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劳动力市场学(最新)8页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劳动力市场学

第一章 绪论

1. 货币工资也称为名义工资,它是以货币数量表示的工资。(单选)

2. 实际工资:是劳动者得到的货币工资实际能够购买到的生活资料和服务(包括房租、水电、交通、教育等各

项支出)的数量。(名词解释)

3. 劳动报酬包括货币报酬和非货币报酬。劳动报酬即货币工资,非货币报酬即以各类实物支付的福利。 4. 劳动力市场的特征:

1)劳动力市场的一般共性:市场性、开放性、竞争性、层次性、规范性。(多选) 2)劳动力市场的特性:(简答题)

①劳动力市场的交易关系是契约关系;

②劳动力市场交易受大量非价格因素的影响; ③劳动力市场交易主体地位不对等;

④劳动力市场交易主体呈现出巨大的差异性。

5. 劳动力市场的功能:资源配置、激励鞭策、经济促进、信息传递、窗口导向。(简答题)

6. 劳动力市场的基本运行机制: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供求机制、竞争机制、价格机制所组成。 7. 工资机制:是劳动力市场竞争过程中的重要自我制衡机制,它反映在工资变动与供求变动之间相互制约的有

机联系和运动。(名词解释)

8. 劳动力市场运行存在的障碍(论述题) 1)劳动力市场自身的不稳定。

2)劳动力市场的障碍和缺陷。具体体现在:

? 信息障碍:是指由于信息缺陷和信息偏误,劳动力市场不能达成互惠交易。 ? 市场缺陷:a有效需求不足 b工资刚性c主观因素 ? 制度障碍

第二章 劳动力需求分析

1. 劳动力需求,是指企业在某一特定时期在某种工资率下愿意并能够雇用到的劳动量。(单选) 2. 劳动的边际产量(MP):是指额外增加一单位的劳动量所带来的产出增量。

3. 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是指相对于生产过程中的可变要素的投入而言的,某种不变要素(如资本)和某种可变

要素(如劳动)的持续追加的搭配进行生产活动,一旦当可变要素的数量超过某一水平时,则持续增加的可变要素所带来的产量增量,也即边际产量会不断减少。

4. 生产的三个阶段中关于生产函数的总结(总产量TP、边际产量MP、平均产量AP之间的关系)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总产量(TP) IA以递增的速率增加 IB以递减的速率增加 以递减的速率增加 减少 边际产量(MP) 增加且大于AP 减少但大于AP 减少且小于AP 为负且仍小于AP 平均产量(AP) 增加 增加 减少 减少

1. 企业利润最大化公式:MRP=VMP=W 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目标,其短期劳动力需求 的决定必须遵循劳动力的边际产品收益等于工资率的原则 (MRP=VMP=MP*P=MC=W) 2. 、等产量以一般特征:(1)产出和投入都是同质的,并且可以计量的 (2)离远点较远的的等产量曲线表示较高的产出水平

(3)至少在保证投入组合技术效率的情况下,等产量曲线在KOL平面上是向右下方倾斜的 (4)等产量曲线不会的其向下倾斜的部分相交 (5)等产量曲线凸向原点

3、企业在生产一定量某种产品所需的要素投入的组合比例,称为技术系数。

4. 劳动力需求弹性: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劳动力需求量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我们将其定义为劳动力需求的自身工资弹性。表达式:Ed=劳动力需求变化的百分比/工资率变化的百分比。(计算题)

设Ed为劳动力需求的自身弹性,△L/L表示劳动力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W/W表示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 5. 劳动力需求弹性的分类:需求无弹性Ed=0、需求有无限弹性Ed趋于无穷大、单位需求弹性Ed=1、需求富

有弹性Ed>1、需求缺乏弹性Ed<1。 6. 劳动力需求的交叉弹性为正值,表示一类劳动力的工资率上升引起了另一类劳动力需求的增加,这两类劳动

称为总替代。

7. 影响劳动力需求弹性的因素:(1)产品的需求弹性(2)劳动成本占总成本的比例(3)要素间的相互替代(4)

资本的供给弹性

第三章 劳动力供给分析

1. 劳动力供给的类型:个别劳动力供给、家庭劳动力供给、社会劳动力供给。 2. 个别劳动力供给是指劳动者个人一生中向社会提供的劳动总量。 3. 家庭劳动力供给是指从家庭成立(结婚)到家庭解体(丧偶或离异),家庭全体成员向社会提供的劳动量的

总和。

4. 社会劳动力供给是指劳动力个人及其家庭为社会提供的劳动力总量,也就是说一个社会的经济活动所能利用

的劳动力总量。

5. 效用就是人们从某种物品的消费中所得到的满足。

6. 无差异曲线表示给个人带来某一特定水平的效用或满足的实际的收入和闲暇时间的组合。 7. 无差异曲线的特征:负斜率、凸向原点、无差异曲线图、不同的工作—闲暇偏好。

8. 劳动参与率:是指在一定范围内的现实劳动力占该范围的劳动适龄人口(或潜在劳动力)的比例。(名词) 9. 影响劳动力参与率的因素有哪几个方面?(论述题)

1) 宏观经济状况

2) 国家的社会经济政策:国家的政策特别是其中的生育政策,它不仅影响总人口规模,而且影响到人口的年龄、性别结构及其发展趋势,从而影响劳动适龄人口规模。

3) 劳动适龄人口规模:一般说国家规定的就业年龄越小,退休年龄越大,劳动适龄人口比例越大。 4) 教育体制与教育供给规模:劳动者受教育时间的长短对劳动力参与率有直接的影响。 5) 工资政策及工资关系: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在个人消费品分配方面要有差别,复杂劳动应比简单劳动获得更多的劳动收入,在此基础上形成较为合理的工资分配关系。 6) 社会保障制度:对劳动力参与率产生直接的影响作用。

7) 人们的商品意识程度和社会分工程度:其趋势是人们的商品观念越浓,社会分工程度越高,家务劳动社会化程度越高,人们从事家务劳动的必要时间就会越少,处于就业年龄女性的社会就业越多,从而劳动力参与率越高。

10. 劳动力供给弹性:劳动力供给量的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定义为劳动力供给的工资弹性。(名词解释) 11. 劳动力供给弹性的类型:供给无弹性Es=0、供给有无限弹性Es趋向无穷大、单位供给弹性Es=1、供给富

有弹性Es>1、供给缺乏弹性Es<1。 12. 有关弹性的劳动力供给:(1)无限弹性的劳动力供给,是指在某一工资水平下有无穷的劳动力供给。【无限

弹性的市场劳动力需求曲线说明,当工资率为Wo时,劳动力需求者可以在劳动力市场上得到任意数量的劳动力供给;当工资率低于Wo时,劳动力供给等于零;当工资率高于Wo时,劳动力供给会无限多。】(2)劳动力供给正弹性

(3)劳动力供给的逆变弹性(4)劳动力供给的无弹性,是市场工资率的变动对于市场上的劳动力供给数量完全没有影响的情况。

第四章 劳动力市场均衡分析

1.一般均衡分析,又称瓦尔拉斯一般均衡或瓦尔拉斯均衡分析。

2.凯恩斯的失业均衡:是一个 论,因为失业就意味着劳动力市场上供给大于需求,此时即使在商品市场和资金市场上都存在着供求相等,但从整个经济体系来看仍然存在超额供给,因而是非均衡的,而不是均衡的。

劳动力市场动态均衡分析的基本模型(1)供给弹性小于需求弹性条件下的劳动力市场动态模型:当劳动力供给弹性小于劳动力需求弹性时,工资率与劳动力供给量的波动会越来越小,直到最后达到均衡状态为止,称为“收敛型蛛网”(2)供给弹性大于需求弹性条件下的劳动力市场动态模型:称为“蛛网不稳定条件”(3)供给弹性等于需求弹性条件下的劳动力市场动态模型:封闭型蛛网 劳动力市场非均衡产生的原因。

对于劳动力市场,它是一个比较典型的非均衡市场,主要原因是: 第一,由于劳动力需求是派生需求,所以劳动力需求的数量除受工资率调节外,还要受产品市场需求的调节; 第二,工资率作为劳动力价格,具有相当大的刚性。根据人们消费的不可逆性,当人们的消费已经达到一定水平,要退回消费一种较低的消费水平是很困难的。工资的刚性使价格机制往往不能在劳动力市场上充分发挥作用;

第三,由于劳动是人谋生的手段,劳动力供给除受工资调节外,还受人的主观偏好、财富总量和社会心理、历史、文化等因素的调节。 3. 4.

5.自愿失业:是指由于存在工资刚性,市场工资率不能随着劳动力供给和劳动力需求的变化而进行调整,或者由于存在有关工资率方面的法律规定,使工资率不能下降到最低工资率之下,即由于实际工资率太高而引起的劳动力供给大于劳动力需求,从而造成劳动者失业的现象。(名词解释)

6.非自愿失业:是一种市场非均衡的现象,它不是由于实际工资率太高而引起的,而是因为产品需求下降使厂商销售发生困难,对劳动力供给产生数量限制而引起的失业。(名词解释)

7.工资漂浮:是市场非均衡的结果,指的是计划经济体制中存在的自下而上层层提高工资的倾向,以及由这种倾向造成的工资轮番上升的现象。(名词解释)

8.在劳动力短缺和劳动力过剩普遍存在的条件下,工资漂浮必然导致工资收入的平均分配,即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倾向。

9.如果将组织外部的各种人才供给来源称为外部劳动力市场,相应地,组织内部的人才资源可以称为“内部劳动力市场”。

10.内部劳动力市场产生的条件:专业技巧和知识、建立员工对组织的忠诚、有效地激励员工、有利于人员的筛选。

11.内部劳动力市场的成因?(简答题) 1) 存在劳动力替换的成本。 2) 岗位的特殊性。

3) 劳动力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性。

第五章 劳动力流动

1. 劳动力流动:是指具有一定劳动能力的劳动者为了与生产资料结合的需要,在生产过程之外,在不同的地理

区域范围和不同的工作岗位之间的移动和流动。(名词解释) 2. 劳动力流动的条件:(多选)

1) 劳动力个人所有权的实现。

2) 不同地区和工作之间存在着经济福利方面的差别。 3) 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者享有充分的就业自主权。 4) 社会分工造成的劳动技巧和工作能力的专门化。 3. 劳动力流动的原因分析?(简答题)

1) 区域间劳动力供求的不平衡。 2) 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3) 经济周期引起的波动。

4) 不同国家和地区间同质劳动力的工资差别。 5) 国际资本流动的影响。 6) 与工作匹配的意愿。

4. 劳动力流动的主要形式(多选)

A、企业组织及集团内部的流动;B、地域之间的流动; C、行业之间的流动;

D、职业之间的流动; E、劳动力队伍本身的流动; F、就业和失业之间的流动。 5. 地域之间的流动(多选):地区之间的流动、国家之间的流动。 6. 劳动力流动的规律性?(简答题)

1) 从农业部门向非农业部门流动。 2) 从第一、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流动。 3) 从农村向城市流动。

4) 从体力劳动向脑力劳动流动。

5) 从经济落后国家地区向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流动。 7. 影响劳动力流动的因素?(论述题)

1) 年龄因素:是最为重要的因素。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年龄越大,流动行为越少。

2) 教育程度:从教育程度对劳动力流动的决策看,教育程度越高,劳动力流动的可能性就越大。

3) 迁移距离与迁移成本:统计结果表明,随着流动成本的上升,流动的劳动者数量就会随之下降。迁移距

离通过两个途径影响劳动力的流动:①通过劳动就业信息影响劳动力的流动;②通过迁移成本影响劳动力的流动。

4) 家庭因素:在年龄、学历相同的情况下,已婚劳动力比单身劳动力更不易流动。

5) 职业与技术等级:技术水平越高,流动率越低。管理人员和专业人员的流动性要比熟练工人的流动性小

得多。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的总流动率要低于体力劳动者的流动率。

8. 劳动力流动的有关理论:

1) 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结构模型,描述了从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换规律。 2) 拉尼斯—费景汉模型,被称为“刘易斯—拉尼斯—费模型”。拉尼斯、费景汉在刘易斯模型的基础上建立劳动力流动模型,这集中反映在他们的“农业劳动力转移三阶段论”中。 ▲拉尼斯、费景汉把经济发展过程和农业劳动力转移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农业劳动边际生产率为零。

第二阶段:农业劳动边际生产率大于零,但小于农业劳动力的平均收入水平,或者说,小于不变制度的工资。 第三阶段:农业边际劳动生产率大于零,且大于农业劳动力的平均收入水平,或者说,大于不变制度工资。

3) 托达罗模型,出发点是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移民的决策,是根据“预期”收入最大化目标作出的。 ▲托达罗模型的政策含义为:(1)扩大农村中的就业机会,以缩小城乡之间的不平衡;(2)由于拓展城市少量的就业机会可能引来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供给,导致更多的失业,因此开创城市就业无助于解决城市就业问题;(3)农村居民的学历越高,其城市转移的预期收入就越高,因而不加区别的发展教育事业会进一步加剧劳动力的转移和城市的失业;(4)应当重视农村和农业的发展,鼓励农村的综合开发,增加农村的就业机会,提供教育和卫生设施,发展电力、供水和交通,改善农村的生活条件等等,从而缓解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

9. 劳动力流动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障碍,这突出表现在:

A、争夺就业岗位的冲突。 B、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流出农村社会体系,又难以被城市社会所接纳,往往成为社会管理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C、户籍障碍。D、成本障碍。 10. 促进劳动力合理流动的政策措施?(论述题)

1) 加快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通过市场调节实现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 A、发展劳动力市场,逐步通过市场调节实现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B、劳动力市场要面向全社会劳动者统一开放、有序运作。

2) 深化劳动人事体制改革,逐步消除限制劳动力流动的体制性因素。 A、加快户籍管理制度的改革;B、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3) 完善法律法规。市场经济说到底是法制经济,首先应抓紧与《劳动法》相配套的法规的建设,减少各地政策性因素对劳动力流动的影响,从立法角度保障参与流动的劳动者享有平等权利;其次要加大执法力度,依法保护参与流动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第三是加快配套规章制度建设,逐步制定全国统一规范的劳动力流动管理制度。

4) 加强人力资源开发,提高劳动者素质。

A、转变人们的思想观念;B、大力推进普通教育的发展;C、发展职业教育;D、实施职业资格推入制度 5) 加快城市化进程。 应加快我国有潜力、有前景的大中城市的发展。

第六章 劳动力市场分割与一体化

1.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形成原因?(简答题)

1) 由于歧视和文化习俗造成的劳动力市场的分割。

2) 由于技术进步以及竞争因素造成的劳动力市场分割。 3) 由于政策法规造成的劳动力市场分割,即制度性分割。

2.职位竞争理论是瑟罗和卢卡斯等人于1972年提出的。它是建立在信息不完全和不确定性基础上的。 3.职位竞争理论包括的内容(多选/简答题)

1) 职位有好有坏,其数量种类和结构由技术进步状况决定,生产力的提高归功于职位而不是工人。

2) 各职位之间的工资是不同的,但每个职位上的工资却是相对固定的,其高低由技术状况、社会习俗、工会力量、培训费在雇主和雇员之间的分配等决定。

3) 每个工人的工资收入取决于他在劳动力阶梯中的位置,处在阶梯上端的工人更有机会获得好的职位,从而收入较高;而处在阶梯末端的工人则只能得到较差的职位,其收入也就相对较低。 4) 相应地,教育没有了人力资本理论中的那种提高生产的作用,而只是一种“信号”,起着“过滤器”的作用。 4.我国劳动力市场分割的特点(简答题)

1) 城乡分割明显,城镇内部的劳动力也具有分割性,但是界限模糊。 2) 导致分割的因素种类多,但是制度性因素显著。 3) 分割状态变迁的速度非常快。

4) 市场分割的非制度因素影响增大。 5.国有企业内部劳动力市场的特征:

A、用工比较规范;B、社会保障制度完备,福利收入高。C、隐性失业严重。 6.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影响(多选题)

A、降低经济效率;B、扭曲收入分配关系;

C、不利于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D、有违公正原则,不利于社会的稳定。 7.促进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的措施?/如何实现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简答题) 1) 稳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彻底破除体制性障碍。 2) 进一步建立健全劳动保障法规体系和政策体系。

3) 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构建城乡统一的培训机制。 4) 加快搭建城乡统筹就业的服务平台,推进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建设。

第七章 政府对劳动力市场的调控与规制

1.劳动力市场政策的目标是实现充分就业。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确保市场机制正常发挥功能的制度结构,另一方面是从总体上调控劳动力市场以弥补市场缺陷的宏观政策。(选择题) 2.最低劳动标准包括最低工资标准、最长劳动时间标准、其他劳动条件标准等。 3.确定和调整最低工资标准时应当综合参考下列因素:(多选题)

A、劳动者本人及平均赡养人口的最低生活费用。B、社会平均工资水平。 C、劳动生产率。 D、就业状况。 E、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4.最低社会保障制度:是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依据法律规定,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对劳动者在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以及由于各种原因生活发生困难时给予物质帮助,保障其基本生活需要的制度。(名词解释) 5.收入政策可以通过各种形式实现,当前,通常采用的形式是实行工资—物价管制、工资—物价指导、经济激励或处罚等。

6.★人力资源政策,又称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是指政府通过对劳动力进行重新教育和培训,提高其就业适应能力,达到改善劳动力供给结构,提高劳动力市场运行效率等目的的政策。(名词解释) 7.各国对劳动力市场进行经常性调节的人力资源政策主要有几个方面:(简答题)

A、加强就业服务;B、实施创业就业计划;C、加大教育投资;D、激励就业;E、开发临时性就业岗位。 8.公共部门的就业决策与企业部门的差异表现在:(简答题)

劳动力市场学(最新)8页

劳动力市场学第一章绪论1.货币工资也称为名义工资,它是以货币数量表示的工资。(单选)2.实际工资:是劳动者得到的货币工资实际能够购买到的生活资料和服务(包括房租、水电、交通、教育等各项支出)的数量。(名词解释)3.劳动报酬包括货币报酬和非货币报酬。劳动报酬即货币工资,非货币报酬即以各类实物支付的福利。4.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8gkn36mqr02xc786b4a94zk8m0hvkq00rzb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