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自考(本科)学习资料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17. 在哲学史上形成了不同的认识论派别,主要有唯物论的反映论、唯心论的先验论以及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18. 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人的认识就是 主客体的相互作用中产生和发展

的。

19. 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相比较,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有两个缺陷,一个是缺乏辩证法观点,

别一个缺乏实践的观点。

20. 辩证唯物主义是旧唯物主义的发展和超越,它把实践观引进到认识论中来。辩证唯物主

义的认识论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21. 人的认识就是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这样一个不断反复、无限发展的过程。 22.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它是对事物的各个片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是具休

的、丰富的、生动的;然而,它是表面的、个别的、不深刻的,感性认识分为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23. 感性认识是对事物表面的、直接的、具休的,个别特性的反映,是具体的、丰富的、生动的;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全体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是抽象的、间接的、相对稳定的。感性的两个特点:形象的和直接的

24.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它是对事物的各个片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是具体

的、丰富的、生动的;然而,它是表面的、个别的、不深刻的。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它是对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映,是抽象的、间接的、相对稳定的;理性认识是深刻的,它反映的是事物的全体和本质。

25. 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感性认识分为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26. 在哲学史上,经验论者片面强调感性经验的重要性,认为只有感性经验才是可靠的,而

抽象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唯理论者则走向另一个极端,认为感性经验是靠不住的。 27. 在实际工作中,经验论和唯理论是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的认识论根源。经验主义夸大个

别的、局部的经验的作用,把它当做普遍真理,到处搬用,否认科学理论的指导意义。 28.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它是对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映,是抽象的、

间接的、相对稳定的。

29. 人们在实践中,最先是通过各种感觉器官同认识对象发生直接的接触,产生感性认识。

由于实践的继续,感性认识积累多了,就会由量变发展到质变,出现认识的飞跃,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30. 感性认识分为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感觉是在实践中反映客观事物的开始,是对

认识对象最直接的反映。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它是对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映,是抽象的,间接的、相对稳定的;理性认识是深刻的,它反映的是事物的全体和本质。

31. 认识过程包括两次飞跃,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从理性认识到实践,即用理性认识去指导实践,并接受实践的检验,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

32.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认为,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至此认识运动并未完结,这只是

认识运动的一半,还有非常重要的另一半没有完成,这就是要把前一阶段获得的理论用于指导实践,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也就是说,还要实现由理性认识向实践的飞跃。 33. 一个正确的认识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整个人类的认识是有限与无限的统一。 34. 毛泽东指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

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高一级的程度。”人的认识运动是螺旋式的上升运动。这就是认识运动发展的总规律。毛泽东的这句话体现了唯物主义辩证法。 35. 毛泽东指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高一级的程度。”这里讲的循环不是封闭式的循环,人的认识运动既不是简单的循环,也不是直线式的前进,而是螺旋式的上升运动。这就是认识运动发展的总规律。

在实践中,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有两种情形:一种是主体正确地反映了客体,一种是主体歪曲地反映了客体。正确地反映客体的认识就是真理,歪曲地反映客体的认识就是谬误。这也正是真理和谬误的区别。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真理和谬误不仅相互依存,而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真理的客观性有两个含义:其一,是指任何真理都包含不依赖于主体、不依赖于人类的客观内容,就是说,真理的客观性就是承认认识的内容来自客观实际又符合客观实际。其二,真理的客观性是指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实践,实践是一种感性的物质活动,实践的主体、客体、手段、结果都是客观实在,都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马克思义认认为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唯心主义哲学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否认人的认识是对客观物质世界反映,把人的认识说成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或主观自生的,否认客观真理。 承认真理的客观性,这是在真理问题上坚持了唯物论。 识记的内容

由于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因而具有客观性。任何真理都包含不依赖于主体、不依赖于人类的客观内容,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都必须服从真理,真理对人们具有巨大折服力,真理的力理是不可抗拒的。 人的认识是由一个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的过程,每一个真理性认识都是这个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真理的发展过程就是由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过程 真理的相对性有两个含义:(1)从广度上看,任何真理只能是对客观世界某一部分的某些方面的正确认识,这种真理性的认识在广度上是有限的,是受条件制约的,它需要进一步扩展。(2)从深度上看,任何真理都只是对客观世界某一部分一定程度、一定层次近似正确的反映,认识有待于深化。

正因为马克思主义真理具体绝对性,所经我们必须坚持它并以它作为我们的指导思想;又因为它具有相对性,所以我们又必须在实践中丰富它、发展它。即坚持又发展,才是对待马克思义的正确态度。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途径。

唯心主义在真理标准问题上的观点,熟记 实用主义哲学主张“有用即真理”的观点。美国哲学家詹姆斯说:凡是利于我们的工作,并使我们得到效果的东西就是真理,这也是真理的唯一标准。我国的实用主义哲学家胡适也主张这种观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出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这主要是因为实践是人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它能将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联系起来加以对照,来确定认识与认识对象是否相一致、相符合,从而使认识得到检验。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是从主观与客观的关系中把握人类的活动的。

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就是坚持了检验标准的客观性,也就是在真理标准问题 上坚持了唯物论。然而,这个标准既是确定的、绝对的,又是不确定的、相对的,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这就是在真理标准问题上坚持了辩证法。 同52 同52

实践标准的相对性、不确定性,灵活掌握

56. 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出实践标准,实践是人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它能把主观认识与

客观实际联系起来加以对照,来确定认识与认识对象是否相一致、相符合,从而使认识得到检验。

57. 真理具有指导实践的功能。真理的价值突出地表现为它具有指导实践的功能。 58. 真理的价值具体表现在它的功能上。真理具有强大的激励功能。它能满足人们追求真理

的需要,能提高人的精神境界,给人以善和美的享受,给人以力量和鼓舞,这是真理自身价值的重要体现。

59.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主要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

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的改造世界。马克思曾提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60. 认识的目的全在于运用。

61.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路线在实际工

作中的具体表现。

62. 《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

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邓小平曾把这一思想路线简要地概括为:“实事求是”四个大字,所以,通常也把党的思想路线称为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由于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是内在地联系在一起的,所以我们也把党的思想路线叫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

63. “实事求是”这四个大字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它充分

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原则。

64. 党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的哲学理论基础是认识辩证运动过程的原理。

简答题

1、 简述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答:(1)社会实践不断提出新的需要、新的研究课题,推动认识的发展。 (2)社会实践为认识不断提供新的经验和新的观察、研究的物质手段。 (3)社会实践推动人的思维能力的发展。 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人的认识能力的提高。 2、 简述认识主体的特点。

答:(1)人作为认识主体具有自然的物质基础。

(2) 认识主体不仅具有自然的物质基础,而且具有社会性。

(3) 认识主体具有能动性,这是认识主体的突出特点。

3、 简述认识客体的含义、构成和性质。

答:(1)认识客体的含义:认识客体是指人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2)认识客体的构成:认识客体由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精神客体构成。

1认识客体具有客观性○2 认识客体具有对象性。 (3)认识客体的性质:○

4、 简述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辩证关系。

答:认识的主体和客体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它们之间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

系。具体来说,它们的关系表现如下: (1) 主体和客体的实践关系。它是指主体与客体之间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主体作

用于客体,就是对客体的改造,也就是实践。

(2) 主体和客体的认识关系。它是指主体与客体之间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 (3) 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主体对客体具有改造和认识作用,这是主体能动性的

表现;然而这种能动性受到客体的制约。

5、 简述唯物论的反映论与唯心论的认识论的对立。 答:(1)唯物论的反映论是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唯心论的认识论是从感觉和

思想到物的认识路线,这是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

(2)唯物主义从存在第一性、思维第二性的基本原则出发,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

的反映,认为人的认识归根到底是从外部世界得来的。

(3)唯心主义从思维第一性、存在第二性的原则出发,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主张人

的认识是先于经验而获得的,或者认为认识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或者认为认识是人主观自生的。总之,都认为人的认识与外部世界没有关系。

6、 简述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答:(1)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是由对思维能不能认识存在、能不能正确认识现实世界这个

问题的不同回答而划分出来的。

(2)唯物主义哲学都是可知论,认为人的思维能认识和正确认识现实世界,即认为

现实世界是可知的。有些唯心主义哲学家,如黑格尔,也是可知论者,他认为客观世界是绝对精神的产物,精神认识世界就是精神认识自己和自己的产物。

(3)不可知论是指那些认为世界不可认识或不能彻底认识的认识论。

(4)马克思主义把实践观引入认识论,认为人在实践中能够认识、并能正确认识

客观世界,实践的观点彻底驳倒了不可知论和哲学上的其他一切怪论。

7、 简述欧洲近代哲学中两位典型代表人物及其基本观点。

答:在欧洲近代哲学中有两位典型代表人物。一位是英国的休谟,他认为人能知道的只是

自己的感觉经验,而这种感觉经验同外部世界的关系,即这种感觉经验是不是对外部世界的反映,人是无法知道的。这就是说,外部世界本身是否存在、是否可以认识,我们是无法知道的。另一位是德国哲学家康德。康德并不否认外部世界的存在,也不否认感觉是从外部世界得来的;但他认为人们所能认识的只是客观世界的外在现象,至于现象背后的本质人的认识是无法达到的。他把事物的本质叫做“自在之物”,自在之物的现象可以引起人的感觉,由于在现象与本质之间有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所以,认识无法达到事物的本质,即无法达到”自在之物

8、 简述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答:感性认识分为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感觉是在实践中反映客观事物的开始,是对认识对象最直接的反映。感觉是人脑通

过人的感觉器官眼、耳、鼻、舌、身直接反映事物个别特性的认识,例如通过视觉反映事物的颜色,通过味觉反映事物的味道等。

知觉是比感觉高一级的反映形式,它是感觉的综合,是把各种感觉集中在一起并把

它们组合起来,形成对对象各方面外部特性的整体认识。例如通过把红的颜色、圆的形状、甜的滋味等感觉的综合和组合,获得对苹果的知觉。知觉高于感觉,但它仍然属于对事物外部联系的反映。

表象是事物感性形象在大脑中的再现,是指曾经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而引起感觉的事

物在离开人的感官以后,它的感性形象在人的大脑中重新浮现,例如我们头脑中再现的雅典奥运会中国女排勇夺冠军的场景。表象是在感觉和知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对感觉和知觉的重新组合,比感觉和知觉更高级,因为它是对象不在眼前而产生的对该对象回忆的认识。

9、 简述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答: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

概念是对事物本质、全体的反映,它包含同类事物共同的、一般的特性。概念是理

性认识的细胞,有了概念就可以进行判断和推理。判断是概念的展开,是一种利用概念对事物做出某种判定的认识形式,这种判定反映了事物内部各要素和事物之间的内部联系和关系,事物的性质是在联系和关系中表现出来的,所以,判断也是对事物具有或不具有某种性质的认识。推理是从事物的联系和关系中由已知合乎规律地推出未知的认识形式,它由判断所构成,是人们获得新知识的重要手段。

10、简述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需具备的条件。

答: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需要具备两个条件:(1)感性材料必须十分丰富而

不是零碎不全,必须合于实际而不是错觉,人们是无法根据零碎不全与不符合实际的感性材料造出正确的概念和理论来的。

(2)必须有正确的思维方法。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必须借助于思维才能

实现,也就是说,必须通过思维的加工,才能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11、简要说明一个正确的认识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答:(1)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是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

1客观事物本身是多种矛盾构成的复杂统一体;○2事物的矛盾 (2)从客体方面来看:○

3人的认识受到社会有个展开和发展的过程,事物的本质有个逐渐显露的过程;○

历史条件和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

(3)从认识主体方面来看,人的认识受到主体的生理因素、知识水平、生活经验、认

识能力及其立场、观点、方法的限制。

12、简要说明整个人类的认识是有限与无限的统一。 答:(1)认识的有限性是指每个时代的人每一次具体的认识是有限的,认识的无限性

是指整个人类无止境的世代更替的认识是无限的。

(2)认识的有限性和无限性是辩证统一的。整个人类认识的无限性,存在于每个

时代的人的认识的有限性中,并通过无数有限性的认识而得以实现。

(3)认识的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矛盾,只有在无限的前进过程中,在至少对我们来

说实际上是无止境的世代更迭中才能得到解决。

13、简述真理与谬误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 答:(1)在实践中,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有两种情形:一种是主体正确地反映了客体,

一种是主体歪曲地反映了客体。正确地反映客体的认识就是真理,歪曲地反映客体的认识就是谬误。真理与谬误是认识运动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

(2)真理与谬误的对立表现在二者的相互排斥、相互否定上。二者的相互排斥是

指在一定范围内真理与谬误的区分具有绝对意义:是真理就不能是谬误,是谬误就不能是真理,真理与谬误不能混淆。真理与谬误的相互否定是指,否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自考(本科)学习资料 

17.在哲学史上形成了不同的认识论派别,主要有唯物论的反映论、唯心论的先验论以及可知论和不可知论。18.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人的认识就是主客体的相互作用中产生和发展的。19.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相比较,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有两个缺陷,一个是缺乏辩证法观点,别一个缺乏实践的观点。20.辩证唯物主义是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8g9cy1qjqn76vac3ljxx41z4g1sgjh01857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