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传统儒家教育与现代大学生活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傳統儒家教育與現代大學生活

(演講大綱)

黃俊傑

台大歷史系所教授兼共教會主委 中研院文哲所合聘研究員

1. 引言:

1:1.1895,北洋大學堂→北洋大學→天津大學

1898,12,3,京師大學堂→北京大學

1928,台北帝國大學→1945,國立台灣大學 1:2.問題:

a.傳統與現代的斷裂

b.西方教育對中國教育的宰制

c.自然科學的「運作邏輯」主宰大學之理念及其運作

2. 傳統儒家教育的特質:

2:1.「大學」的古典意義:

古典意義下的「大學」,是追求真理的殿堂,是將不同的知識整合為一體,是提供「全人」教養的所在。

《大學》第一章:「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朱子(1130-1200)〈大學章句序〉:「大學之道,古之大學所以教人之法也。」 2:2.「教育」的涵義:

a.教育是「主體性的覺醒」 b.教育是「典範的學習」

c.教育是「社會政治改革的事業」 2:3.儒家教育的結構性基礎: a.以父子關係為主軸的社會結構: (a) 連續性(continuity)

(b) 包容性(inclusiveness) (c) 無性性(asexuality)

(d) 權威性(authoritarianism) b.考試制度與中國歷史上的官僚制度:

3. 現代大學的發展及其特徵:

3:1.大學規模的擴張: 大學作為城鎮(Flexner)

1 / 13

大學作為都市(Clark Kerr) 大學作為國際大都會

∴university→“multiversity” 3:2.現代大學的特質:

a.知識商品化→大學之「異化」 b.師生關係契約化

4. 台灣的大學教育問題及其本質:

4:1.台灣的大學之問題:

(1) 教育的商品化:視知識為商品,大學成為職前訓練工廠或是繁榮地方的工具。

(2)教育的政治化:「國家」高度介入教育的體系,使教育政治化。例如國

家的政策從反共抗俄,到發展輕工業,到發展高科技,大學的發展常配合政策,成為培養執行政策之人材的養成所。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大學的「異化」(Alienation) 4:2.問題之本質:

教育主體性的錯置。 a.1950年代以降

「反共抗戰」為政治主體而存在

b.1960年代以降

「經濟起飛」為經濟主體而存在 c.1980年代以降

「高科技發展」為科技主體而存在 參考:雅斯培(Karl Jaspers)著,《雅斯培論教育》(聯經)

5. 結論:

大學師生的「鄉愁」:大學之理念 鮭魚迴游,返回「精神的故鄉」。

海涅(Heinrich Heine,1797-1856,1831以後移居巴黎),「地理的故鄉」→「精神的故鄉」。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2 / 13

傳統儒家教育與現代大學

黃俊傑*

一、引言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在數千年的歷史進程之中,雖歷經專制肆虐,人禍荼毒,但終能綿延發展,百折不撓,充滿強韌的生命力。中華文化強韌的生命力,淵源不一,有其上層及下層結構之基礎,1在歷史演進中雖有其時代及地域的差異,2但少見全盤性之革命。3在造就中華文化的這項特質的諸多因素之中,教育傳統的綿延不絕,是一項極具關鍵性的因素,其中尤以儒家貢獻最大。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儒家對傳統文化充滿敬意,敦厚以崇禮,溫故而知新,他們守先以待後,通過教育而接引後學,他們經由教育活動而解釋世界,也以教育作為改變世界的手段。在悠久的儒家傳統中,教育最居首出之地位。但是,儒家傳統中「教育」的涵義是什麼呢?我們在本文第二節首先探討儒家傳統的「教育」具有三項涵義:(1)教育作為「主體性的覺醒」,(2)教育作為「典範的學習」,(3)教育作為「社會政治改革的事業」。接著,本文第三節再扣緊現代教育的二大弊病:(1)因知識商品化而使學校日趨「異化」(alienation),(2)師生關係之走向契約化,分析現代教育的重大弊端,都直接或間接與工業化及資本主義化的文化發展趨勢有關。最後,我們展望二十一世紀的新發展,申論儒家傳統中「教育」的義涵及其現代啟示,呼籲從傳統中華文化中的「教育」理念及其經驗中,開發其二十一世紀的新啟示。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二、儒家傳統中「教育」的涵義

從儒家教育思想與教學經驗來看,儒家傳統中所謂的「教育」,大約可以區分為三個內涵:(1)教育是一種「主體性的喚醒」,這是從受教育者的立場 * 1

台大歷史系教授;中研院文哲所合聘研究員。 關於中國歷史特質的討論,參考:錢穆:《國史大綱》,〈引論〉,收入:《錢賓四先生全集》27冊(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98);姚從吾:〈國史擴大綿延的一個看法〉,收入:《大陸雜誌史學叢書》第1輯第1冊,頁12-14;余英時:〈關於中國歷史特質的一些看法〉收入:氏著:《歷史與思想》(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76),頁71-284;James T. C. Liu(劉子健) “Integrative Factors through Chinese History: Their Interaction,” 收入:James T. C. Liu and Wei-ming Tu(杜維明)eds., Traditional China (Englewood Cliffs: Prentice-Hall, Inc, 1970), pp. 10-23. 2 譚其驤:〈中國文化的時代差異與地區差異〉,收入:《中國傳統文化的再檢討(上篇)》(臺北:谷風出版社,1987),頁27-55。

3 參考:S. N. Eisenstadt, The Political Systems of the Empires: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Historical Bureaucratic Societies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1963, 1969), pp. 221-256.

3 / 13

而提出的;(2)教育是一種「典範學習的過程」,這是從學習者與學習對象之互動而說的;(3)教育是一種「社會政治改革的事業」,這是從教育所發揮的作用而說的。我們依序分析儒家教育的這三種涵義。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1)教育是喚醒主體性的事業

在儒家傳統之中,「教育」的第一項涵義就是:「教育」是一種「喚醒主體性」的過程,「教育」也以「喚醒主體性」為其目的。儒家所認知的這項「教育」的涵義,在《論語.學而》第一章: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句話中「學」字的解釋之中,可以具體而微地顯示出來。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孔子(551-479B.C.)是中國教育史上最偉大的教師,透過教育過程將「小人」轉化為「君子」,並鼓勵有德無位之君子出仕而成為德位兼備之君子,誠如蕭公權(迹園,1897-1981)所說,「就孔子之行事論,其最大之成就為根據舊聞,樹立一士君子仕進致用之學術,復以此學術授之平民,而培養一以知識德能為主之新統治階級。」4孔子以教育蕩平封建社會的階級藩籬,《論語.學而》第一章孔子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句話,可以透顯孔門教育的風範。孔子回顧自己的學思歷程,自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論語.為政》),又說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論語.公治長》),但是,孔子所謂的「學」並不是指書本的知識,而是指進德修業,《論語.雍也》記載:「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這段話很能印證:孔子心目中的「學」是指諸如「不遷怒,不貳過」之類的德行修持而言。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從孔子以降,儒家傳統中所謂「學」就是指受教育者主體性的喚醒。《論語.學而》「學而時習之」一語中的「學」字,從漢代以降一直是解為「覺」,《說文》:「學,覺悟也。從教,從門。門尚朦也。臼聲。學,篆文『斅』省。」56《白虎通.辟雍》:「學之為言,覺也,已覺悟所未知也。」梁代皇侃(A.D.488-545)疏解這句話,也引《白虎通》的說法:「《白虎通》云:學,覺也、悟也,言用先王之道導人情性,使自覺悟,而去非取是,積成君子之德也。」7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到了南宋朱子(晦庵,1130-1200)撰《論語集註》,才提出新的詮釋,朱子說:「學之為言,效也。人性皆善,而覺有先後,後覺者必效先覺之所為, 4 5

蕭公權師:《中國政治思想史》(上)(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2、1983),頁56。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台北:藝文印書館,1963),頁128-128。 6 陳立:《白虎通疏證等二種》(台北:鼎文書局,1973),頁85。 7 《十三經注疏》(下)(台北:文化圖書公司,1970),頁2457。

4 / 13

乃可以明善而復其初也。習,鳥數飛也。學之不已,如鳥數飛也。」8朱子將「學而時習之」的「學」字解為「效」而不解為「覺」,引起後人很強烈的批評。明代大儒王陽明(1472-1529)《傳習錄》就有一段對話對論朱子的解釋:

9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子仁問,「『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先儒以學為效先覺之所為。如何?」先生曰,「學是學去人欲,存天理。從事於去人欲存天理,則自正諸先覺,考諸古訓。自下許多問辨思索存省克治功夫。然不過欲去此心之人欲,存吾心之天理耳。若曰效先覺之所為,則只說得學中一件事。事亦似專求諸外了。『時習』者,『坐如尸』,非專習坐也。坐時習此心也。『立如齋』,非專習也。立時習此心也。『說』是『理義之說我心』之『說』。人心本自說理義。如目本說色,耳本說聲。惟為人欲所蔽所累,始有不說。今人欲日去,則理義日洽浹。安得不說?」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王陽明批評朱子將「學」解釋為「效」,求之於外,違反「學」之作為「主體性覺醒」之原意。清儒毛奇齡(大可,1623-1716)更是痛批朱註說:10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學有虛字,有實字。如學禮、學詩、學射、御,此虛字也。若志於學、可與共學、念終始典於學,則實字矣。此開卷一學字,自實有所指而言。乃注作「效」字,則訓實作虛,既失誥字之法,且效是何物,可以時習?又且從來字學並無此訓,即有時通「效」作「傚」,亦是虛字。善可效,惡亦可效。《左傳》「尤人而效之」,萬一效人尤,而亦習之乎?錯矣!學者,道術之總名。賈誼《新書》引逸《禮》云:「小學業小道,大學業大道。」已學道言,則大學之道,格致誠正修齊治平是也。以學術言,則學正崇四術,凡春秋《禮》、《樂》、冬夏《詩》、《書》皆是也。此則學也。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毛奇齡以「學」為實字,指「道術之總名」,這種批評可能對朱子而言未盡公平。朱子在〈答張敬夫〉函中,提出進一步的說法:11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學而,說此篇名也。取篇首兩字為別,初無意義。但學之為義,則讀此書不可以不先講也。夫學之者,以字義言之,則己之未知未能而效夫知之能之之謂也。以事禮言之,則凡未至而求至者,皆謂之學。雖稼圃射御之微,亦曰學,配其事而名之也。而此獨專之,則所謂學者,果何學也?蓋始乎為士者,所以學而至乎聖人之事。伊川先生所謂「儒者之學」是也。蓋伊川先生之言曰:「今之學

8 9

朱熹:《論語集註》,收入:《四書章句集注》(北京:中華書局,1982),頁47。

陳榮捷:《王陽明傳習錄詳註集評》(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3),頁132,〈薛侃錄〉,第111條。 10 毛奇齡:《四書改錯》,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台北:四庫全書編纂處,1965),第165冊,頁170。 11 陳俊民校編:《朱子文集》(台北:富德文教基金會,2000),第三冊,頁1252-1253。

5 / 13

8hd8w7pzzl02ra61x73m28mwx1483k01cxe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