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社会角色
社会化的结果,就个体方面而言,是个人人格和自我意识的形成;就社会方面而言,要想使社会正常运转就必须具有的功能的被履行、被落实,换言之,也就是社会角色的被承担和扮演。社会角色是沟通和衔接个人和社会的桥梁。
第一节 社会角色概述
一. 角色的含义
所谓地位,就是个体在社会结构、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系统中所占据的位置。这个位置是非人格的,由社会结构所设定的,是先于具体个人而存在的。地位赋予占据它的个体以一定的权利和义务,从而来规范个人的行动以及他与占据着社会系统中其他地位的人们之间的互动。
角色就是由一定的社会地位所决定的符合社会期待的一套行为模式。 第一, 它是一套特定的行为模式;
第二, 行为模式是由社会地位和身份所决定的; 第三, 行为模式是符合社会期待的。
二. 角色的分类
(一) 根据角色存在形态的不同,可把角色分为理想角色、
领悟角色、实践角色
理想角色(期望角色):社会对于角色的期待和要求,是社
会观念形态,标准形态,大众观念形态
领悟角色:扮演角色的个体对怎样扮演理想角色的理解,属
个人观念形态
实践角色:个体根据对角色的理解,实际表现出的行为模式,
属于客观现实形态
(二) 根据角色扮演者获得角色的方式的不同,可以把角
色分为先赋角色和自致角色
先赋角色:个人与生俱来或在成长过程中自然获得的
角色,如性别角色
自致角色:个体要通过一定的努力才能获得的角色 (三) 根据角色扮演者受角色规范的制约程度的不同,可
将角色分为规定性角色和开放性角色,或正式角色和非正式角色
规定性角色:角色规范比较严格且有明确规定的角色,
如政府官员、法官、士兵、学生等
开放性角色:角色制约的规范程度相对较低,个人可
以根据自己对其地位和社会期望的理解而较自由地履行角色行为的角色,如父亲,朋友等
(四) 根据角色和角色之间的权利和地位关系,可把角色
分为支配角色和受支配角色。如师生关系
(五) 根据角色扮演者的最终意图,可将角色分为功利性
角色和表现性角色
功利性角色:要有一番计算在里面,要有所盈利,如
商人
表现性角色: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如志愿者,慈善家 (六) 根据角色的参与程度,可把角色从参与程度低到参
与程度高分为7种(萨宾)
第二节 角色理论
角色理论的概念和来源
角色理论是一种试图从人的社会角色属性解释社会心理和行为的产生、变化的社会心理学理论取向。多种来源共同形成,在20世纪20—60年代逐步发展和确立。 角色理论的两种取向 对角色理论持结构性观点 采用过程的研究策略 结构角色论
林顿:强调围绕社会关系系统中地位的,代表社会结构因素的期望对于角色扮演者的行动起制约作用。(强调社会稳定,期待) 过程角色论
特纳:强调社会不稳定,社会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角色扮演者在和别人互动当中角色不断变化,不能把角色表演看成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模式。
评价:两种角色理论是从两个不同侧面来考察研究角色,是互补的,一个从静态一个从动态。角色定义偏向结构角色论。
结构角色论 过程角色论
第三节 角色的行为模式
角色的行为模式包括四个内容:角色学习、角色扮演、角色冲突、角色偏差。 一. 角色学习
角色学习是角色扮演的基础和前提,包括两个方面,形成角色观念和学习角色技能。
角色观念是指个体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中对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的认识、态度、情感的总和。角色观念的内容包括四个方面。
第一, 角色地位观念。
第二, 角色义务观念。集中地体现了角色的社会价值。 第三, 角色行为观念。个体对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的行为
模式的认知。
第四, 角色形象观念。
角色观念的形成过程:拒绝角色阶段,承认角色阶段,接受角色阶段。
对于角色学习,可以这样从整体上来理解,即:
首先,角色学习是综合性学习,而不是零碎片段的学习。
其次,角色学习是在互动中进行的学习,是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实现的。
最后,角色学习是经常随着个人的角色的改变而进行
的学习。 二. 角色扮演
社会学视角(宏观):互动与表演
米德:角色扮演是互动得以进行的基本条件。 (1)“心灵” (2)自我
(3)社会结构也是人们互动和角色扮演的产物 “斯坦福监狱实验”
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演》“戏剧理论” 心理学视角(微观):技术与手段 莫里诺 20世纪30年代
发展社会理解能力、改善人际关系、改变心理结构等。 总结:从理论上和逻辑上来看,角色学习是角色扮演的基础和前提,从现实实际过程来看,角色学习和互动过程中的角色扮演是一而二、二而一的过程,即角色学习是通过角色扮演而进行的,在角色扮演中个体逐步地形成、培养角色观念和角色技能,不管这种角色扮演是不合格的扮演、合格的扮演还是创造性的扮演。 三. 角色冲突
所谓角色冲突,是指角色扮演者在角色扮演情境中在心理上、行为上的不适应、不协调状态。
角色冲突有两种表现形式,即角色内冲突和角色间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