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市2017届高三期末考试试题】
羌村三首(其一)①
杜甫
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②。 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③。 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④。 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⑤。 邻人满墙头,感叹亦歔欷⑥。 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⑦。
【注释】
① 唐肃宗至德二年(757)五月,作者刚任左拾遗,因上书援救被罢相的房琯而触怒肃宗,险些丧命。八月,被放还鄜州羌村(今陕西省富县西)探望家小,《羌村三首》即作于此时。此诗为第一首。
② 峥嵘,山高峻貌,此处形容天空中赤云的重叠。赤云,被夕阳映得鲜红的暮云。西,向西移动。日脚,穿过云缝射下来的光线。古人不知地球旋转,见日光移动,以为是太阳在走,故有日脚之说。
③ 柴门,贫苦人家简陋之门,指诗人在羌村的家门。归客,诗人自指。 ④ 妻孥,妻子和子女。这里是复词偏义,单指妻子。怪,与下句的惊同义。还,又,接着。
⑤ 遂,如愿。
⑥ 满墙头,在农村,屋舍四周的围墙很矮,故邻人可隔墙观望。歔欷,叹息之声。 ⑦ 夜阑,夜深。更,又。秉,拿着。秉烛,即掌灯之意。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峥嵘,指天空中赤云如山峰状的重叠;赤云,被夕阳映得鲜红的暮云;日脚,
穿过云缝射下来的光柱,像是太阳的脚。
B.柴门,贫苦人家简陋之门;“鸟雀噪”反衬出村落的萧索冷清;“千里至”流露出虽经风波险恶却有几分如释重负之感。
C.从“怪”到“惊定”到“拭泪”这一系列的人物心理活动将乱世中人命危浅、劫后余生之状写得逼真感人,耐人咀嚼。
D.“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作用,是前面诗句的总结、后面诗句的原因;“偶然”指诗人生还几率小。
E.全诗以白描见长,语言平易质朴,诗意含蓄凝练;善于抓住典型场景来刻画心理,客观叙写中包含着强烈的主观情感。
15.此诗围绕诗人归家后写了哪些场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概述。(6分)
【参考答案】
14. C 、D(C 2分D 3分。C项“拭泪”是动作而非心理活动;D项错在“总结”,应为“是前面诗句的原因、后面诗句的引子(由头)”) 15.答案示例一:
⑴此诗围绕诗人归家后写了“初见家人”“邻里围观”“秉烛对坐”这三个场景;“3分”
⑵表达了诗人历经辛酸磨难得以与家人重逢团聚的悲喜交加之情(2分); ⑶流露出诗人生逢乱世、身处险恶中对战争的厌恶之情(1分)。 答案示例二:
(1)初见家人场景。表达了诗人历经患难得以与家人团聚的悲喜交加之情和对战争的厌恶之情。
(2)邻里围观场景。以邻居围观时的感叹衬托出诗人“生还偶然遂”的辛酸和喜悦之情。
(3)秉烛对坐场景。夫妻离乱重逢,难以入睡,感慨万千,流露出劫后余生的欣
喜之情。 (每点2分)
【赏析】
此诗写作者刚到家时夫妻团聚的种种感人情景。在个人“生还偶然遂”的辛酸和喜悦中,折射出安史之乱带给广大民众的无穷灾难。
开篇四句写诗人到家前的情景。前两句写未到时的远望之景。诗人于秋天的傍晚行进在荒寂的旷野中,只见重叠翻卷的火烧云正向西天漂移,夕阳马上就要落下去了,余晖穿过云缝斜射到地面。前方不远处就是羌村了,诗人心中充满着快到家时的急切兴奋心情。“柴门”两句写到了家门口时的情景。寂静的村落里,已经还巢的鸟儿在诗人的无意惊扰之下喳喳地叫个不停,鸣叫声惊动了屋内的妻子,出门一看,竟是丈夫从千里之外跋涉归家了。诗人临行前曾向一位官员借马,但没有借成,只好徒步而归。“千里至”三字,既写出了归途中的艰辛,又包含着乱世还家的欣喜。前四句有声(鸟雀噪)有色(赤云),以动写静,鸟声的喧闹正反衬出村落的荒凉死寂。借景物描写传达出远客归家的特定心理感受。
后八句写与妻子相见后悲喜交集的场面,中间穿插以隔墙邻人的叹息之声。 “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是夫妻刚见面时的特写镜头。妻子此前已接到诗人的家信,知道丈夫不久便归,但当丈夫突然出现在眼前时,仍不免惊疑发愣。待情绪稍稍平静后,才明白眼前所见为真,一时间悲喜交集,不觉流下泪来。这一“反常合道”的生活细部描写,将乱世中夫妻团聚的场面写得何等逼真感人!体现了诗人对日常生活情感的深切体验和准确把握。
“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写诗人对自己劫后馀生的无限感慨,是对上两句的补充说明,也是下面“邻人歔欷”的原因。诗人想到在这兵荒马乱的年代,自己在外奔波转徙,今天能如愿地回家与亲人相聚,不能不说是太偶然了。
“死去凭谁报,归来始自怜”(《喜达行在所》其三)。“偶然”二字蕴含着极丰富的内容和深沉的感慨。诗人从陷叛军数月到脱离叛军亡归,从触怒肃宗到此次返家途中的风霜疾病、盗贼虎豹,殒命之虞不止一次,而今终得生还,能说不偶然吗?妻子之怪,又何足怪呢?“邻人”两句,以邻居们围观时的叹息进一步反衬诗人“生还偶然遂”的辛酸和喜悦。鸟雀的聒噪打破了乡村傍晚的宁静,使左邻右舍也知道了诗人的归来,他们纷纷赶来隔墙而望,目睹了这一幕夫妻团聚时悲喜交集的场面,也为之感动,不住地发出叹息之声。以上六句是叙写诗人刚到家时的情事,时地是在黄昏屋前。
结尾两句写诗人与妻子掌灯对坐的情景,时地则是室内深夜。久别初逢,夫妻均兴奋得不忍也不能入睡,因为今日的团聚太“偶然”了,故两人在灯下痴坐相向之际,仍然怀疑眼前发生的一切是不是在梦中。诗人没有去写夫妻聚首后的互诉别情,而是选取了秉烛夜坐、相向无言这一真实的生活场景来做心理刻画,展现出难以用语言表达的万千感慨,收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抒情效果,有着极强的艺术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