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走进文本研读文本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同一文本的不同视角

最近,我参加了区教研室组织的“走进文本 研读文本”活动,课堂上教师们独特的教学设计和有效的引领,真正把“教本”转变为“学本”,充分强调学生探究的学习方式让我受益匪浅,更充分展现了新课程背景下教学课堂的强烈的生命气息。 人教版第八册《永生的眼睛》讲述了一家三口人已经和准备为盲人捐献角膜的感人事迹,赞美了他们高尚的情操。作者通过对人物语言生动细致的描写,来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像这样的文章感人至深,适合学生从人物的语言、内心、和行动中去体会人性的善良和美好,进而才能使学生体会到“永生”弘扬了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有三位教师从不同角度对学生进行了引导。 (案例1)

在学生初读课文后教师提问:你现在最想说的是什么?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生:父亲一心帮助别人,很伟大!我为他骄傲(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师:什么是骄傲?请你再读课文,你可以在文中抓住关键词,也可以在文中做一些批注。

(教师很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 师:你为谁骄傲? 生:我为父亲,“我不明白那些医生……爸爸居然不假思索地答应了。” (学生回答的表情中体现出一种佩服之情。) 生:我从不假思索这个词感受到。 (这位学生能抓住关键词来体会。)

生:我从这句话感受到“一个人所能给予……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 (语速较快。)

师:你能带着你的理解读这句话吗? 生:“一个人所能给予……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 (这回读得好多了。)

师:你还从哪里感到为父亲骄傲? 生:“父亲愉快地告诉我……尤其是眼睛角膜。” (一学生起来就读)

师:其实你还可以读得更好,你再来试试。

(还是这位学生读,这次读得好多了,看得出来老师给了他信心。) 全班齐读这句话。

师:不仅仅是为父亲骄傲,连小温迪也(出示句子齐读“当然……让他们重见天日。”) 师:谁再来读这个句子?(又指名了几名学生) 师:你还为温迪的那些地方感到骄傲? 生:温迪14岁……”

师:同学们读读文章的第八小节,看看温迪的那些地方令人骄傲? 生:“我把外公捐献器官的心愿……紧紧地拥抱他。”

师:看得出来小温迪对外公捐赠器官是赞同和支持的,这是因为(出示句子齐读:“一个人所能给予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

-----走进文本 研读文本

宁波市范桂馥小学 张娴

师:再自由读句子,思考,温迪到底懂得了什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奉献 爱) 师:请大家齐读句子“这次我为自己的女儿------14岁的温迪而感到骄傲!” 师:你还为谁感到骄傲?

生:我为母亲(外婆)带头捐献角膜。 生:我为琳达,以前不同意,后来转变了。 ……

(案例2)

学生回答文中两次提到捐角膜,而琳达的态度前后不一,教师让学生找出琳达态度变化的句子:

生:我痛苦难忍……

师:你的声音太轻,再读一遍好吗? (刚才那位学生又读一遍) 师:当你的妈妈离开你的时候,,你的心情怎样? 生:悲哀。 生:痛苦难忍。 生:低落。

师:请你读这个句子。(一生感情不足,后来又叫多位学生读这句话。) 教师引读叙述部分,生齐读琳达的话(朗读的感情进步不少)

师:是啊!妈妈刚刚离去,下午就要取走妈妈的饿角膜,我的心情当然生接下去齐读“我痛苦难忍……” (教师重视朗读指导)

师:然而当爸爸离开时,琳达又是怎样的? 生:“父亲与世长辞后……”

师:请你们默读课文,划划是什么使琳达改变了态度? 生:父亲的话使琳达改变了态度。 教师出示了父亲说的两段话:

“一个人所能给予他人最珍贵的东西……我们的死是有意义的。” “如果一个盲童能在我们的帮助下……那多么美妙!”

师:请你们结合第二段话中的具体事例来说说什么是有意义的? 生:捐献角膜,为盲人带去光明。 生:能帮助别人。 齐读这两段话。

听课随想:三位教师不同的教学方式却达到了相同的效果,真是有异曲同工之处。第一位教师能从学生的回答中抓住“骄傲”一词作为线索,然后紧紧围绕“为谁而骄傲?”这个问题层层推进,通过找、读的方法,让学生体会谁受人骄傲。父亲是这篇文章中的核心人物,他的言传身教对后辈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教师也紧紧把握这一点循序渐进,引导学生查找并体会文中带有骄傲一词的句子,学生很快就找出父亲说的第一句话,从中为父亲的高尚品德感到骄傲,再通过朗读查找的方式,也为琳达的母亲、琳达及小温迪感到骄傲,最后又回到最初的为父亲感到骄傲。进一步让学生感受琳达父母善于为他人着想、无私奉献的高尚的思想境界。

第二位教师紧紧围绕琳达的态度变化进行引导,文中的“我”由当年对

父亲捐献母亲角膜的不理解,到成年后亲自捐献父亲的角膜,这是多么巨大的转变!这种转变展现了“我”思想认识升华的轨迹。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进行体会,如琳达得知父亲要捐献母亲眼睛角膜时说的话,琳达那种痛苦难忍的心情,更能体现出琳达内心的反对和不满,学生通过朗读查找知道父亲的话给琳达以深刻的启迪,在引导学生反复研读有关语句和段落后,使透过字面体会人物的情感,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琳达前后态度的转变正是反映了前辈的言传身教对后辈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曾经在一些教学杂志上可以看到这样的感慨:现在我们的一部分语文课常常游离于文本之外,文章写得很美,写得很有深度,但是我们老师在讲课中却不能够引领着学生真正的走进文本中去,我想通过今天的教研活动,我们可以无需对这个问题有太大的担忧。以上两位老师在解读文本上的确可以说有异曲同工之妙,在失去亲人之后,琳达一家人没有哭得死去活来,没有发疯,而是在失去亲人那极度悲痛中还能够捐赠出器官给别人,并以此为骄傲。这怎能不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反思呢?而琳当年对父亲捐献母亲角膜的不理解,到成年后亲自捐献父亲的角膜,这是多么巨大的转变!怎能不叫人叹服呢?无论是骄傲还是转变,两位老师在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和体会之后,最后都巧妙地将原因归结为伟大的父亲,父亲为了他人能够更好的生活,尽自己最大所能来帮助别人延续生命、生活得更美好的可贵品德,使家人耳濡目染,这也是本文的主旨。《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教师作为文本与学生的中介,他的思想深度、文化准则、人生经验、审美水平要高于学生,他在教学过程中起到向导的作用,但又不是完全取代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 我们作为引领者,走进了课文里,被感动了,我们就要通过教学,带着我们的学生也和我们一样走进文章,要让他们理解、懂得爱的奉献的真正含义,这就是我们的任务。不难看出以上两位教师紧紧围绕一个“情”字,让学生读中感悟,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探究课文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从而进入到课文的情境中去。以“情”为主线组织教学,引导学生个性化阅读,不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有一定内涵句子的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教育并唤醒学生要有爱心,培养一种意识,树立起对生命的热爱,对他人的关爱,真正达到教育目的。

2011---1

走进文本研读文本

同一文本的不同视角最近,我参加了区教研室组织的“走进文本研读文本”活动,课堂上教师们独特的教学设计和有效的引领,真正把“教本”转变为“学本”,充分强调学生探究的学习方式让我受益匪浅,更充分展现了新课程背景下教学课堂的强烈的生命气息。人教版第八册《永生的眼睛》讲述了一家三口人已经和准备为盲人捐献角膜的感人事迹,赞美了他们高尚的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8gv3y03yai7f2vc1v0ey6gjog0oh7b0065u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