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教学设计
一、课前系统(教学依据)
1、教材分析
本课为部编教材九年级上册的第五单元“步入近代”的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这课的内容共有两个子目:新的生产和经营方式、富裕农民和市民阶层。其中,新的生产和经营方式属于经济上的变化和发展,包括租地农场和手工工场的出现,它们推动了农业和手工业的生产组织逐渐资本主义化。而伴随生产方式的变革,欧洲社会结构也发生了变化,社会阶层新旧更迭,富裕农民和城市市民阶级也逐渐成为新的政治力量,促进西欧社会结构发生改变,社会整体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2、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的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分析能力有所提高,但在理解一些比较抽象、深层知识时却仍有一定的难度,例如如何分析出中世纪晚期欧洲经济出现资本主义萌芽,这将会给经济和社会所带来的变化、影响等等。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创设历史情境,利用材料、图片等直观的教学手段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降低理解难度,让学生易于接受;同时,学生对于中世纪的欧洲经济和社会的了解较少,因此在教学中可适当补充材料,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
3、课标要求
从手工工场和租地农场的产生,初步理解近代早期西欧社会经济的重要变化。 《课程标准解读》解读:11世纪以后,由于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西欧农村纷纷开展垦殖运动,土地面积逐渐扩大。一些领主把领主直领地出租,依靠租金生活,庄园逐渐衰落和瓦解。随着土地的集中,租地农场逐渐形成。一些富裕农民采用新的生产方式经营土地,雇用少地或无地的农民耕种。由于农产品的富余和城市需求的增加,农产品逐渐市场化。同时,手工业有了一定的发展,一些手工业者逐渐脱离农业,手工工场形成。
13、14世纪,由于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富裕农民成为农村最有生气的阶级力量,城市中的市民阶层逐渐成为强化王权所需要的政治力量,西欧社会结构发生改变,社会整体面貌发生深刻变化。
4、教学目标
1、结合图片、材料来认识农村垦殖运动的发展,并能理解欧洲庄园逐渐走向衰落和瓦解;
2、能够概括讲述租地农场和手工工场建立的过程和特点,并且从中理解中世纪欧洲资
本主义的萌芽;
3、结合材料知道富裕农民和市民阶级的产生,并能结合材料归纳出西欧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的原因,从而进一步认识到近代欧洲社会的前进发展。
5、教学重、难点
重点:租地农场、手工工场
难点:西欧经济和社会变化发展的特点和影响;新的生产和经营方式与资本主义萌芽的关系
6.教学方式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课件展示、提问回答、思考归纳
7.教学环境和教学用具 PPT课件
二、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 温故知新:结合图片,回顾中世纪西欧庄园的特点、庄园的主人是谁? 中世纪晚期,欧洲社会处于转型时期,推动欧洲迈入近代社会。这些变化表现在哪些方面?对欧洲以后的发展有什么影响?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进入第13课的学习。 讲授新课: 探究一:生产、经营的新方式 展示情景1,引导学生分析11世纪的西欧农村出现了哪些新变化? 11世纪,道恩斯修道院,出现了一种完全新型的经济管理方法。他们找来“俗僧”帮助,在森林、荒地和沼泽开垦了大量的土地。大农场是他们农业经济中的革新,面积相当大,常常有500到700英亩,并不分割为小块的份地,而在修道士的监督下,由“俗僧”甚或由外面雇来的农业劳动者耕种。 学生活动 列举出西欧庄园的居民、土地之间的关系,是独立的自给自足的政治和经济组织。 教学手段、效果设计意图 结合已学过的知识导入新课,通过设问吸引学生的兴趣,快速进入本节课的历史情境中。 阅读材料后,引导学生找出情景中“完全新型的经济管理方法”是指什么?归纳出: ①开垦土地 ②雇来劳动力 1、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 2、培养学生对教材的阅读和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 ——亨利·皮朗 《中世纪欧洲经济社会史》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本P60,认识“垦殖运动”的基本信息。 突出农民的变化:通过垦殖运动,大量开垦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可以拥有独立的自治权和司法权。 出示材料一,引导学生对新垦区与旧庄园进行对比分析 材料一: 新垦区与旧庄园彼此不相干,就像两个不同的世界一样。居民几乎全部都是自由农民,新垦区的治理模式不是人的依附关系,不需要交纳捐税,他们只需缴纳一笔资金,尽可以获得耕地和获得房屋的居住权。 新垦区对附近的庄园农奴颇具吸引力。1150年道恩斯修道院有36人,100年后增加到1248人。 ——亨利·皮朗 《中世纪欧洲经济社会史》 出示材料二,设疑:既然农民、农奴纷纷离开庄园,领主的情况会随之发生变化吗? 材料二: 一旦农奴们知道可以通过逃到发展中的城市或东部边疆开垦的土地上而获得自由,农奴制的束缚就再也不可能永远维持下去。地主们不得不修改他们的要求,否则就有失去劳动力的风险。 ——斯塔夫里阿诺斯 《全球通史》 出示如下图示: 阅读教材,找出、划出“租地农场”的相关信息,认识到:庄园制转向租地农场。 1、培养学生对教材的阅读和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 2、培养学生将抽象的知识形 加以说明:通过开垦、出租、买卖等形式,成直观的历史知识结构,便于理阅读材料,思考作答。 提示:领主的直领地失去大量的劳动力,他们被迫改变原来的经营方式,将大量的直领地出租,靠租金来维持生活,并加以说明领主从此不再参与生产管理。 注意培养学生用历史思维方式对问题进行分析归纳的能力。 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思考作答。 提示:可以获得自由、不用交税、获得居住权等方面来回答,并引导分析出农奴发生的变化:通过购买劳动豁免权、交缴迁徙税等获得自由劳动力。 注意培养学生用历史思维方式对问题进行分析归纳的能力。 阅读教材,找出、划出有关垦殖运动的时间、参与者、结果与影响等内容。 培养学生对教材的阅读和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 土地大量集中在某些人的手中,出现了新的生产方式“租地农场”。 结合教材P61的相关史事,引导学生梳理领主、租地农场主、雇佣农民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分析租地农场的特点,突出开始出现了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新方式: ①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 ②产品进入市场 并进一步理解马克思对租地农场的分析。 呈现表格,对比封建庄园与租地农场在生产关系方面的区别?从而深入认识到新的生产经营方式必须导致生产关系的变化。 结合上面的分析,讲述租地农场在生产资料所有阅读材料,讲述领主、租地农场主、雇佣农民之间的关系: 解。 培养学生将抽象的知识形成直观的历史知识结构,便于理解。 1.利用对比表格培养学生对制、人在生产中的地位关系、历史问题进行分产品分配形式三者之间所发生的变化,进而认识到生产关系随生产方式的转变而变化。 析的能力。 2.渗透“唯物史观”核心素养的培养,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展示情景2,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发现城市的新变化? 观察图片,结合老师的讲述,归纳出城市的商业贸易非常发达,也说明了大量的商品在市场上的销售。 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对历史问题进行分析的能力。 从商业贸易发达、商品的销售来引导学生思考:产品从哪而来? 呈现如下图片,讲述手工业在城市发展的基本概况: 结合老师的讲述,学生对手工业发展的过程有基本的了解: 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对历史问题进行分析的能力。 进一步呈现如下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印刷工场、流水工作坊有什么特征? 观察图片,分析归纳得出:工人分工合作,将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从而认识到为什么会从分散的手工工场发展到集中的手工工场。 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对历史问题进行分析的能力。 结合示意图,让学生探究出手工工场经营方式的特点,突出产品由商人直接支配,负责市场销售问题,即“资本与劳动完全分离”。并引导学生归纳出手工工场也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新方式: ①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 ②产品进入市场 结合示意图,讲述商人工人、手工工场之间的内在关系: 培养学生将抽象的知识形成直观的历史知识结构,便于理解。 引导出资本主义性质生产关系的出现。 探究二:社会结构的新方式 通过阅读教材内容,让学生找出13、14世纪,欧洲社会结构出现了哪些新的阶层、社会地位如何。 并展示一则小故事,帮忙学生理解;“为什么市民阶级为成为强化王权所需要的政治力量。” 探究三:新方式、新变化的原因 阅读教材,找出富裕农民、市民阶层的来源和社会地位。 培养学生对教材的阅读和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 小组合作探究,结合材1.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形成合作学习的氛拓展提升:引用三则材料,引导学生思考,料来加以分析,从而得出如13-14世纪,西欧为什么会出现租地农场、手工下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