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第11章 叙事性作品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第11章 叙事性作品

一、叙事界定

(一)叙事理论与叙事学 1.西方的叙事理论与叙事学

西方传统的叙事理论对叙事文学中故事情节的安排、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环境的描写等方面都有深入的研究,并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系统的理论。

2.中国的叙事理论与叙事学

中国古代的文艺理论以诗文理论为主,自明代以后,随着小说、戏曲的发展也产生了关于叙事文学的理论,其中影响最大的当数以明清之际的文艺批评家金圣叹的小说、剧本评点为代表的人物性格理论。

3.中西传统的叙事理论的普遍特点

侧重于谈论叙事文学所表现的生活内容,从而形成了后来人们总结的以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为中心的叙事理论。

(二)叙事的含义与特征 1.文学叙事的含义

文学的叙事简单地说,就是用话语虚构社会生活事件的过程。

2.文学叙事的基本特征

(1)叙事的内容是社会生活事件的过程,即人的社会行为及其结果。叙事的对象一般是社会的人,这是文学作品的共同对象。叙事性作品不同于抒情性作品,表意性作品的基本特点在于它着重表现的不是主观的思想感情,而是客观的事件。 (2)叙事是话语的虚构。文学的叙事话语所指的对象仅仅存在于这个故事的叙述话语之中,人们不能也不必用作品话语之外的资料来验证真假,只能看人物与行为在整个话语中的关系如何,是否合乎生活逻辑与情感逻辑。

(三)叙事与审美意识形态本质

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文学叙事的审美意识形态本质既制约着叙事的内容,也制约和影响着叙事的形式:

1.从叙事的内容来看,任何叙事都是对现实世界的某种解释。叙事对世界的解释与一般哲学、伦理学、历史学等意识形态话语的不同之处在于,它的解释不是概念,而是对历史事件发展过程的体验和情感态度。

2.从叙事方式来看,一定的叙事方式形成一定的写作风格,而种种风格背后的制约要素之一就是审美意识形态。

(四)叙事的构成 1.叙述内容

叙述内容,指构成一段叙述话语主题的故事内容,即被讲述的故事,包括事件、人物、场景等。 2.叙述话语

叙述话语,即叙事作品中讲述故事的语句。事实上,话语不仅影响叙述内容,而

且影响着对叙事的接受。 3.叙述动作

叙述动作,即产生出叙述话语的“叙述”活动本身。

二、叙述内容 (一)故事

叙述内容的基本成分就是故事。可以通过对事件、情节、人物、场景诸方面的分析而对叙述内容的一般特征有所了解。

1.事件

(1)事件的构成

事件由所叙述的人物行为及其后果构成,一个事件就是一个叙述单位。 (2)事件的作用

①第一类事件的作用是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②另一类事件的作用是塑造生动的形象。这类事件通常并不参与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只是使故事的意义显现和丰富化。

2.情节

(1)情节的含义

情节是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 (2)情节的特点

情节性叙事作品中的世界作为对现实世界的反映,是作者从自己的思想感情倾向出发对生活现象加以组织的结果,其中体现着作者的主观能动性,当然也不可避免地带着作者的局限和偏见。

情节不仅是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而且要求在事件的发展中表现出人物行为的矛盾冲突,由此而揭示人物命运的变化过程。

3.人物

(1)人物的作用

叙事作品中的人物是事件、情节发生的动因。 (2)人物的特点

叙事作品中人物自身的二重性特点:行动元与角色。这是性格和情节的主次地位的分歧的根源。

①行动元意在说明,人物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行动要素。 ②角色是指具有生动具体的形象和性格特征的人物。

③人物同时具有“行动元”和“角色”两重特性,但这两重特性并不总是相互吻合的。有时一个行动元可以由几个角色担任,反过来,一个角色也可能包括几个行动元。

④行动元是情节的动因,表现为人物“做什么”;而角色是形象的基础,表现为人物“怎样做”。

4.场景

叙述内容中具体描写的人物行为与环境组合成为场景。一般叙事作品中场景的详细叙述同概略叙述是交替出现的:需要重点表现的情节高潮出现在场景的详细叙

述中,而无关紧要的过渡性情节则用粗线条概略叙述。

(二)结构 1.含义

叙事作品的结构是指作品中各个成分或单元之间关系的整体形态。

2.叙事作品的内部结构 (1)表层结构

根据叙述的前后顺序研究句子与句子、事件与事件之间的关系,即表层结构。 ①从句法分析的角度可以把叙述内容化简为一系列基本句型,最小单位称作叙述句。一个故事中可包容若干基本事件,这些事件必然是关于一些人物的行为或状态,因此可将这些人物当做主语,而把行为化简为谓语动词,或者把状态化简为表语。

②对故事结构化简提炼的结果是形成了若干叙述句,这些句子之间是不可任意错乱的结构关系,即序列。

(2)深层结构

研究内容各个要素与故事之外的文化背景之间的关系,即深层结构。 ①深层结构存在的根据,是相信具体的叙述话语同产生这些话语的整个文化背景之间存在着超出话语字面的深层意义关系。

②深层结构是作品潜含的文化意义,植根于一定文化中的深层社会心理,因而往往呈现为多义的状态,造成译解的困难和歧义。

(三)行动

1.行动的基本形式

一般行动逻辑的基本形式是下列三段式序列:

(1)可能性。一个行动将要发生,或具有了发生的条件。

(2)变为现实。即行动开始进行。这是故事内容的主要部分。这一阶段也可能以否定的形式出现:行动由于某种原因而被阻止或取消,没有变为现实,从而导致故事发展方向的改变或出现新的序列。

(3)取得结果。这可以是行动成功,达到目的;也可以是行动失败,没有达到目的。总之一个行动在此阶段结束全过程。

2.行动序列的复合

一个故事中的行动常常可能是几个行动序列的复合,最典型的形式有如下几种: (1)首尾接续式。一个行动的结果成为另一个行动发生的可能性,从而形成一环接一环的情节链,使故事得以一直延续下去。

(2)中间包含式。一个行动的展开过程中又包含着作为手段的次一级行动序列,在这次一级序列的展开中还可以再包含更次一级行动序列,如此类推。

(3)左右并连式。同一事件序列中的行动可能通过变换角度而形成平行对应的两个序列。

三、叙述话语

(一)文本时间与故事时间

1.文本时间

文本时间也可以称为“叙事时间”,是故事内容在叙事文本中具体呈现出来的时间状态,是作者对故事内容进行创作加工后提供给读者的文本秩序。

2.故事时间

故事时间是指故事发生的自然时间状态,是故事内容中虚构的事件之间的前后关系。

3.文本时间和故事时间的关系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时序 ①含义

叙事作品中的时序是文本时间顺序与故事时间顺序相互对照形成的关系。

a.文本时间顺序是文本中展开叙述的前后顺序,即叙述者讲述故事时从开头到结尾的次序。

b.故事时间顺序是故事内容从开始发生到结束的自然发展顺序。 ②分类

a.顺叙:文本时间序列与故事时间序列一致的叙述就是顺时序叙述,也称“顺叙”。

b.倒叙:文本时间序列与故事事件序列相反的叙述称为“倒叙”。倒叙的方式由于打乱了事件发展的顺序,使人猝不及防地进入到故事发展的紧要关头,从而给读者造成强烈的悬念,使故事更加惊心动魄、扣人心弦。

c.插叙:在顺时序叙述的过程中插入一段或几段与上下文的时间、因果关系不连属的故事内容,使主要的故事进程造成暂时的中断和延宕,称作“插叙”。 倒叙和插叙合称为逆时序叙述。

(2)时距 ①含义

时距也可称为叙述的步速,是故事时间长度与文本时间长度相互比较对照所形成的时间关系。 ②影响

不同的时距可以影响叙事速度向两个方向变化:

a.一是变快,故事时间长而文本时间短,即用相对简短的话语叙述较长时间里发生的

事件。这种叙述通常也称作概要叙述。

b.二是变慢,是用较长的文字来叙述很短时间里发生的故事。

(3)频率

频率是指一个事件在故事中出现的次数与该事件在文本中的叙述的次数。不同的叙述频率会形成不同的阅读效果。

(二)视角 1.含义

视角是作品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角度,根据叙述者观察故事中情境的

立场和聚焦点而区分。

2.分类

(1)根据叙述人称的不同,可以将视角分为三类:

①第一人称叙述是叙述者作为故事中人物从内在角度讲故事的叙述方式。 ②第二人称,即以“你”为故事中人物的这样一种特殊叙述方式。 ③第三人称是叙述者以旁观者的口吻从外部讲故事的叙述方式。

(2)聚焦的类型

法国学者热奈特则用“聚焦”的概念,分为“零聚焦”、“内聚焦”和“外聚焦”三种类型。

①零聚焦叙述 “零聚焦”指无固定视角的全知叙述,它的特点是叙述者说出来的比任何一个人物知道的都多。这通常是从与故事无关的旁观者立场进行的叙述。这类叙述的传统特点是无视角限制。这种叙述方式由于没有视角限制而使作者获得了充分的自由。传统的第三人称叙事作品采取这种叙述方式很普遍。但正由于作者获得了充分的叙述自由,这种叙述方式容易产生的一种倾向便是叙述者对作品中人物及其命运,对所有事件可完全控制、任意摆布,剥夺了接受者的大部分探索、解释作品的权力,因而受到许多现代小说批评家的非难。

②内聚焦叙述 “内聚焦”的特点是叙述者只叙述某个人知道的情况,即从某个人的单一角度讲述故事。内聚焦叙述的作品往往采用第一人称叙述,叙述者通常是故事中的一个角色,叙述焦点因此而移入作品中,成为内聚焦。这种叙述角度有两个特点: a.这个人物作为叙述者兼角色,他既可以参与事件过程,又可以离开作品环境面向读者进行描述和评介,这双重身份使这个角色不同于作品中其他角色,他比其他角色更“透明”、更易于理解。 b.他作为叙述者的视角受到了角色身份的限制,不能叙述本角色所不知的内容,这种限制造成了叙述的主观性,如同绘画中的焦点透视方法,可产生身临其境般的逼真感觉。近现代侧重于主观心理描写的叙事作品,往往采用这种方法。

③外聚焦叙述

“外聚焦”叙述的特点是叙述者知道的比人物所知道的要少。从人称而言,这也是一种第三人称叙述,但与“零聚焦”叙述者的无所不知相反,他像一个不肯露面的局外人,仅仅向读者叙述人物的言语和行为,但不进入任何人物的意识,也根本不想对他的所见所闻做出合情合理的解释,他自己一无所知,甚至表现得似乎什么也不想知道。现代一些小说家为了对抗“全知全能”的传统叙述方式,往往刻意采用这样一种冷漠的旁观者式的叙述方式。

四、叙述动作

(一)叙述者与作者 叙述者并不等同于作者。如果把叙述者与作者混为一谈,就难以把作品中所表现出的作者的理想、想象力与作者的实际道德、人生态度区分开来,势必会混淆故

事叙述与日常话语叙述的区别。

(二)叙述者与声音

(1)故事中叙述者的存在不仅表现于叙述的内容以及叙述话语本身,而且表现于叙述的动作,即用什么口气或什么态度叙述,这就是叙述者的“声音”。 (2)不同的叙述风格,也可以从叙述声音的差异上加以区别。在有些叙事作品中,叙述者的声音会脱离叙述的故事内容而凸现出来,声音本身变成了被关注的对象。 (3)叙述者声音的凸现把叙述者从故事的幕后推到了前台,使叙述者也成为读者欣赏的对象,换句话说是被戏剧化了。

(4)发自一个声音的叙述方式可以称之为“独白”式的叙述方式。

(5)在同一个叙事中并行着两个甚至更多的声音的叙述方式可以借用音乐术语,称之为“复调”式叙述。

(三)叙述者与接受者 (1)叙述动作即“讲故事”,这个行为要由两个基本的因素结合而发生:“讲”的人和“听的人,即叙述者和叙述接受者。

(2)叙述是个双向的活动:一方面叙述者在讲述,另一方面在接收故事的信息时读者产生预期的反应。

(3)现实中的读者与理想的接受者之间的差异导致了对作品误读的可能,因此读者必须尽可能地向理想的接受者靠拢才有可能比较正确地理解作品。

第11章 叙事性作品

第11章叙事性作品一、叙事界定(一)叙事理论与叙事学1.西方的叙事理论与叙事学西方传统的叙事理论对叙事文学中故事情节的安排、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环境的描写等方面都有深入的研究,并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系统的理论。2.中国的叙事理论与叙事学中国古代的文艺理论以诗文理论为主,自明代以后,随着小说、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8h7f58130k7916095eiv3gyk618jsm0081g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