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秘密》课堂实录
本文是关于《大自然的秘密》课堂实录,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一、听写导入,引发阅读期待。
师:同学们,听老师的提示我们来默写几个词语,请两个同学上黑板默写。 (1)争着向前,惟恐落后,形容十分积极。(争先恐后) (2)像游鱼那样一个接一个地出去。(鱼贯而出) (3)我们的做法十分愚蠢,好心反而办坏事。(愚不可及) (4)形容呼吸急促的样子。(气喘吁吁) (5)一个劲地责怪自己,特别后悔。(后悔不已) (6)吃得特别饱。(饱餐一顿)
师:这儿,最容易错的字是“贯”中间是斜竖。“愚”字的一竖贯穿下来。把自己容易错的字再书写一遍。 生:(订正写错的字)
师:(出示一段内容)选择默写的词语填写在下面的括号中。
我和同伴及一个生物学家向导,结队来到一个小岛旅游,观察幼龟是怎样离巢进入大海的。看到一只探头出穴的幼龟被嘲鸫咬啄时,不顾向导劝阻,()要向导把幼龟抱向大海。成群的幼龟以为外面很安全,就从巢中(),结果让食肉鸟()。“我们”()地拯救了一些幼龟,还是不能解决问题。真是令人()。
(思考:这是第二课时,学生不是带着一张白纸走进课堂的,所以激发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利用阅读期待,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后面的学习至关重要。本环节将语言积累和运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教学即复习了上一节课的内容,又自然引入下一个环节阅读期待的学习。) 二、换位思考,把书放进心里。 学习三至五自然段 (一)学生自主学习
师:在这一段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话中,有一个词语是“愚不可及”。 我们干了一件蠢事。
出示(比较):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现在我们就是那一行游客,回想自己所做的一切,觉得哪些行为已经是愚不可及了呢?细细读课文,不动笔墨不读书,把有关的内容都找出来,细细体会。 生:(读书,从书中找依据,四分钟后)
(思考:“文我一体”“文中有我,我中有文”的换位体验,这是一种零距离的对话。学生在积极的体验活动中触摸着文本中角色的情感脉搏,获得真实感受。换位思考是“书入我心,我入书中”的特别有效的教学方法。)
师:我们每个人都能静心读书。好,现在把自己的想法说一说,你们怎么就觉得自己是愚不可及的呢?
生:(读文)“突然,一只幼龟把头探出巢穴,却欲出又止,似乎在侦察外面是否安全,正当幼龟踌躇不前时,一只·····企图把它拉倒沙滩上去。” (思考:学生只能找到书上的句子照搬,但是不能把书本语言进行转化来表达自己是遇不可及的感受,这是很正常的表现。关键是教师如何引导学生真正地实现把书读到心里去。)
师:同学们能从书上找到有关的句子,这一点很好,怎样把书上的语言变成自己的理解呢?你们看,我也是那其中的一位游客,我是这样想的: (二)指导把书本语言转换成自己的语言
1、老师举一:(课件出示书本语言和老师转化后的语言比较)
突然,一只幼龟把头探出巢穴,却欲出又止,似乎在侦察外面是否安全······· “我们的确愚不可及,幼龟把头探出巢穴,却欲出又止,感觉是在侦察外面是否安全,还看到嘲鸫啄乌龟的头。其实已经知道这只乌龟是侦察员啊,为什么没有想到不要阻止乌龟的行为呢?
师:比较一下,老师所你们说的怎么不一样。 生:我们就是直接把书上的句子读了一遍。 生:怎么“愚不可及”没有说出来。
生:老师会选书上的句子说明自己是怎么愚不可及的。 师:对,你们说得很好,就这样读书,把书读到心里去。 生:(继续读书,尝试把书本语言进行转化。) 师:把自己读书的成果和同伴交流一下。
(思考:语文老师不是只给学生讲书的。语文老师是引导学生看书读书的。一篇文章,学生也能粗略地看懂,可是深奥些的地方,隐藏在字面背后的意义,他们就未必能够领会。老师必须在这些场合给学生指点一下,只要三言两语,,能使他们开窍就行。老师经常这样做,学生看书读书的能力自然会提高。) 2、反三:让学生分小组组织语言通顺地表达。 师:你们还找到了哪些句子说明自己愚不可及的。
生1:我找到了一处。“向导却若无其事地答道:‘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向导极不情愿地抱起那只小龟,朝大海走去。”
向导看到了嘲鸫啄乌龟的头一点也不吃惊,还说这是自然之道,没有什么,我们还不相信,太不信任向导了,真是愚不可及啊!
生2、:我们是很蠢,向导极不情愿地抱起那只小龟,朝大海走去,我们怎么没有想到向导的提醒是正确的呢?
生3:向导说这番话,其实自己已经对幼龟离巢入海心知肚明了,才这样的冷淡、这样若无其事的。我们却不明白。
生4:向导的神态是那样平静,说话的语气也是若无其事,言下之意是说,这是大自然的规律,是太平洋绿龟防护天敌、自我保护的手段。我们竟然不相信,还责怪向导,向导是没有办法的情况下才极不情愿地把小乌龟抱回大海的。我们真是愚不可及啊!
师:愚不可及的事还有呢?当我们了解了事情的真相后更是认为自己愚不可及了。
生:我们太蠢了,不顾自然规律,焦急地想救小海龟,而导至海龟受到巨大伤害。
(思考:阅读不仅是个体生命与文本,作者的对话,与旁人的对话过程也是对自己生活的一种对话与感悟。学生个性对阅读文本的解读,往往是片面的,所以引导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交流各自阅读感受,分享别人的智慧与成果,对学生提高自己的认识,改善自己的学习方式,是很有必要的。如果能与他人形成共鸣或碰撞,这是阅读中的一种乐趣。)
出示:成群的幼龟鱼贯而出……那只先出来的幼龟,原来是龟群的“侦察兵”,一旦遇到危险,便会返回龟巢,那只幼龟被向导引向大海,巢中的幼龟得到错误
的信息,以为外面的很安全,于是争先恐后地结伴而出。 生:(自由读,齐读)
师:我们的愚不可及造成的结果是可悲的,大家来读一读。 3、指导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生:(朗读课文的第七自然段)
(学生读得比较整齐,也能入境,但是不能入情,采用引读的办法,有感情地朗读七八自然段)
师:尽管我们来回奔跑,尽管我们拼命拯救,还是给幼龟们带来了很大的伤害。此刻的补救显然已经晚了。抬头仰望天空(引读课文第八节第一句) 生:(读课文第八节第一句) 师:看我们做了些什么——
生:(读文)“数十只幼龟已成了嘲鸫、海鸥、鲣鸟的口中之食。” 师:一只幼龟得救了,无数只幼龟丧生了——看我们做了些什么; 生:(继续读文)
师:一只嘲鸫飞走了,数十只食肉鸟欢笑了——这就是我们做的蠢事。 生:(自由有感情地朗读第七八自然段)
师:别看这小小的绿龟,他们也是有的一套躲避危险、防御危险的办法!可这样的办法却被我们给破坏了。这2个小节里的每个字,每句话,甚至是每个标点,都跳动着作者那难以言说的痛苦!
因为——(再出示):“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思考:有感情的朗读,不是简单地让学生读出教师解读文本后的感情,也不是被逼出的可能是作者的情感,更不是自己想怎么读就怎么读,而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中,教师唤醒了学生内在的、深刻的思维、获得对生命的感悟,由此昂扬其率真而灵动的激情。) 三、再读课文,发挥想象写话。
师:我们已经认识到自己的愚不可及了,向导呢,何尝不自责呢?我们再把书读进心里去。(出示) 向导心里难受极了:
他一边走,一边发出悲叹:“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就不会受到伤害.”
生:我是学生物的,知道自然之道,竟然没有拦住这些无知的游客。我失职。 生:原本想通过事实教育大家,没有想到酿成这么大的悲剧。我有罪。 生:哦明明知道他们的想法会害了幼龟,不制止,反而抱起那只小龟朝大海走去,才导致这样的结果,可恨啊!
生:我不是没有同情心,也不是想让饥饿的食肉鸟有口饭吃,我对幼龟的生活习性还是很了解的,也知道这种做法可能会给幼龟带来危险,但迫于游人的压力而又不得不做。我也没有意识到事情的后果会那么严重啊。 ······
师:原本无奈的向导现在多了一份悲伤。读出他无限的悲叹: 生:(读)“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根本就不会受到伤害。”
*(思考:文本始终是处于“召唤状态”,引诱读者去填补它、激活它、创造它、完善它。想象是人类思维的翅膀,让学生在文本个性化的阅读中放飞想象,是学生走进文本,超越文本的实践活动。) 四、回归“道”,提升文本理解。
师:大自然气象万千,美丽无比,充满生机,也充满神秘。这“道”不是我们第一节理解的简单的“规律”概念化的两字,而是——。
生:大自然中的现象是十分复杂的,没有调查清楚就不要乱做决定或指挥。 生:人不要自作聪明,要知道,有很多时候,聪明反被聪明误;如果不按规律办事,往往事与愿违,好心办坏事;
生:大自然中的万事万物都有自己存在的道理,遵循这个生存的法则和规律,大自然就受到保护;违背这个生存的法则和规律,大自然就受到伤害。 (思考:第一教时,学生对“道”的理解仅仅是对文字本身的理解,通过引领、探究,学生的认识得到了提升])
师:要遵循自然之道,要按自然规律办事,否则,就会产生与我们愿望相反的结果。你们接触过这样违背自然之道的事吗?你认为怎样才会不违背“自然之道”?
生:(充分交流课外知识)如候鸟迁徙不能挽留;山涧小鱼难在鱼缸生存;老虎圈养便失去野性;温室难育参天大树……)
[拓展交流,课内外知识的沟通,已悄悄拉开了本单元综合性学习的序幕,
激发学生主动走入大自然、了解大自然、探究大自然规律的兴趣,也让短短的40分钟不是划上圆满的句号,而是引导走向生活,走向社会。]
师:今天的学习,我们静心读书,把自己当作文中的一个人物,把书读到自己的心里去。这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不断地运用这种读书方法,你一定会享受读书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