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方案的优点
1可充分利用原有的井上下设备设施 2建井工程量省初期投资少见效快 3大巷保护煤柱留设较少资源回收率高 此方案的缺点是
1老井原有工程质量低劣改造维修工程量大施工困难 2老井位于东北翼一角改造后系统折返环节多系统不畅 3改造期间必然致使老井停产企业投资压力大
4老井附近的煤量已被采空改造老井后的井巷必然空越部分采空区施工困难安全性差
2方案Ⅱ2
此方案推荐利用该矿新掘的三条斜井并补充必要的设备设施别行布置新的一套生产系统对全矿进行开拓开采
此方案共设计四个井筒即主斜井副斜井前期回风斜井及后期回风斜井主井副井前期风井均位于井田东北部原工业场地旁三条井筒方位一致相互紧邻由南往北依次为前期风井主井副井后期风井位于井田西部C5b煤层露头处具体位置同前述的平硐1方案
主井井口标高168398m倾角18°井筒掘至1625m标高见C5b煤层后一方面沿煤层布置1625m胶带机大巷另一方面继续向下延伸至1603m标高落平井筒下部通过煤仓与胶带机大巷联系井底通过联络斜巷与副井井底车场相联通副井井口标高168278m倾角20°井筒于1610m标高落平后布置井底车场水仓各种硐室及泵房一号先期风井井口标高168874m倾角21°井筒于1625m标高见C5b煤层落
平后沿煤布置1625m回风大巷二号后期风井井口标高1675m倾角14°井筒于1630m标高见C5b煤层落平后沿煤布置1630m回风大巷
1610m轨道大巷1625m胶带机大巷及1625m回风大巷近似垂直煤层走向布置1613m轨道大巷1630m胶带机大巷及1630m回风大巷沿煤层走向布置此方案划分为三个采区投产工作面位于1610m轨道大巷南侧此方案布置方式详见图Ⅱ6
此方案的优点
1全部井巷均为新掘可满足该矿安全生产的有关要求 2井筒与大巷一线布置系统简单环节顺畅
3改造期间原有的老井系统仍可正常生产有效缓解企业的投资压力 4不牵扯到老井的生产系统或采空区的问题施工可行安全可靠 此方案的缺点是
1仅能利用原有的工业场地及部分地面设备设施 2建井工程量大初期投资大工期长投产慢 3大巷保护煤柱留设较多资源回收率低
综上所述本设计推荐采用方案Ⅱ2布置斜井开拓斜井方案的优点如下 1无需新建工业场地和修建矿山公路
2可利用已有的部分井巷工程和地面设备设施 3井筒及工业场地均位于矿界内无需扩界 4建井工程量小工期短投产快 同时亦存在下列缺点
1斜井开拓施工较难提升排水及运输各生产环节复杂不易管理安全可靠性相以较低
2矿井必须设置机械排水需专门的排水设备设施每年需排水费用数百万元且对设备设施的腐蚀性较大
3主要井筒及工业场地布置在可采煤层上需留设较大的保护煤柱资源回收率低
两个方案的定量及定性比较详见表24和表25 表24 开拓方案定量比较表
序号 比选项目名称 Ⅰ方案 平硐开拓 Ⅱ方案 斜井开拓 备注
一 开拓工程量m 3188 261
2 副井
3462
1 主井
710 机轨合一大巷
213 3 前期风井 178 178 两者相同
5 胶带机大巷
4 轨道大巷 1150 机轨合一大巷 950
6 回风大巷 1150
930
930 二 主要井巷及工业场地压
表25 开拓方
煤量万t 463 642 三 建井工期个月 30 22
案定性比较表
项目 Ⅰ方案 平硐开拓 Ⅱ方案 斜井开拓 备注 施工容易通风排水及运输均易于管理安全可靠性高
2矿井水可自流出井无需专门的排水设备设施每年可节省排水费用数百万元且对设备设施的腐蚀性小
3系统简单各生产环节顺畅安全性高
4主平硐及运输大巷均布置于煤层底板的岩石中且工业场地位于矿界之外压覆煤量少资源回收率高 1无需新建工业场地和修建矿山公路
2可利用已有的部分井巷工程和地面设备设施 3井筒及工业场地均位于矿界内无需扩界 4建井工程量小工期短投产快
缺点
1需新建工业场地和修
优点
1开拓
建矿山公路不能充分利用原有的地面设备设施一通三平费用较高
2另行征占工业场地与村民的关系难于协调且必然浪费原有的部分 3井筒均位于矿井的一翼通风线路长运输不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