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故事的我们
作者:张沛然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下旬刊》 2013年第3期
我想知道失去故乡的我们,除了记忆,还拥有些什么,那一条条被拆毁的弄堂,在满足人们扩张的欲望之外,还能满足些什么。那些老房子原来所在的地方,之后能够摇身一变,成为这样那样华丽的场所,让我们怯懦的不敢相信,这是不是我们曾经相依相偎的故乡。
你有没有去过外表满目疮痍的弄堂?那个充满乐观、活力的地方养育的小孩总是精力过剩,热衷尖叫着从弄堂这头奔向那头,不知疲倦。弄堂闲坐的老人总是温和安静,面容带笑。每一大片拆迁的棚户、石库门、老式里弄都住着这样两代人。一间房、一堵墙,隔开岁月的痕迹,仿佛一块硬币的两面,一条河流的两端。正是这生命的循环不止构成了城市的生存真相,然而人们正在一点点吞噬着这样的真相。
当然没有人知道这里人们的生活是怎样的,除了一小部分曾经在这里居住过的人。这里还居住着其他的一些人,他们面容和善,笑意轻盈,待人友好。他们是外地家庭,或者拖家带口迁徙而来,或者是后来成家立业生儿育女的,他们怀着各自的美好期待和达观心情同陌生逼仄的异乡生活展开较量。他们开便宜味好的家常饭馆,经营效率突出的干洗铺子,甚至连简易狭小的复印店都充满了殷勤热切的空气。一天的忙碌结束,趁家人准备晚饭的空隙,搬一张藤椅,在弄堂舒爽的晚风中逗弄儿女,尽享天伦。虽然晚饭只是普通菜肴,旧藤椅坐起来摇摇晃晃,儿女的玩具大多廉价粗糙,不过只要眼角还能流露笑意,生活便不太艰难,然而这样乐观的人们,也随着弄堂的拆除,不知道散落至何方了。
这个城市几乎已经没有弄堂了,那些过去我们所玩耍的地方已经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天边被摩天大楼勾勒的天际线和黑夜里在大楼上闪烁着钻石般光芒的探照灯。不过这些冰冷的钢铁和我无关,在虚荣和欲望的掩饰下,他们变得很美,我可以接受,但这些如果换来的只是邻居不和善的目光,和一张张相对的冰凉铁门,那我们创造这一切是为了什么……
看着远处推土机轰鸣着铲去一块又一块的砖瓦,一堆一堆的土,那些粉碎了的东西,不止是一面一面的墙,还有许多人的回忆,然而没有故乡了的我们,除了回忆,什么也带不走……
学校:湖北十堰市第一中学
导师:叶 龙
点评: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一座座陈旧的居民楼轰然倒塌,又有一栋栋漂亮的大厦拔地而起,破与立,拆与建,一直都伴随着不断的争议声。今天的“华丽场所”正是以使一个个曾经“充满乐观、活力的地方”消失为代价换来的,这种得与失,废与兴,该如何评判呢?很值得人们思考。但正如作者所说“没有故乡了的我们,除了回忆,什么也带不走”。这篇文章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关注生活的角度,我们在平时关注校园、家庭的同时,恐怕也需要将目光投放得更远一些,这样写出的文章可能会更具思想性。(叶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