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漠化的教学设计
揭阳二中 郑祖恺
第一节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 学生能通过分析西北地区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特征来理解西北地区荒漠化成因;通过讨论了解我国荒漠化防治的核心内容和整治模式。
(2)通过对荒漠化成因和防治的理解,提高学生运用图文信息进行分析与综合的能力,培养学生因地制宜、对症下药来解决区域环境问题的地理研究能力。 2.过程与 方法
荒漠化的学习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通过读图、想象、讨论来认识沙尘暴的成因危害、防治措施。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
(2) 通过目前我国的荒漠化仍是总体扩张的趋势,认识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一项长期而艰巨性。
二、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
教学难点: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理解。
三、教学方法、教具
1.图像分析法、区域比较法 2.案例剖析法 3.教具:多媒体
四、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给出有关视频、图片,引导思考,引入荒漠化主题。展示西北地区的地形、气候图和沙哈拉沙漠地形图,分析自然特征。得出结论:
沙漠化共性 主要表现:
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化。
基本条件:气候干旱
自然因素 物质基础:地表多疏松沉积物
动力条件:风力作用
荒漠化的个性:同样是荒漠化,分布有何不同?
3.给出土地退化图片,分析楼兰古国衰落;分析绿洲的迁移,从而得出人为原因。 人为原因 过度樵采 典型地区 缺乏能源地区 半干旱的草原牧区和 干旱的绿洲的边缘 旱作农垦区周围及草原牧区 危 害 破坏防止风沙前移及抑制地表起沙的机制 加速了草原退化和 沙化进程 使沙化土地连片发展 过度放牧 过度农垦 4.学生阅读并分组讨论:1. 荒漠化是自然与人为两个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哪个是主要的?依据什么提出来的?2.怎样理解荒漠化防治的三大核心内容?
1.防治核心:人与自然的协调 2.核心内容:预防、扭转、恢复
5.给学生展示有关图片和材料,分析治沙案例(宁夏),并讨论治沙的关键性措施是什么?可以通过哪些途径去实现?
1. 因地制宜,综合治理:针对引起该地区荒漠化的水、土、植被、能源、人口的等方面着手,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2. 案例:宁夏中卫――生物固沙、沙地飞播造林种草、小流域综合治理 五、课堂小结: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荒漠化是自然的产物,更是不合理的人类活动的结果。防治荒漠化应以人与自然的协调为核心,采取因地制宜的治理措施,达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 六、课堂练习:(略)
板书设计
第一节 荒漠化的防治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一、荒漠化
1.土地退化的形成
2.荒漠化 ⑴概念 ⑵形成 ⑶主要表现 ⑷影响 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1.范围 2.地貌特点:
3.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干旱 ⑴干旱成因:深居内陆,高原山地阻隔 ⑵景观特色——以草原、荒漠为主
三、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因素——为荒漠化创造条件 ①基本条件 ——气候干旱少雨
②物质条件 —— 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 ③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
④气候异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荒漠化荒谟化进程。 四、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因素——加剧荒漠化进程 1.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
2.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的主要表现: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 3.另一种荒漠化现象——次生盐渍化 第二课时
五、不同历史时期的荒漠化
1.历史时期的荒漠化问题——西北地区时有出现 阅读案例。
通过这个材料,使学生了解如下问题:
1.了解古丝绸之路(南道)的大致走向和地理位置。
2.现代公路干线及其连接的绿洲城镇,几乎全部远离古遗址(古丝绸之路),更贴近昆仑山的山前地带。
读图指导 课本图2.12“黄沙掩埋下的丝绸之路”,思考回答: ①从总趋势看,该地区河流多呈什么流向? ②为什么该地区河流多呈平行状分布且流程短小? ③该地区在西汉时期成为一片富庶的人口密集之地,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④唐宋以后该地区古绿洲为什么会退化而被废弃?根据你已有的史地知识,是否还能举出一 些古绿洲被废弃、沙进人退的实例? 教师解释:(略) 思考: ①为什么会出现农牧业过渡带的西北方向移动? ②这样的移动产生了什么结果? 教师解释:(略)
2.不同时期的荒漠化问题
时期 古代(唐宋后) 近代(清代后) 现代(建国后) 思考
1.农牧界限向北推进,为什么会加剧该地区的荒漠化? 点拨:(略)
2.为什么我国北方的农牧过渡带,恰恰又是我国荒漠化最为严重的地区? 点拨:(略)
六、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1.荒漠化的防治内容:
预防:具有潜在荒漠化危险的土地; ..
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 ..
恢复:已经发生荒漠化的土地的生产力。 ..
2.荒漠化的防治原则
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泊山、治水,治碱(盐碱)、治沙相结合的原则,在现有的经济技术条件下,以防为主,保护并有计划地恢复荒漠植被(图2.14)。
3.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和治理重点: ①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恢复自然植被
人们将水分条件较好,开有一定植物生长的沙漠圈围起来,实行封沙育草,促使植物天然更新;或者选育梭梭、柠条、沙拐枣等优良固沙植物进行人工补种。实践证明,这是改造.........利用沙漠行之有效的方法。
思考干旱区绿洲与荒漠的演替是双向的,但绿洲变荒漠非常容易,而荒漠变绿洲却非常艰难。想一想,这是为什么?
点拨:这是由当地干旱的环境决定的。水分条件消失容易而形成难。 ②治理重点:已遭沙丘入侵、风沙危害严重的地段。 4.治理措施 ⑴合理利用水资源
①在农作区主要是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避免土壤的盐碱化; ②在牧区草原,减少水井的数量,以免牲畜的大量无序增长;
③在干旱的内陆地区要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既考虑上、中游的开发,又要顾及下游生态环境的保护。
⑵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①干旱地区的绿洲地区
ⅰ应在绿洲外围的沙漠边缘地带进行封沙育草;
ⅱ在绿洲前沿地带营造乔、灌木结合的防沙林带(积极保护、恢复和发展天然灌草植被) ⅲ在绿洲内部建立农田防护林网,组成一个多层防护体系。 ②在缺乏水源的地区
利用柴草、树枝等材料,在流沙地区设置沙障工程,拦截沙源、固阻流沙、阻挡沙丘前
人为因素 盲目垦耕,战争、瘟疫 “移民实边”、“开放蒙禁” 人口压力,管理失误 发生荒漠化的区域 塔里木盆地沙漠边缘 内蒙古南部农牧过渡地带 草原牧区和旱农地区
移。
⑶调节农、林用地之间的关系——宜林则林,宜牧则牧 ①现有林地应该作为防护林的一部分,不能再毁林开荒。
②绿洲边缘的荒地与绿洲之间的灌草地带,不能盲目开垦,主要用于种树种草,发展林业与牧业。
③对已经造成荒漠化的地方,还应退耕还林,退耕还牧。 ⑷采取综台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解决农牧民的能源问题的途径:如营造薪炭林、兴建沼气池、推广省柴灶等。 ⑸控制人口增长
控制人口过快发展,提高人口素质,建立一个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生态系统,对荒漠化的防治有着重要的意义。
5.我国治理措施和经验
⑴措施:生物固沙、沙地飞播造林种草、小流域综合治理等 (图2.15)。 ⑵治理荒漠化的典例——沙坡头草方格沙障
指导读图 课本图2.15“沙坡头草方格沙障”,要求学生在图中找到沙坡头,其周边的自然状况:贺兰山、腾格里沙漠、黄河。 沙坡头位于宁夏中卫县西,滔滔黄河在这里经过,包兰铁路沿着黄河,横穿腾格里沙漠南缘。这里特别在冬春季节风力强劲,对包兰铁路形成了威胁。 思考 ①沙坡头试验站采用什么措施来固定流沙?效果如何? 点拨:(略) ②这种措施的主要作用是什么(是如何起到固定流沙作用的)? ⑶ 我国政府对西北地区的生态建没和荒漠化防治 先后实施了“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防沙治沙等多项生态环境治理工程。
活动
1.根据下面的图文资料,说明前苏联垦荒区土壤风蚀的潜在自然背景。并说明人们的生产活动怎样加剧了这个过程。
点拨:(略)
2.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前苏联在总结大规模垦荒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采取了一系列综合防护措施。仔细分析这些措施,你认为该地区防治荒漠化(土壤风蚀)的主要方向是什么?
点拨:(略)
3.根据所学知识,你认为前苏联垦荒区防治荒漠化的对策与措施可以被我国的哪些地区所借鉴。
点拨:(略) 典型例题(略) 板书设计
第一节 荒漠化的防治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五、不同历史时期的荒漠化
1.历史时期的荒漠化问题——西北地区时有出现 2.不同时期的荒漠化问题 六、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1.荒漠化的防治内容: 2.荒漠化的防治原则
3.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和治理重点: 4.治理措施 ⑴合理利用水资源
⑵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⑶调节农、林用地之间的关系——宜林则林,宜牧则牧 ⑷采取综台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⑸控制人口增长 5.我国治理措施和经验
⑴措施:生物固沙、沙地飞播造林种草、小流域综合治理等 (图2.15)。 ⑵治理荒漠化的典例——沙坡头草方格沙障 ⑶ 我国政府对西北地区的生态建没和荒漠化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