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企业会计业务处理过程与会计核算过程的相统一的特点,更准确、可靠、真实地反映了银行贷款业务的情况,利于商业银行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营效益,并为金融调控、金融监管提供确切的数据,扩大了商业银行披露信息的有用性、相关性。
82、会计魔方
在通过关联交易、债务重组等方式受限以后,一种更新的操纵利润手法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合法地滥用。
会计估计,会计链条上最具艺术的部分,正在变成上市公司手中的魔术——巨额计提,秘密准备,各种版本的故事层出不穷。当T族公司庆幸保住上市资格,当秘密准备出奇制胜,当会计估计变成上市公司手中的魔术棒,市场健康的肌体正在受到损害。可怕的是,这一切都披着合法合规的外衣。是政策出了问题?是监管不到位?是上市公司诚信岌岌可危?还是投资者没有辨别能力?由艺术到魔术仅一步之遥,当上市公司运用会计估计越来越炉火纯青的时候,是非判断已经不那么简单了。
滥用估计
看看上市公司年报,不寻常的会计估计俯拾即是。有迹象表明,滥用会计估计正在成为上市公司粉饰财务报表的主要手段。
所谓会计估计,是指企业对其结果不确定的交易或事项以最近可利用的信息为基础所做的判断。随着20世纪90年代以后会计制度的变革,谨慎性会计原则引入,会计估计逐渐成为会计准则的重要组成部分。据中国独立审计准则组成员、中瑞华恒信会计师事务所副总经理张连起介绍,会计链条包括确认、记录、计量和报告四个部分组成。会计估计是一种计量,有很大的弹性空间,只要有估计,就肯定有分歧和不同的理解。由于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存在可选择性,中间有大量的职业判断的弹性空间——可能因为掌握信息有限、或赖以判断的基础发生变化、或做出判断的会计人员经验不足,导致会计估计与将发生的事实出入较大,即“会计估计不当”;也可能被一些上市公司作为调节利润的工具,即滥用会计估计。除了估计本身的主观性以外,中国会计准则和市场环境又有其独特性。因为中国经济处于转轨时期,管理层、上市公司、投资者都还处于不成熟阶段,上市公司有更多滥用会计估计的动机,也有更多制度漏洞可寻。据上海国家会计学院统计,截至5月21日,沪深两市共有1255家上市公司公布了1354份审计报告,其中保留意见和无法发表意见的审计报告共69份,相当部分针对的是滥用会计估计问题。再看看上市公司年报,不寻常的会计估计俯拾即是——ST轻骑巨亏34亿元,其中大部分为各项计提所致;科龙电器今年盈利1.01亿元,而冲回各项计提却达4.06亿元;长安汽车手段比较高明,全年的8.35亿元利润中4.09亿元来自四季度冲回的销售补偿费。有迹象表明,滥用会计估计正在成为上市公司粉饰财务报表的主要手段。
弹性空间
动辄几亿元,甚至几十亿元的巨额计提,确实触目惊心。对于一些公司而言,公司的承受能力已经不是计提考虑的主要因素了。
计提是会计估计的方式之一。计提一般都计入管理费用,直接影响利润。由于现行《企业会计制度》对各项准备的计提只是做原则上的规定,计提标准以及比例的确定都由企业自行根据情况确定,这在客观上为上市公司利用计提调节利润提供了可能。证监会每年都会对上市公司年报进行盘点,对于2002年年报披露的会计估计,证监会认为,通过重大会计差错更正调节利润的现象仍时有发生。一些公司通过对以前年度未确认的诉讼赔偿预计负债、纠正以前期间发生的会计政策使用错误、补提会计估计等会计差错更正行为,将会计差错更正的累计影响数在不同报告期人为地随意进行分摊,以达到调整以前各期利润从而避免连续亏损的目的,逃避监管的迹象明显。根据本刊统计,2002年,沪深两市有169家公司亏损276.8亿元,平均亏损1.63亿元,大额计提已成亏损“祸首”。2002年计提各项减值准备超过1亿元的上市公司达24家,其中20家是ST公司。各项减值准备超过公司净利润50%以上的上市公司有27家,也有20家是ST公司。同时,也有10家公司是通过冲回前期的减值准备“扭亏为盈”的。这里所说的减值准备也就是反映在上市公司财务报告中的八项计提。根据《企业会计制度》及其相关规定,上市公司年报除了资产负债表、
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三个基本报表外,还必须附加有资产减值明细表,具体指明八项计提的数额。对此,资深业内人士指出,“这被看做是上市公司内部调账的最好手段。其中,坏账准备合计(包括应收账款和其他应收账款)又是最主要调节目标”。会计准则之所以一再修改,由四项计提扩展到八项计提,本意在于体现谨慎原则,纠正以往普遍存在或有损失计提不足导致利润水分过大的倾向性问题,这对于夯实上市公司业绩,显然是有很大好处的。但是,计提坏账等或有损失准备,客观上主要依据主观判断,这种主观判断不仅存在是否真实的问题,更存在是否公允的问题。亚太(集团)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部主任岚正思认为,从2001年才开始计提八项准备,有关人员存在经验上的不足,可能主观因素多些,但调节利润的情况也存在。动辄几亿元,甚至几十亿元的巨额计提,确实触目惊心,对于一些公司而言,公司的承受能力已经不是计提考虑的主要因素了。但实际上,计提只是会计估计中的一项,上市公司利用会计估计做文章弹性空间还要大得多。2003年6月,就在财政部宣布对金融行业进行会计信息重点检查之时,台湾KGI集团中信证券研究员怀刑对4家上市银行2002年利润产生了怀疑。怀疑的焦点是上市银行的利润是降低了贷款损失比率以后才得来的,4家上市银行没有对贷款损失进行足额计提。贷款损失比例也是一种会计估计,不同的估计可能得出的利润差别很大,这就是估计的弹性空间。由于会计估计涉及面很广,凡是企业未来经营中的任何可能发生的风险,都可以通过会计估计来规避和减低,因此,做文章的空间也很大。比如产品的降价,原材料的涨价,未来可能支出的大笔费用,无形资产的受益,等等都可能成为转移或
者调节利润的秘密通道。
饮鸩止渴
估计原本是降低财务指标的大幅波动,是规避风险的,但是滥用会计估计的操作,却反而放大了波动和风险。
从表面上看,通过滥用会计估计可以达到各自的目的,上市公司乐此不疲。但是,这种操纵对于公司来说也有许多后遗症。上市公司滥用会计估计的手法不外乎以下几种:其一是巨额计提,完全不顾公司的承受能力。这种所谓的“休克疗法”主要出现在ST公司中。事实上,利用会计政策的模糊性达到“一次亏个够”的现象在2001年年报中已经出现。事实表明,这些公司的“巨亏财技”初见成效,多数公司在2002年年报中实现了扭亏为盈。这给那些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ST公司带来了灵感。巨额计提造成的巨亏虽然为公司甩掉了包袱,降低了重组的门槛,但是公司想借此脱离苦海却无异于饮鸩止渴。巨亏大幅降低公司的净资产,甚至有可能资不抵债,未来持续经营能力很值得怀疑,即便重组成功也可能只是苟延残喘。另外,巨亏不仅削减当期利润,更侵占了公司未分配利润。也就是说,即使公司重组成功,起死回生,投资者可能未来多年都不能分享公司的利润。更严重的是,这种巨额计提可能掩藏着一个巨大的寻租空间,全体股东为大股东的“孽债”埋单。原本应该收回的大股东和关联方欠款、担保、投资损失,通过计提“消化”,让损失成为现实。比如ST轻骑,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