平均(℃) 0.6 0.4 0.2 0 -0.2 案例素材展 -0.4 示(扬子鳄 -0.6 的今天) 1860 1880 1900 1920 1940 1960 1980 2000年 师:小组讨论分析1-3题: 1.根据1986年到2012年气温变化特点,推断现今北界和公元2000年扬子鳄北界和材料三中①②的对应关系。 2.总结概括近现代气温变化特征。 3.阅读教材98页,近现代气候变化还产生哪些影响。 生:略
1
1950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 教学环节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过渡:近现代气温波动的上升,理论上导致扬子鳄分布的北界 向高温移动,但实际上由于人类活动对扬子鳄栖息地的破坏,其分布的北界还是向南移动了,实际上①对应的是公元2000年,②对应的是现在。 师:与地质时期相比,扬子鳄目前的栖息地有何变化? 生:略 师:扬子鳄又称称扬子鳄珍稀, 不仅仅因为它是我国特有物种, 还因为它的濒危程度甚至超过了大熊猫。说明气候变化导致了原有生态系统的改变。 师:气候变化除了影响改变生态系统以外还产生哪些影响。 材料一 未来气候条件下800mm等降水量变化图和双季稻种植北界及增产率图。 0 600千米 0 600千米 增产50% 1951-1980年 1981-2007年 2010-2040年 1950-1980年 双季稻种植北界的变动及增产率 未来气候条件下800mm等降水量的变化 通过设置矛盾问题,激活学生的地理思维,引发学生的思考 案例展示 材料二 1961-2010年中国寒潮频次变化曲线图和1951-2006年东培养学生发散北地区干旱面积变化图。 频率(次) 6 5 4 3 2 1 0 1971 1976 1981 1986 1991 1996 2001 2006 1961 1966 1961——2010年中国平均寒潮频次变化曲线 师:小组讨论分析1-3题。 面积/%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1951 1956 1961 1966 1971 1976 1981 1986 1991 1996 2001 2006 1951-2006年东北地区干旱面积的变化 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案例分析的一般方法 1.根据材料一说明青藏地区降水量和双季稻种植北界变化情况及原因。 2.根据材料二分析我国寒潮频次和东北地区干旱面积变化情况及原因。 3.根据教材99页说出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对应气候变化的哪个影响。 生:略 :扬子鳄只能适应一定的生态环境,如果说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扬子鳄还是间接危害,那么乱捕滥杀则直接影响扬子鳄的灭顶之灾。虽然我国扬子鳄人工繁殖是非常成功的, 但野生扬子鳄却濒临灭绝的边缘。让我们携手来保护野生扬子鳄!
1
教学环节 师生活动 对野象生活习性研究表明,野象喜欢生活在温暖湿润的森林环境。下图为“中国历史时期野象活动地点分布图”,分析回答1~2题。 1.据图可以分析得出,公元前500 年至公元 1838年野象活动北界( ) A.不断北移 B.不断东移 C.不断南移 D.不断西移 2.关于该历史时期气候的叙述正 确的是( ) 登峰揽月 A.该时期全球气候变暖 B.该时期气候不断变冷 C.该时期降水增加气温不变 D.该时期降水减少气温增加 读右图完成3~4题。 3.图中反映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 A.全球变暖 C.水体污染 B.臭氧层空洞 D.水资源短缺 公元前500年前 设计意图 银川 110° 120° 北京 太原 天津 济南 合肥 南京 上海 武汉 30° 杭州 长沙 南昌 福州 南京 广州 公元1050年前—1838年 40° 兰州 西安 郑州 成都 贵阳 公元前500年前—公元1050年 知识点巩固提高 4.图中反映的环境问题会造成全球( ) A.高山雪线上升 C.酸雨危害加剧 研究性学习 调查湖州市银杏树生存环境状况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B.各地降水增多 D.陆地面积增大 九、教学反思
整节课采用“问题探究”“合作学习”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改变传统满堂灌的方式,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老师参与学生的小组讨论,教师角色发生根本的转变,这是新课改的要求;教师在评价机制方面不仅采用了“学生互评”、“教师点评”、“学生点评教师讨论小组”等激发学生积极性;整节课的教学设计大胆的抛弃了教材中提供的案例材料,采用本地区的乡土案例,这是对教材内容的一个校本化的一个处理,符合新课程理念;通过设计研究性学习使获得地理知识不仅仅在“课堂”中,也延续到“课堂”外,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思想。
参考文献:
1、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地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浙江教育出版社,2007.6 2、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地理Ⅲ 湖南教育出版社,2005 3、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解读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1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