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一体化社区教育的现状
作者:季贤
来源:《未来英才》2017年第13期
摘 要: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的社区教育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实现教育公平发展的需要。江阴市作为开展社区教育的先行区和示范区,从一开始就坚持以人为本的城乡教育一体化的理念体系、致力于构建良性互动的城乡教育一体化的社区教育网络体系和保障体系,实现了社区教育的城乡均衡民展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社区教育;城乡一体化;现状
党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要“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的伟大构想。在这一社会背景下,社区教育作为终身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一环越来越受各级政府、社会各界特别是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江阴市作为长江下游最为发达的县级市之一,其全国县城经济基本竞争力排名中连续十四年蝉联榜首。江阴社会经济建设成就的取得得益于江阴较早地开展社区教育,2008年,江阴市就被教育部评为首批国家级社区教育示范区。江阴的社区教育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同时也是教育自身发展的需求,是教育向社会的回归。社区教育的开展同时满足了人民群众生活方式转变和提高生活水平的需求,满足了全员、全程、全方位的学习需求。长期以来,江阴积极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以“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发展好每一位教师,服务好每个市民、每个家庭、每个企业”为宗旨,将社区教育纳入城乡一体化统筹发展[1]。
一、江阴社区教育现状
1、政府统筹,建立了城乡一体化民展的社区教育工作及协调机制。全市的社区教育由政府统筹,成立社区教育委员会,由教育部门归口管理。社区教育委员会分设社区教育分类指导小组,由教育、宣传、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科技、文化、体育、民政、工会、团委、妇联等部门共现参与。2011年3月份,江阴市委出台了《关于加快提升市民素质的实施意见(试行)》,4月市委办公室、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又出台了《关于建设学习型城市的实施意见》,5月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与教育局又联合下发《关于开展社区教育市民(村民)学校标准化建设的实施意见》[2]。围绕文件精神,各分类指导小组紧密合作联系,在社区教育阵地建设特别是市民(村民)学校建设、志愿者队伍建设、青少年校外素质教育方面有了有效创新和积极推进,明确分工和目标,形成了齐抓共管、强力推进的工作机制。同时,各镇(街道)均将社区教育纳入到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教育规划中,正确把握社区教育发展的方向,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社区教育工作,年终由市级层面将开展社区教育活动列入对各镇(街道)精神文明考核内容之一。
2、覆盖城乡的3+2社区教育的网络体系已建成。全市建成了以社区培训学院+社区教育中心校+市民(村民)学校的三级社区教育网络为主体的,以老年学校、各类社会培训机构为补充的覆盖城乡的3+2社區教育网络体系。截至到2014年底,全有一所省级标准化社区培训学院,15所标准化镇(街道)社区教育中心校,260所标准化市民(村民)学校。有2个街道(镇)为全国社区教育示范街道(镇),2个街道(镇)为省级社区教育示范街道(镇),6所社区教育中心校为省级社区教育中心。
社区培训学院依托当地的地方高校江阴职业技术学院挂牌建立,充分利用公办高校的各项优势资源优势,在办学、管理、师资、教学设施、课程开发等方面对全市社区教育工作起到了龙头、示范、辐射功能。社区教育中心校依托各镇(街道)农村成人教育中心校而建,是全市开展社区教育活动的基地,具有管理、指导本社区范围内的社区教育培训工作及其培训的功能。目前,全市15所社区教育中心共占地586亩,建筑面积189744㎡,拥有标准教室350只,多媒体教室77个,图书阅览室2907平方米,活动场地56441平方米,计算机房59间,计算机2355台,图书278871册,报刊杂志714份。市民(村民)学校依托各社区或村委会建立,是组织开展各类社区教育活动的主力军,是实现社区教育活动系列化、规范化、社会化、群众化和经常化的有效载体,同时也是广大群众接受思想道德教育、文明素质教育的主陈地,截至到2015年底,全市所有260个社区(村)全部建成了一所标准化市民(村民)学校,市民(村民)学校标准化建设达标率为100%。老年学校以满足老年人的学习需求、陶冶情操、促进健康、服务社会为教育宗旨。在市级层面建有老年大学1所,在各镇(街道)建有老年学校15所。主要开设书画摄影、文艺戏曲、保健、家政、计算机、器乐等培训项目。另外全市有96所办学单位被确认办学资格社会培训机构,其中民办学校1所,民办幼儿园16所,其他民办非学历教育培训机构37所,非学历教育培训备案单位42所。这些机构主要开展艺术体育、成人教育、学前教育类等十多个大类的社区教育培训项目,成为全市社区不可或缺的一支力量[3]。
3、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社区教育工作者队伍已基本建成。从2008年开始,市教育局就有计划地在全市范围内对各成教中心的干部与教师进行转岗培训,逐步建成一支有较高质量的社区教育的专职教师队伍,到目前为止,全市有社区教育专职教师145人,其中90%以上的人员属于各镇(街道)。此外,还组织了一支相对稳定并且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的兼职教师队伍。让一些退休的老教师、医师、会计师等能参与社区教育工作。2008年开始,市教育局组织开展了“教师义工进社区”活动,全市各级各类学校的在职教师和部分退休教师,利用业余时间为社区群众、学生、家长等无偿开展心理辅导、读书指导、教育咨询、知识讲座等各类社区教育服务。截至到15年底,全市共有兼职教师1465人,总体来说,全市兼职教师人员素质高,专业水平好,能为社区成员提供了优质高效的服务。另外,志愿者是社区教育工作者队伍中另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有困难找志愿者,有时间做志愿者”成为江阴的一大社会现象。政府出资建成了全国县级市首家社区服务求助中心和志愿者活动协调中心,按照“无偿加少偿、自愿加鼓励、服务加育人”的原则,初步形成了以市志愿者协会为主体、社区服务求助中心和志愿者活动协调中心为两翼的社会志愿服务协调格局。目前,江阴市的志愿者总数已达到了3万余人。
4、社区教育活动内容丰富,形成了社区教育的品牌。江阴社区教育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为载体,以提升群众的精神境界为目标,使社区教育得到群众的普遍认同和广泛参与,仅2014年全市各市(村)民学校开展各类培训及讲座372个,年参加培训及讲座的人数达到了166128人,占到全体社区居民的13%。社区教育活动在内容上做到了创业就业、文化娱乐、休闲健身、思想教育、科技普及等的统一,形式上做到了歌舞音乐、琴棋书画、体育竞技等的多样,逐渐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社区教育品牌,主要有:1.现代农民教育培训工程:理念围绕一个“农”字,内容力求一个“新”字,方式注重一个“活”字,效果突出一个“实”字,坚持学历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相结合、公益性培训和有偿性培训相结合、长期办班和短期培训相结合,将农村实用技术培训送到农家田头、企业车间,培养“言行守法纪,就业有技能,创业有门路,持家有本领,生活有品质”的现代新农民。2.青少年校外教育:校外教育辅导站从青少年的心理需求和成长特点出发,开展特长培训、课业辅导、思想教育和心理疏导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拓展活动形式,创新活动载体,让青少年在活动中陶冶情操、增长知识、拓宽视野、锻炼能力3.“十五分钟文化圈”:实现城乡公益文化网点全覆盖。“农家书屋”工程——农家书屋转一转,富了口袋富脑袋。目前,全市15个镇(街道)均在中心位置建有功能完善的文化服务中心,总面积超过5.6万平方米,各行政村、社区都建成了村、社区文化活动室,依托完善的文化活动网点,辐射出“十五分钟文化圈”,群众能近享受文化大餐。
5、全员参与,创建学习型组织。全市以创建学习型组织为抓手,全面推动社区教育工作。早在2006年,江阴市委、市政府就提出了建设学习型城市的目标,通过建立各类学习型组织,在江阴全市构建由一个核心、两个支点和众多实践主体构成的学习型城市的基本框架。一个核心是指终身教育体系,两个支点是指各类学习型组织和各类学习型活动载体,并在此基础上培育生成的众多学习型创新型的实践主体,最终形成一个具有先进理念和浓厚学习氛围的学习型创新型社会。以“一二三”读书工程为抓手,大力推进学习型社会创建工程。1995年,市委、市政府就提出并实施了“一二三”读书工程”(1个书橱、 2份报刊、300册图书)。进入新世纪后,按照“天天读书、充实人生,人人学习、与时俱进”的理念,赋予“一二三”读书工程新的涵义,其基本内容是:“一”是指“办一节”,即办好一个读书节。以开展主题鲜明的读书活动和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使读书节进一步成为全民参与的龙头性活动,不断营造出人人讲学习、个个重读书的社会环境;“二”是指“创二点”,即创建学习型社区示范点和学习型单位示范点。通过示范点创建引导和推动建设一批又一批学习型社区和学习型单位,逐步把江阴建设成学习型城市;“三”是指“评三户”,即在广大市民家庭中开展评选“科技文化户”、“特色文化户”和“学习中心户”。通过培育和评选“三户”,不断提高家庭的文化品味,使更多的家庭成为学习型的家庭。在大量建立学习型社区、学习型企业、学习型单位、学习型团体、学习型楼组、学习型街道、学习型居委、学习型家庭的基础上,推进各类学习型组织建立横向联系,连点成线,联线成网,交叉覆盖。目前已初步建成适合农村开展社区教育的六大新型的学习型组织,这就是以社区学院为龙头的辐射型学习组织,以乡镇(街道)为主体的区域型学习组织,以行业为依托的集团型学习组织,以家族为中心的延伸型学习组织,以个人爱好为主旨的兴趣型学习组织,以成教中心为基地的网络型学习组织,从而使得学习型组织交叉辐射覆盖到了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