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10.15884/j.cnki.issn.1007-0672.2009.05.017
2009年第5期
第30卷
Northwestpopulation
宁夏人口与生态环境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李
禄
胜
(宁夏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银川750021)
摘要:宁夏是少数民族地区,较为宽松的生育政策,导致人口快速增殖。由于宁夏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历史遗留的
生态债务使得境内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尤其是人口过度增殖已超出了刚性土地资源的有效容纳力。这不仅给环境造成了巨大压力,也进一步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本文通过大量统计数据和实地调研,分析了近年来宁夏人口与生态环境之间存在的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分析表明,当前宁夏尤其是宁南山区人口数量与人口素质、人口数量与生态存量和生态消费之间表现出了明显的此长彼消的关系。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人口与生态环境建设方面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人口增殖;民族;政策;生态环境;土地承载力中图分类号:C92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672(2009)06-0114-06
收稿日期:2009-06-20
作者简介:李禄胜,男,宁夏隆德人,宁夏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人口经济与生态经济。
人口与生态协调发展问题是区域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内容。自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封山禁牧工程以来,宁夏的生态环境有了明显改善,人口自然增长率也出现了逐年下降的趋势。但人口仍然处于持续快速增长阶段,这不仅给环境造成了巨大压力,也使得生态环境更加恶劣。在脱贫与返贫形成拉锯战的同时,如不能调整生育政策,降低人口增速,届时,在人口对土地的压力下,任何扶持当地自救的努力,都将会被新增人口所抵销,因此,控制人口增长,已成为宁夏人口与生态协调发展的最关键因素。
一、宁夏人口与生态环境总体评价表1
年份近年来,宁夏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逐年下降,人民生活有了很大改善,人口与生态正处于适应性协调发展之中。
(一)宁夏人口发展状况
1.人口计生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据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2007年宁夏总人口为610.25万,2007
年出生人口8.98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4.80‰,比上年下降0.73个千分点;死亡人口3.06万人,人口死亡率为5.04‰,比上年上升0.20个千分点,自然增长人口5.92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9.76‰,比上年下降0.93个千分点。全年净增人口6.52万人。
表1反映了1997—2007年宁夏人口自然变动情况。1997—2007年宁夏共增加人口85.17万人,年均增长率为1.51%。11年来,宁夏总人口虽然逐年增加,但出生人口却呈下降趋势。人口出生率由
1997—2007年宁夏人口自然变动情况
出生死亡自然增长年平均人口(万人)人数(万人)出生率(‰)人数(万人)死亡率(‰)人数(万人)自然增长率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525.08532.75539.93548.81558.77567.38575.86583.95591.96599.97610.259.929.699.709.059.259.329.039.339.439.328.9818.918.1917.9716.4916.5516.4215.6815.9715.9315.5314.802.852.723.052.512.702.762.722.802.932.903.065.435.115.654.574.844.864.734.794.954.845.047.076.976.656.546.546.566.316.536.506.415.9213.4713.0812.3211.9211.7111.5610.9511.1810.9810.699.7618.9‰下降至14.80‰,下降了4.1个千分点。人口死亡率下降了0.39个千分点。说明宁夏医疗卫生事
业的快速发展已惠及到了广大城乡居民的生活。宁夏人口自然增长率由1997年的13.47‰下降到
2007年的9.76‰,11年下降了3.71个千分点,充分
说明了宁夏计生工作已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2.与全国相比,人口出生率高,人口数量增长较
快,尤其是宁南山区各县的人口增长快,所占总人口的比重明显上升。
Vol.30No.5(129)2009
注:根据《2007年宁夏统计年鉴》及《2007—2008宁夏区情数据手册》整理。··114
Northwestpopulation
表2
地市级人口数(人)2009年第5期第30卷
宁夏各市县人口增长情况与全国比较
名称全国全区兴庆区金凤区西夏区永宁县贺兰县灵武市底,宁夏人口总数已达到610.25万人。从未来走势看,按照“十一五”规划,到2010年,宁夏人口将达到
银川市人口合计1616594石嘴山市人口合计大武口区惠农区平罗县利通区红寺堡青铜峡市盐池县同心县原州区730423吴忠市人口合计1283853固原市人口合计西吉县隆德县泾源县彭阳县中卫城区中宁县海原县1425793中卫市人口合计10458552007年人人口数量人口出生人口出生人口自然人口自然口(人)排名率(‰)率排名增长率(‰)增长率排名132129000012.105.17610251814.809.7658813218.9225.56191875591711.1066.9317240682138.3613.88222031271511.3677.13151753451812.5887.59142216591414.06129.8882608301110.3245.54202469311610.1134.152127266291155.6018364803614.30139.4091436532116.371912.5332712121012.9097.05161569702014.80148.5610347215716.301712.394486716216.371811.126408924318.622113.4311637701915.34158.46111177922218.712211.5952485911215.771610.347369107513.68118.3413304709813.37108.3912372039418.602013.392635万人。如果按照每年8万人的增加规模,到2024年,宁夏人口将达到720万人,到2050年将达
到960万人。
(5)由于人口再生产自身的发展规律,尽管育龄妇女的生育水平已接近更替年龄,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人口总量仍将保持增长态势。2007年,宁夏育龄妇女已达到175万人,在今后10年内,育龄妇女人数将持续增加;20-29岁生育旺盛期妇女为51万人,今后10年内将在51-54万人之间,并先增后减。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计生工作的落实,宁夏人口增长速度在逐步下降,但每年净增8万左右人口也是不争的事实,这说明人口自然增长仍然是人口增加的主要因素。因此,宁夏计生工作任重道远。
(二)宁夏生态环境建设状况
1.生态环境状况。宁夏按地貌特征和自然条件大
致可分为山地、沙地、川地三种类型。北部引黄灌区国土面积占全区25%,耕地面积占全区的30%,而生产的粮食和创造的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占全区的2/3以上,创造的地区生产总值接近9/10。中部风沙干旱区、南部黄土丘陵沟壑区国土面积占全区的75%,由于自然条件恶劣,经济社会发展十分缓慢,是国家重点扶持的18个贫困带之一。长期以来,宁夏的荒漠化防治在国际社会的大力支持和中央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经过全区人民长期艰苦努力,取得了显著成效,据第三次全国荒漠化监测结果显示,全区沙地面积由上世纪70年代的1.65万km2减少到1.18万
注:根据《宁夏经济要情手册2007》整理排序。
表2数据表明:(1)2007年我国人口出生率为
12.10‰,宁夏为14.80‰,高出全国2.7个千分点。当
年全国人口自增长为5.17‰,宁夏为9.76‰,高出全国4.59个千分点,在全国仅次于西藏和新疆。
(2)以宁夏人口自然增长率9.76‰为基准,增长率由高到低依次是西吉、海原、红寺堡、同心、泾源、原州区、彭阳共7个县(区),这些县(区)都地处宁南山区,尤其是海原、西吉、泾源、同心、红寺堡等少数民族聚居区,少数民族人口依次分别占总人口的
km2,是中国少数几个实现了人进沙退的省区之一。
2.中部干旱带人口与生态环境状况。中部干旱
带是宁夏三大分区之一,重点区域包括盐池县、同心县、海原县、红寺堡开发区、原州区北部、西吉县西部和中宁县、中卫市城区的山区部分,涉及8个县(市、区)64个乡(镇、区),总面积约2.85万km2,占全区国土面积的43%,总人口143.4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23.8%。中部干旱带水资源总量2.43亿m3,可利用水资源量只有0.76亿m3,是全国干旱缺水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中部干旱带现有耕地面积1004万亩,其中旱耕地占耕地面积的87.5%,由于沙化严重,土地贫瘠,平均亩产不足50公斤,生产能力低下。受自然条件制约,中部干旱带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发展缓慢。2007年农民人均收入不足自治区人均收入的
73.17%、55.71%、76.70%、85.97%、62.49%。这些县区
少数民族人口均超过总人口的一半以上。因此,少数民族地区是人口增长速度最快的地区。
(3)从全区来看,目前宁夏只有西夏区和惠农区
2个市辖区人口自然增长率低于全国5.17‰的水
平,其他20个县(市、区)均高于全国水平。
(4)从宁夏人口净增加来看,20世纪50年代净增加123万人;60年代净增加64.3万人;70年代净增96.4万人;90年代净增88.6万;新世纪以来8年净增55.93万人,年均净增6.99万人。截至2007年
Vol.30No.5(129)2009
2/3,年纯收入千元以下的低收入人口26万人。由于
·115·
2009年第5期第30卷
Northwestpopulation
少数民族与汉族通婚后生育的子女在民族成份上绝大多数被认定为少数民族,致使少数民族的生育水平远远高于汉族。调查表明,宁南山区回族妇女早婚、早育十分普遍,在15~24岁年龄阶段生育率大大高于其它民族,虽然近年来生育率有所下降。但
长期的人口压力和经济贫困相互作用、互为因果,导致这里成为全区甚至成为全国贫困面最广、贫困程度最深的地区之一。
3.宁南山区人口与生态环境状况。宁南山区8
县(区)中,盐池、海原和同心3县地处中部,其生态环境状况与人口发展与中部干旱地带类似。宁南山区属于黄土高原的西南边缘,北部为干旱风沙区,中部为半干旱黄土高原丘陵区,南部虽属于六盘山阴湿半阴湿区,但气温低,土地瘠薄,水土流失严重。新中国成立以来,宁南山区人口持续快速增长,给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压力,“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资料显示,宁南山区8县,农民的生育水平基本保持在户均3个孩子,今后人口数量还将继续增加,如不能较大幅度降低该地区人口压力,在目前状况下,扶持当地自救,任何努力都将会被新增人口所抵消。
(三)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形成的压力
近年来,宁夏人口增长势头虽然得到有效控制,但人口的基数却在逐年增大,相对于自然生态环境而言仍然处于矛盾之中,特别是宁南山区人口增长率(11.1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17‰)的一倍还多
2007年人口出生率和人口增长率仍高达16.81‰和11.16‰。这种因早婚而导致的早育和密育型的生
育,不仅使人口增长速度快,而且缩短了世代间隔,加速了人口增殖。在宁夏人口总量继续增长的态势下,育龄妇女的总量也在持续增加,潜在的人口增长速度加快,因此,宁夏人口惯性增长势头依然强劲,人口形势不容乐观。
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宁夏中部干旱带和宁南山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农村人口的过快增长,尤其是宁南山区由于小家庭的出现,大量优质农田已被宅基地占用,在山区,对川道地尤其是对水浇地的开发利用已接近了极限,从而导致生态环境更加恶化。建国以来,宁夏人口出生率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上,沉重的人口包袱拖了经济发展的后腿,使宁夏难以在短期内彻底摆脱贫穷落后。人口过快增长,一是使经济成果大打折扣,尽管年年扶贫,但每年扶贫资金、新增产品和国民生产总值的相当部分被不断增长的人口所抵消。二是极大地加重了劳动就业压力,2005—2008年,宁夏年均进入劳动年龄的人口达10万人,尤其是遇到金融风暴,对于经济底子薄、干旱缺水的内陆地区,就业艰难已经显露。三是严重影响了人口素质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造成了衣食住行等方面的问题。四是降低了自然环境的质量,由于废弃物排放量的增加,加剧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的恶化。
(二)人口文化素质低,教育不平等问题比较突出资料显示,宁夏除大学文化程度的万人指标高于全国外,其它指标都低于全国。小学以上文化程度人数占总人口的比例比全国少13.2个百分点。2007年,宁夏就业人口在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中,大学及以上受教育程度仅占7.92%,高中受教育程度占
0.82个千分点。加之人口发展的惯性作用以及少数
民族人口政策的宽松,使人口对生态的压力十分巨大。从全区来看,宁夏人口过度增殖已超出了刚性土地资源的有效容纳力,今后即使现有耕地一亩不减,由于农村人口压力过大,也会使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以环境和资源遭到破坏为代价。大量事实证明,目前宁夏农村正面临着史无前例的人口资源承载力的制约,如不减少农村人口,宁夏的生态环境将会不堪重负,如果越来越多的人口因生计再次陷于贫困之中,即使我们有回天之力也不可能再建一个像红寺堡这样的生态移民开发区,因为全区的水和土地资源是有限的,而人口的增长是持续的。
二、人口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问题和矛盾人口数量与人口素质、人口数量与生态存量和生态消费之间表现出了明显的此长彼消的关系。由于自然的、历史的、体制的、观念的多重原因,从而导致了人口的快速增长和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逆向运转,人口增长过快和生态环境恶化不仅给土地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也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人口的快速增殖导致生态环境不堪重负由于少数民族有特殊的生育政策,宁夏的少数民族人口比重上升明显。另外,由于国家政策对少数民族的多方面照顾(如招生招工及提拔干部等),··116
14.52%,初中、小学受教育程度所占比重分别为
46.36%、25.39%,但就业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仅为8.71年,还不到初中毕业的水平。与此同时,宁夏教育不平等的问题比较突出,调查中了解到,宁夏6岁
及以上人口中,未上过学的女性所占的比例为
66.35%,高于全国平均比例62.38%近4个百分点。
教育不平等在少数民族地区表现得尤为突出,宁夏
Vol.30No.5(129)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