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系统方法论指导下的学术英语课程发展研究
1、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分析(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1问题的提出
针对《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提出的目标要求:“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我们可以看出原有的目标要求已经不适合我国国际化发展和社会的需求,而要满足这一需求的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充分运用现代化信息手段构建多层次、多元化的英语教学课程体系。本研究以建立多层次化、多元化大学英语课程体系为目标,研究了软系统方法论指导下的学术英语课程体系。
1.2课题界定
本研究以软系统方法论为基础,研究大学英语课程体系中学术英语课程的发展问题。 1.3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学术英语课程研究比较有代表性的主要有以下国家和地区:
第一,英国是开始学术英语教学最早的国家。为推进学术英语教学的发展,1972 年 6 月英国成立了“面向大学国际学生的专门用途英语教学协会”(SELMOUS) 标志着英国学术英语学术组织的成立。其年 会 论 文 集 被 命 名 为 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1989 年该学术组织正式更名为“英国学术英语教师联合会”(BALEAP),进而推动了学术英语课程的快速发展。
第二,20世纪90年代,欧盟提出了内容与语言整合性学习(CLIL)模式,它将外语作为教学用语来教授数学、科学、生物、地理等非语言类课程,是一种兼顾学科知识和外语学习、具有双重教学目的的教育模式。其核心理念是:语言作为一种发展性技能必须伴随内容学习、认知发展而发展,而不能作为一种独立的系统来教授;语言和内容的比重要根据学习者的认知水平确定;通过语言学习和学科知识学习的互为语境化为外语学习创造自然的社会认知语境,体现外语教学的社会文化转向。 第三,美国社区大学的发展性学术课程是衔接中学科目和成人职业课程或者专业课程的过渡性课程,其目的在于提高学习者的基本学术技能,为下一阶段的学科学习做准备。 第四,澳大利亚伍伦冈大学学术英语课程以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为基础,为非母语学生的英语学习而开设的学位课程。伍伦冈大学从学术英语课程的教学目的、教学方法、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任务、教学安排和课程评估等方面对学术英语课程进行了具体的阐释。该课程强调语言的实用性,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以需求分析为基础,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注重多层次性。伍伦冈大学的学术英语教学对于我国大学英语基础阶段之后的英语学习和双语教学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第五,日本语言教育将外语视为汲取现代科学文化的工具。日本大学生的基础英语学习一般在高中已经完成,日本高校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教学内容主要是学术英语和专门用途英语。他们提出大学生进入大学后要从“学习英语”转向“用英语学习”的目标,重点培养学生在各自专业领域内的英语研究和交流能力。
总的说来,国外学术英语课程研究有以下趋势:第一,学术英语课程的教学目的和对象有所变化。学术英语教学不再是仅仅针对留学生、移民或二语学习者的语言技能学习,而是以顺应学习者需求和认知水平,以专业学科学习为主要方向,注重语言技能的可移植性,推动学术英语转化为学术交际能力为目的的课程体系。第二,学术英语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日趋完善,越来越多样化。除了正式的课堂教学外,还有自主学习、远程学习和计算机辅助教学等课程模式。教学方法更是多样化且具有针对性,例如有语境化教学,语类教学以及语域分析教学法等教学方法。本项目研究以中国教育改革政策为指导原则,从学术英语的概念
及分类入手,分析了学术英语的特点,学生的需求和认知水平,通过运用英国切克兰德教授的软系统方法论设计了学术英语课程体系蓝图,提出了设置必修、选修课程制度,开设课外辅导和选修课程模式,建立多样化适合地方高校的课程体系,以期促进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的发展。
1.4 国内研究现状 在国外研究基础上,国内学者对我国学术英语教学进行了深入探讨。专门用途英语能否替代通用英语,这是目前大学英语教学中争论最为激烈的问题之一。由此学者们产生了两种不同的看法:以蔡基刚为代表的“替代派”呼吁“对大多数学校来说,大学英语教学重点应从目前通用英语立即向专门用途英语,尤其是向学术英语转移”;而以王守仁、文秋芳为代表的“互补派”则认为通用英语和专门用途英语并不互相对立,不存在你死我活的斗争,相反,它们可以互为补充,相得益彰。文秋芳认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需要多种因素协同发挥作用才有可能显示处教学效果。这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全局出发,统筹安排。 目前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等高校已经开始在本科教育阶段开设学术英语课程,替代原来的大学综合英语,四年分阶段完成。上海市已经颁布第一份以学术英语为核心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导性文件《上海市大学英语教学参考框架( 试行)》。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第二军医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电机学院等26所不同层次的高校在非英语专业新生中开展了学术英语试点教学。
由此可见,我国在这些发达地区高校和重点院校已经开始学术英语课程的试点和开发。然而地方院校由于软硬件设施的不完备,能否开设学术英语课程,如何开设以及怎么开设是学者们担心的问题。Alexander, Argent和 Spencer等学者认为,学术英语课程是目标驱动型,而非水平驱动型的课程,是否开设应该由学习者的需求决定。
2、本研究项目对促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作用和意义(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2.1 本研究项目对促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作用
“软系统方法论指导下的学术英语课程发展研究”项目具有以下作用:
2.1.1 促进大学英语课程的多元化发展。在《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征求意见稿中王守仁教授指出“大学英语课程根据教学内容可分为通用英语、专门用途英语和通识教育类英语三个类别。在课程设置中,每个类别的课程包括必修课、指定选修课与任意选修课。不同层次高校各个类别的课程所占比例应有不同,并依此设计具有特色的个性化教学模块。在教学安排上,不同的目标体系所需课程时间也不相同。多元教学目标决定了大学英语不是一门课,而是由多门课程组成。”学术英语课程可以促进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的多元化发展。
2.1.2 促进教师的自我转型和能力的提高。“全国高等学校外语教育改革与发展高端论坛”已经落下帷幕,论坛凝聚的智慧成果推动着中国高等学校外语教育的前行。改革对高校英语教师作为团队和作为个人的发展提出了要求和挑战。在此改革形式下,教师应找准定位,提高自身职业的发展以满足互联网信息技术下的大学英语教学要求。
2.1.3 促进学生专业学习水平和思辨能力的提高。根据高校实际情况,此项目将提出“设置必修、选修课程制度,建立多样化、适合地方院校的“通用英语+通用学术用途英语+通识英语”的课程体系,运用现代化技术为基础薄弱的学生开设课外辅导和选修课程”。经过此过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听懂国外学者的专题讲座和讲课;用英语阅读本专业的文献和文章;用英语撰写本专业的摘要和小论文;提高专业英语词汇量;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思辨的能力。
2.1.4 促进教学手段、教学设施的不断更新。《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征求意见稿十分强调多媒体技术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鼓励教师建设和使用微课、慕课等网络优质资源改造和拓展教学,实施基于课堂和在线课程的翻转课堂等混合式教学模式。这种新型教学模式,不仅需要教师改变传统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课堂结构,提高学习质量,而且
需要以教学设备的更新为基础,资金和教师人力的投入必不可少。 2.2 意义
2.2.1 理论意义
2010年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通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4年)》(以下简称《纲要》)。此《纲要》结合当前形势对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目标:“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与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其中,“熟练掌握国际通用语言英语,能用英语进行各种学科和专业领域的交流是国际化人才” 是最为基本的要求。据《纲要》提出的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以学术英语为导向的过渡课程体系是实现此目标的道路之一。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研究了学术英语,总体来讲学术英语是与某种特定职业和学科相关的英语,是衔接公共英语教学和双语教学的桥梁,是从通用英语到双语教学或者全英教学的衔接性课程,从而填补了大学英语基础课程向专业学习过渡的不足。软系统方法论(SSM:soft system methodology)为大学英语向学术英语的过渡提供了理论依据。本研究将根据SSM探询过程的五项活动系统讨论如何将这五项活动应用到学术英语课程体系的构建中,以形成适合地方院校的大学英语课程发展模式,促进大学英语课程改革。 2.2.2 实践意义
2016年《教学指南》征求意见稿从实际出发,对教学目标作了一定修改:“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和交际能力,同时发展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使他们在学习、生活、社会交往和未来工作中能够有效地使用英语,满足国家、社会、学校和个人发展的需要。”由此可见,根据《指南》提出的目标任务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改革势在必行。改革要从实际需要出发,要求学生能听懂不同层次的用英语讲授的专业课程和英语讲座、能在国际会议和专业交流中宣读论文并参加讨论、能比较顺利地阅读所学专业的英语文献和资料、能用英语撰写所学专业的简短的报告和论文、能借助词典翻译所学专业的文献资料等英语实践运用能力。
3、课题研究理论依据、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拟解决主要问题、创新之处 3.1理论依据
软系统方法论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由英国兰开斯特大学教授切克兰德提出。它是一项运用系统思考解决非系统问题的定性研究技术,解决任何复杂的、组织化的情境和问题,并包含有大量的社会、政治以及人为活动因素。研究者期望通过软系统方法论五项活动的系统化分项分析,构建一个适合地方高校的课程体系,以深化大学英语分层教学。 3.2 研究目标
本项目研究具有以下三个目标:(1)运用软系统方法定性研究技术构建以学术英语为导向的大学英语后续课程体系;(2)在地方院校逐步实行“通用英语+通用学术用途英语+通识英语”的课程模式;(3)协同相关技术人员积极开发分级考试(Placement Test)系统,减轻人工操作的复杂性,并组织教师积极开发相关英语慕课和微课课程,实现学生课内课外互补学习。 3.3 研究内容
本项目研究以中国教育改革政策为指导原则,以发展地方高校学术英语课程为出发点,将软系统方法论作为框架基础,论述了以学术英语为导向的地方高校大学英语后续课程的相关问题,对大学英语课程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学术英语的定义以及高校学术英语课程体系的构建等方面进行了探讨。本研究项目从实际出发,从以下三个方面思考了大学英语后续课程的发展模式:第一,设置必修、选修课程制度。由于招生规模的扩大,学科门类的不断扩充,高校本科生新生英语成绩良莠不齐,因此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保证教学质量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第二,建立多样化、适合地方院校的课程体系。根据地方院校教师和学生具体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