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块上面的海水也会发生位置改变。这种运动会导致将海水往上推的能量巨大的波浪产生。反之,将地块水平推动的地震引发海啸的可能性则小得多。事实上,当地震能量水平推动板块时,海水不会受到影响,无论地震强度高低,海啸都不会产生。至于海啸产生波浪的高度则取决于地块垂直运动所导致的波浪在向海岸行进过程中如何与海底地形互相作用,这可以推测海啸波行进时的规模。当在远海时,海啸通常以每小时800~1000千米的速度行进,但在靠近陆地时,行进速度会降低。需要说明的是,海啸不受气象条件影响,它的能量来自于海底的剧烈运动,不会或者很少因为行进过程中的天气情况而改变。 破坏性的地震海啸,只在出现垂直断层,里氏震级大于6.5级的条件下才能发生。全球地震海啸发生区的分布基本上与地震带一致。破坏性较大的地震海啸平均六七年发生一次,其中约80%发生在环太平洋地震带上。当海底地震导致海底变形时,变形地区附近的水体产生巨大波动,海啸就产生了。 ③地震引发的海啸是否会在中国发生
中国海区地处太平洋西部,濒临西北太平洋地震带。那么,我国沿海会不会发生地震海啸?远洋海域发生的地震海啸会不会波及我国并造成灾害性破坏呢?据历史记载,两千年以来,我国只发生过10次地震海啸,平均200年左右才出现一次。这表明我国沿海发生地震海啸的可能性很小。这是因为我国海区处于宽广的大陆架上,水深较浅,大都在200米以内,不利于地震海啸的形成与传播。
从地质构造上看,我国除了郯城~庐江断裂带纵贯渤海外,沿海地区很少有大断裂层和断裂带,在我国海区内也很少有岛弧和海沟,所以,即使我国海区发生较强的地震,一般也不会引起海底地壳大面积的垂直升降变化,缺乏引发海啸的条件。从1969年至1978年我国渤海、广东阳江、辽宁海城、河北唐山发生的4次大地震结果看,尽管地震震级均在6级以上,均未引发地震海啸。
然而,虽然我国近海海域不具备地震海啸的海洋条件,但地震引起1~2米波高的潮水涌上岸的情况还是发生过的。如果发生7.5级以上强震,渤海和北黄海不会受地震海啸影响,但台湾及其附近有可能造成一定灾害。可见地震海啸仍是我国不容忽视的海洋灾害,尤其是闽台地区,本地地震海啸灾害的潜在危险仍然存在。
④地震后一旦发生海啸你应该怎样做
◆海上船只听到海啸预警后应该避免返回港湾,海啸在海港中造成的落差和湍流非常危险。如果有足够的时间,船主应该在海啸到来前把船开到开阔海面。如果没有时间开出海港,所有人都要撤离停泊在海港里的船只。
◆如果在船上你感觉到较强的震动,一定不要靠近海边、江河的入海口。如果听到有关附近地震的报告,要作好防海啸的准备,注意电视和广播新闻。要记住,海啸有时会在地震发生几个小时后到达离震源上千千米远的地方。
◆当感觉强烈地震或长时间的震动时,你需要立即离开海岸,快速撤离到两侧的斜坡、高丘、地基结实的高地上,切勿在山涧、峡谷底停留或沿河流行走,因为海啸有时会在河流中逆流而上。 ◆疏散时,应避开狭窄的胡同和建筑物密集地带,当来不及到达高地时,应暂时躲避到“安全岛”或坚固的建筑物的高层。因海啸波不止一次,而且间隔一段时间阵发性地发生,所以疏散应坚持1~2小时,切勿一次涌高之后即回去。
◆如果收到海啸警报,没有感觉到震动也需要立即离开海岸,快速到高地等安全处避难。通过收音机或电视等掌握信息,在没有解除海啸警报之前,勿靠近海岸。不要去看海啸,如果你和海浪靠得太近,危险来临时就会无法逃脱。
◆一旦落入水中,尽可能寻找可用于救生的漂浮物,尽可能地保持体能,沉着冷静,等待救援
放射性物质泄漏和核辐射
地震尤其是大地震以及其引发的海啸等灾害,会对核电站的安全运营造成危险,严重者甚至会引发核事故,造成放射性物质泄漏和核辐射。
核电站发生核泄漏事故,是指核反应堆里的放射性物质外泄,造成环境污染并使公众受到辐射危害。 核泄漏对人员的影响表现为核辐射,放射性物质以波或微粒形式发射出的一种能量就叫核辐射,核爆炸和核事故都有核辐射。它有α、β、γ三种辐射形式。α辐射只要用一张纸就能挡住,但吸人体内后危害大;β辐射是高速电子,皮肤沾上后烧伤明显;γ辐射和X射线相似,能穿透人体和建筑物,危害距离远。宇宙、自然界能产生放射性的物质不少,但危害都不太大,只有核爆炸或核电站事故泄漏的放射性物质才能大范围地对人员造成伤亡。 1)受到核辐射致病后会有什么症状
核泄漏发生后,放射性物质可通过呼吸吸入、皮肤伤口及消化道吸收进入人体,引起内辐射,而γ辐射可穿透一定距离被机体吸收,使人员受到外照射伤害。
核辐射的急性初期症状是恶心、呕吐、发热、腹泻。短时间内大剂量电离辐射引起的放射性损伤,称为急性放射病。较长时间超过允许剂量的辐射损伤,称为慢性放射病。此病常见于接收过量辐射的工作人员、公众及核武器爆炸的罹难者,主要引发造血功能障碍、内脏出血、组织坏死、感染及恶性病变等。
其中,核辐射导致的全身外照射损伤主要出现在急性放射病典型病程的初期,表现为恶心、呕吐、疲劳、发热和腹泻。“假愈期”患者持续时间长短不同,症状有所缓解。严重的发展到了“极期”则有感染、出血和胃肠症状。经恰当治疗后上述症状会逐渐缓解。
而局部照射损伤是因受照剂量的不同,在受照部位可能出现红斑、水肿、干性脱皮和湿性脱皮、起水泡、疼痛、坏死、坏疽或脱发等症状。局部皮肤损伤通常持续几周到几个月,严重者常规方法难以治愈。
体内污染引起的内照射一般没有明显的早期症状,除非摄入量很高,但这种情况非常罕见。 2)发生核泄漏你应怎么应对
一旦出现核泄漏事件,你要做的第一件事是获取尽可能多的、而且是可信的信息,并了解政府部门的决定、通知。为此,应通过各种手段(电视、广播、电话等)保持与当地政府的信息沟通,切忌轻信谣言或小道消息。
第二件事是按照当地政府的通知,迅速采取必要的自我防护措施。
①核事故后烟云能飘浮多远很难预测,它取决于风速和其他气象条件。如果在室外,当判断有放射性物质散布事件发生时,你要尽量往风向的侧面跑。在突发事件的早期和中期,隐蔽是主要防护措施之一,大多数建筑物可使建筑物内的人员吸入剂量约降低一半。
选择就近的建筑物进行隐蔽,减少直接的外照射和污染空气的吸入。关闭门窗和通风设备(包括空调、风扇、换气扇),但是由于隐蔽一段时间后,屋内空气中的放射性核素浓度会上升,此时应当通风,以便将空气中的放射性物质浓度降低到相当于室外较清洁的水平。因此,相对于持久的释放而言,隐蔽的防护效果较差,隐蔽时间一般认为不应超过两天。
②根据当地政府的安排,有组织、有秩序地撤离现场,以避免或减少来自烟囱或高水平放射性沉积
物引起的大剂量照射。
③尽量避免外出,尽量留在室内的密闭空间。如果一定要出门,要尽可能缩短外出时间。要用湿毛巾捂住口鼻,或戴口罩,并尽量减少裸露的皮肤和空气接触。可用各种日常服饰,包括帽子、墨镜、头巾、雨衣、手套和靴子等对人的体表进行防护。
④服碘保护。在核泄漏事故已经或可能导致释放碘的放射性同位素碘131的情况下,将含有非放射性碘的化合物作为一种防护药物服用,可以降低甲状腺的受照剂量。为了使甲状腺受照剂量得到最大限度的降低,在摄入放射性碘以前就应该服用稳定碘;否则就应在此后尽快实施这一措施。如果在摄入放射性碘以前6小时内口服稳定碘的话,所提供的防护几乎是完全的;如果在摄入放射性碘的同时服用稳定碘,防护效率约90%。措施的有效性随措施的拖延而降低,但在摄入放射性碘数小时内服用稳定碘,甲状腺吸收的放射性碘仍可被降低一半左右。
应该注意的是虽然碘对辐射有一定的防治作用,但却不可盲目服用碘片,要根据政府的指示,只有政府在评估事故状态以后才能决定是否需要服用碘片,不能仅凭个人主观臆断或因恐惧而擅自服用。碘摄入过多会导致碘性甲状腺肿大,导致不良后果。另外,对于像甲状腺有结节者,突眼性甲状腺肿已经治愈者,曾接受过放射性碘治疗者,甲状腺慢性炎症性疾病患者,甲状腺单侧切除者,有亚临床型甲状腺功能低下者,对碘过敏者,某些皮肤病(座疮、湿疹、牛皮癣)患者等,应慎用或不用稳定碘。 ⑤可采用洗澡和更换衣服来减少放射形成的污染。用水淋浴,并将受污染的衣服、鞋帽等脱下存放起来,等到以后有时间再进行监测或处理。
⑥听从当地主管部门的安排,决定是否需要控制使用当地的食品和水。当食品和饮水中的放射性核素的浓度超过国家标准规定的水平时,应禁止或限制使用这些受污染的食物和水。受污染的食品可采取加工、洗涤、去皮等方法去污,也可在低温下保存,使短寿命的放射性核素自行衰变,以达到可食用的水平。对受污染的水,可用混凝、沉淀、过滤及离子交换等方法消除污染
地震引发的滑坡、泥石流
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地、丘陵和比较崎岖的高原占全国总面积的2/3。这些地区地震时一般都伴随不同程度的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灾害,这是一类严重的地震次生灾害。
崩塌是陡坡上大块的多裂隙的岩体在地震力或重力作用下突然崩落的现象。滑坡是斜坡上不稳定的土体(或岩体)在地震力或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滑动带)整体向下滑动的现象。崩塌实际上是滑坡的一种特殊情况。而地震还会造成大量饱含水、泥、沙、石块的洪流的集中暴发,出现泥石流。 1)地震引发的滑坡、泥石流与地震有哪些具体关联
①地震引发的滑坡和泥石流的活动与地震震级具有明显的关系。一般来说,5级左右的地震可以诱发滑坡和泥石流;5级地震诱发滑坡和泥石流的区域可达100多平方千米。8级以上的地震,诱发的滑坡和泥石流的区域可达几万平方千米。在相同条件下,地震震级越大,诱发滑坡和泥石流的面积也越大。 ②地震类型与滑坡和泥石流的关系
“震群型”的地震比“主震—余震型”的地震诱发的滑坡、泥石流要多,规模要大。“震群型”的特点是地震能量分多次释放。第一次地震地表产生破坏之后,紧接着第二次、第三次地震,产生的破坏要严重得多,所以形成的滑坡和泥石流要多而大。 ③地震滑坡和泥石流规模大、形成时间短
地震滑坡和泥石流与自然滑坡、泥石流相比规模大,形成时间短。自然滑坡和泥石流发育过程要经历较长的时间(几十年到几百年),有明显的阶段性。而地震滑坡因地震的突发作用,使处于极限平衡或接近极限平衡的山坡在刹那间就完成裂缝、下滑的全过程。而地震泥石流也是在震时或震后降雨时迅速暴发。
④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延续时间长,反复性大
一次强震之后发生大量的滑坡和崩塌,滑坡、崩塌为形成大型的泥石流提供了物质来源。泥石流在流动的过程中对河床进行下切,对两岸进行冲刷和刮挖,这样使边坡又失去平衡,产生新的滑坡。这样循环反复互为因果,因而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延续时间长,从地震开始,一直延续到次年乃至于持续数年。
2)地震滑坡、泥石流发生时你应该怎么办
当滑坡、泥石流发生时,现场人员应紧急发出危险性警报,并因时、因地进行躲避。
①滑坡的躲避:当滑坡体下滑时,应垂直滑坡前进方向逃跑,在滑坡堆积区应向两侧高处跑,不能向滑坡正对面山上跑;滑坡体上的人应尽快跑出到安全地段。
②崩塌和滚石的躲避:崩塌体积小,距离不远,崩塌往往伴随滚石造成灾害,因此,躲避时也要往两侧逃避。当逃避不及时,可以躺在地沟或陡坎下。
③泥石流躲避:泥石流的流速与地形坡度有关。坡度越陡,泥石流的比降就越大,它的流速就越快。一般流速为每秒5~6米,最快的达每秒15米。在泥石流的流经区和堆积区只要听到泥石流的声音和发出的泥石流警报时,要立即向主河道两岸的高山地区安全地带逃跑。在泥石流流经区两岸和泥石流注入主河道的对岸处要跑到相当的高度才安全
地震次生水灾
地震次生水灾是指因地震造成的地形及水利工程建筑的破坏导致的洪水泛滥。地震水灾的危害是极其严重的,虽然世界上发生的地震水灾次数较少,但单次灾害的伤亡损失严重,有的甚至要大于地震的直接灾害。
地震水灾的危险主要来自地震滑坡、泥石流。据世界地震水灾资料统计,大的地震水灾几乎都是由地震滑坡、泥石流堵塞河道,注入湖海、水库引起的,约占70%。同时,地震水灾多发生在雨季。雨季发生的地震,极易产生滑坡、泥石流。雨季水源充沛,水库满、水流急,为水灾提供了大量的物质条件。据不完全统计,在雨季发生的地震水灾约占90%。而且水灾的受灾区域为山区的湖泊、水库、河流的沿岸及其下游地区;水灾主要发生在盆地、平原。 1)什么情况下容易引发地震水灾
①地震滑坡、泥石流堵塞河流。强烈地震造成山崩、滑坡或泥石流,大量的岩石、泥土填入河谷,堆坝截流蓄水,淹没河谷两岸的城镇、村庄、土地。随着蓄水量增多,或遇余震时,即崩决,蓄水奔出,可造成下游的灾害。
②地震滑坡、泥石流填入湖泊、水库。山区的湖泊,一般都几面环山,水库一般是利用山间谷地筑坝蓄水,湖泊、水库周围坡度较大,蓄水后影响坡体稳定。地震时,周围山体容易引起滑坡。滑坡填入湖泊、水库,使水位上升,外流形成灾害。
③地震破坏水利工程建筑。有的水利工程建筑震前未设防或地震烈度超过设防烈度,有的水利工程
建筑年久失修,地震时容易造成破坏形成水害。
④地面陷落注水。地震时,由于构造运动或震动,断块下陷,地下洞穴或采空区塌陷,造成大面积陷落,当湖、海、河或地下水注入后即可成灾。 ⑤地震破坏矿井涌水。 ⑥地震海啸引起沿海水灾。
⑦喷水冒沙。在地震作用下,地下浅层的水和沙涌出地面,形成喷水冒沙。喷出的沙水淹没农田,淹死农作物,使土壤盐渍化,毁坏机井、水渠、盐田、道路。 ⑧地震破坏蓄水池、水塔、屋顶蓄水物。
2)居住在水坝及堰塞湖附近的人员应如何防止地震次生水灾
地震可能会造成水坝崩溃直接形成洪水,堰塞湖震后垮塌后也会形成洪水。因此,居住在上述区域内的居民应及时了解震区大坝和堰塞湖的安全讯息,得到预警通知后应立即撤离危险地带。 人们避震应离开大水渠、河堤两岸,以避免遭受洪水袭击。严格避免在下游河道搭建抗震棚。 人们躲避地震次生水灾还应做到: ①熟悉撤离路线。 ②熟悉预警信号
雷击
雷电灾害是“联合国国际减灾十年”公布的最严重的10种自然灾害之一。全球每年因雷击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不计其数。据不完全统计,中国每年因雷击以及雷击负效应造成的人员伤亡达3000~4000人,财产损失在50~100亿元人民币。
晚饭后外出散步已成为很多市民的习惯。这种老少皆宜的休闲方式也渐渐成为主流,并被市民所接受。然而,这种被人们认为绝对安全的运动也可能发生危险。2007年的一天,衢州市区市民健身公园里就发生了惊险的一幕,在此散步的一家三口差点儿被雷击中。
当晚,公园里的一个工作人员正在维护花草,看见不远处的乒乓球台旁有一家三口在拍照。天空中忽然下来一道闪电,将他们身后的一棵树劈成两半。巨大的声响,将这一家三口吓得不轻,回头看到那棵树,才知道自己刚才有多么幸运。公园的管理人员提醒市民,在游玩时要注意安全,下雨的时候不要在大树旁徘徊,更不要在大树下躲雨。
衢州市气象局防雷中心工作人员说,夏季对流天气强,雷电出现的可能性比较大。市民在做好防暑降温工作的同时,也要提防雷电的危险,打雷时最好不要到外面去,在街上、树下容易被雷劈到。听到雷逐渐近了,就要找安全的地方躲避,而室内是最安全的。
1.室内防雷击
◆雷雨天应该留在室内,并关好门窗;在室外工作的人应躲入建筑物内。 ◆不宜使用无防雷措施或防雷措施不足的电视、音响等电器,不宜使用水龙头。
◆切勿接触天线、水管、铁丝网、金属门窗、建筑物外墙,远离电线等带电设备或其他类似金属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