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铁路实验中学2024-2024学年度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
高二历史
时间:90分钟 分数:100分
一.选择题(40*1.5=60分)
1.《我们的中国》一书中提出“西周的四合院”的研究视野,认为以西周为中心,东南西北
被辐射地区相互交流,贵族通婚,形成了紧密的文化中心。该观点 ( )
A.认为西周政治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B.意在说明分封制标志中华民族形成 C.强调分封制之下存在着大一统因素 D.已经认识到分封制易造成地方割据 2.民间有许多关于二十四节气的谚语,如“节气不等人,春曰胜黄金”、“清明前后,点瓜种
豆”、“过了芒种,不可强种”等。由此可见,我国古代农耕文明 ( )
A.以天人感应理论为基础 B.注重协调南北方社会生产节奏 C.崇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D.是统治者重视发展科技的结果
3.孔子主张“克己复礼”“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反对“陪臣执国命”,曾哀叹“天下
无行,多为家臣”,尽管孔子和弟子分别做过齐国、鲁国家臣。这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儒家( )
A.主张世卿世禄制度 B.政治地位有所提高 C.实践与思想相背离 D.对政治理想的追求
4.春秋战国时期一思想家认为:“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颈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该思想家的( )
A.清静无为 B.兼爱非攻 C.仁政治国 D.以德治民
5.《孟子·梁惠王下》中提到天子的巡狩制度,其目的之一是“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
核
心
观
点
应
是
助不给”,而如今国君出游却使“饥者弗食,劳者弗息”。这一记载反映了 ( )
A.治国应秉承民惟邦本 B.战国时期的礼崩乐坏
C.农耕经济的地位重要 D.中央集权体制的确立
6.面对“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孔子提出“仁”和“克己复礼为仁”等思想;孟子认为道德修养是圣人才德的重要组成部分;荀子提出君子“至德”的实现是遵循道德的结果。据此可( )
A.道德自律理应是个体的自觉追求 B.独立平等是个体道德自律的前提 C.只有道德自律才能建立和谐社会 D.诸侯国君是社会道德自律的楷模 7.战国后期,儒家、道家、法家都希望以自己的思想统一天下学术,秦相国吕不韦召集门客
集体撰写的《吕氏春秋》另辟蹊径,对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进行整合。这反映了 ( )
A.吕不韦企图统一各学派 B.政治局势影响学术发展 C.中国传统文化体系形成 D.“百家争鸣”局面结束
8.钱穆在《中国文化导论》中提出:大体在孔子以前,那时的书籍,后世称之为“经书”;
知
,
他
们
都
强
调
在孔子以后的书籍,后世称之为“子书”。这一变化反映了 ( )
A.传统礼乐制度逐渐没落 B.新兴儒学对经学的冲击 C.学术向平民阶层转移 D.城市商品经济的兴起
9.秦汉之制,郡守每年秋冬向朝廷申报一年的治状,县也同样要上集簿于郡,中央或郡各对其下属进行考核;与考课相辅的是监察,中央派郡监或刺史以监郡,郡县派督邮或廷掾以监
县或乡,刺史、督邮随时按劾有罪赃的守、令或其他官吏。这反映出秦汉时期 ( )
A.君主专制使分封制在秦汉完全丧失了影响力 B.中央集权制度使中央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 C.科举制度使选拔的官吏责任感和执行力得以加强 D.监察制度从根本上保证了各级官吏的规范执政
10.西汉政权建立后,汉高祖“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到孝惠、高后时,
又“复弛商贾之律”“轻徭薄赋”,制造了相对宽松的经商环境,使得工商业发展远远超过
了
战
国
时
代
。
这
说
朝
汉
初
( )
A.以发展与稳定为要务 B.经济政策摇摆不定
C.重本抑末政策的失败 D.致富成为社会时尚
11.西汉文帝时,申公、韩婴皆以传《诗》被任命为博士;景帝时,胡母生、董仲舒以传《公羊
春
秋
》
被
任
命
博
士
。
由
此
可
以
推
知
汉
初
( )
A.经学地位上升成为入仕之途 B.品行成为选官的主學标准 C.黄老之学逐渐淡出历史舞台 D.儒学逐步取得了独尊地位
12.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天人感应”认为:“道之大原于天,主张屈民而伸君, 屈君而伸
天
。”
以
下
对
董
仲
舒
新
儒
学
的
最
佳
理
解
是
( )
A.反映天命的政治秩序与政治思想应该是统一的 B.新儒学融合阴阳五行的迷信思想和法家的思想 C.强化君权神授的同时也主张限制君权过度膨胀 D.新儒学融合阴阳五行迷信思想和德治思想
13.董仲舒以《春秋》中的事例补充汉代法律;长孙无忌用经、义解释法律,编成《唐律疏
议》,后来被唐高宗赋予同等的法律效力。这一变化表明 ( )
A.独尊儒术已成定势 B.仁政思想等同于法律 C.文官阶层主导立法 D.儒学理念渐趋法制化
14.唐玄宗时,礼部尚书沈既济评价分科取士:“前代选用,省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
其弊端……是以置州府之权归于吏部。”这评价认为科举制 ( )
A.有利于提高官员素质 B.是对汉代察举制的否定 C.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D.推动了官僚政治的发展
15.翰林院始设于唐朝,原本是政府网罗各色艺能人士的机构。明清时翰林院地位迅速上升,进士前二甲方能人翰林院,翰林学士多为皇室子弟侍读,内阁或军机重臣也皆出翰林。翰林院( )
A.是对科举制度的发展和完善 B.适应了中枢权力机构的调整 C.促使了明初丞相制度的废除 D.是皇权极端加强的重要原因
职
能
的
演
变
16.唐代开元钱币纠正了隋五铢偏轻的缺点,恢复到西汉五铢钱的标准重量。政府逐步增设
钱炉,扩大铸钱的数量,至玄宗天宝年间,钱炉扩充至99座,每岁铸钱三十二万七千余
贯,达到唐朝历史上的最高产量。据此可知,官营铸币业的上述举措 ( )
A.使政府垄断了铸币权 B.促使盈利规模不断扩大 C.有利于稳定金融秩序 D.满足了商品经济的需要
17.据史载,唐代后期皖南山地的祁门一带,“千里之内,业于茶者七、八”。四川九陇人张
守珪,有茶园在仙君山,“每岁召采茶人力百余人,男女佣工者杂处园中”,这说明当时 ( )
A.茶叶种植成为主要的农事活动 B.茶叶生产形成了专业化的产区 C.农业的耕作方式发生巨大改变 D.雇佣关系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 18.宋朝以来的江南地区,城市里从从事服务业、娱乐业的社会群体逐渐扩大。该地区一些
城镇拜财神的习俗也逐渐流行。这说明当时的江南地区 ( )
A.社会风气日渐堕落 B.城乡差距日益扩大 C.已经成为经济重心 D.商品经济不断发展
19.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仅汴州城东门外附近的十字街口,各家商店招牌就有
余块。清晰可辨的有“孙羊正店”(羊肉店),“刘家上色沉檀楝香”(香料铺),“赵
太丞家”“杨家应症”“神农遗术”(均为药铺)等诸多店名和招牌。由此可见,宋代 ( )
A.生活习俗发生了改变 B.经商方式不再受到限制 C.城市的商业功能增强 D.商家注重广告宣传效应
20.右图为上海博物馆收藏的宋代《村童闹学图》摹本。有人认为这是典型的宋代风俗画,
生动再现了当时村学孩童的天真本性;有人则认为画中情节印证了宋代村学管理松散,
教学水平偏低的事实,据此可知:
( )
A.书画作品真实再现客观历史 B.风俗画以乡村生活题材为主
C.历史学者素养制约史学研究 D.历史研究视角影响历史解释
21.“忠君爱国”在北宋末年成为士大夫的最高道德标准。佛教也提出要与儒家伦理道德相协调,“佛法据王法以立”,佛教僧人也应提倡忠君爱国,所以有的寺院称为“护国寺”,有的称“报国寺”。上述历史现象反映了 ( )
A.儒学与佛教互动融合 B.士大夫的崇佛心理普遍 C.佛教融汇儒学伦理 D.儒学开始吸收佛道思想
22.朱熹曾说:“某旧时亦要无所不学,禅、道、文章、《楚辞》、诗、兵法,事事要学,出入时无数文字,事事有两册。”他的这种读书经历 ( )
A.导致了主流意识的混乱 B.反映儒学开始走向衰落 C.践行了知行合一的主张 D.为理学的发展做了铺垫
23.两宋时期,山水画家讲究“凡经营下笔,必合天地”,以主次、远近、大小等类比人伦秩序的概念来作为山水景物布局的方式,山水画逐步取得画坛主流地位。据此可知,山水画的创作( )
A.反映出士人顺应自然的思想倾向 C.改变了文人画派注重写意的技法
B.受到了程朱理学义理观念的影响 D.满足了民众对艺术多样化的需求
24.张载主张“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王夫之赞曰:“往圣之传,非张子其孰与归”。据此材料反映了 ( )
A.社会道德环境的恶劣 B.儒家批判佛道思想的文明交融 C.重建儒家正统的艰难 D.宋儒重建儒家信仰的文化自觉 25.学者李泽厚认为,中国传统思想一般表现为重“求同”。它通过“求同”来保持和壮大自己,具体方式则经常是以自己原有的一套来解释、贯通、会合外来的异己东西,就在这种会通解释中吸取了对方,模糊了对方的本来面目而将之“同化”。以下符合这一说法的是 ( )
A.孟子主张“民贵君轻” B.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 C.二程倡导“格物致知” D.顾炎武宣扬经世致用
26.有学者统计1371~1904年间14562名进士,根据他们曾祖父、祖父、父亲的中举和入仕情况划分为四种不同类型。其中,明代进士出身平民者(即前三代中最高只出过生员的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