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物制药现状及前景展望
刘 欢(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上海200062)
摘 要:我国生物医药产业虽然发展较快,但也存在着严重的问题,突出的问题表现在研制
开发力量薄弱,技术水平落后;项目重复建设现象严重;企业规模小,设备落后等几个方面。但只要国家相关政策制定者、金融投资者、产业内部技术和管理人员以及产品营销和市场整体运作水平等方面逐渐成熟,若干年后生物技术产业将有可能成为最先赶上甚至超过发达国家的一个经济领域。
关键词:生物制药;中国;现状
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代表了近20年来全球现代生物技术的应用与发展,其中60%的生物技术成果集中应用于医药工业,用以开发特色新药或对传统医药进行改良,由此引起了医药工业的重大变革,也日益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作为生物工程研究开发和应用领域中十分活跃、进展迅速的生物制药行业由此也成为与电子信息、新型材料、航天航空等并驾齐驱的热门产业。被誉为 “朝阳工业”的生物医药产业,已成为众多投资者与企业家特别关注的热门领域之一。有识之士竞相投资兴办药厂,通过采取购买具有知识产权的高附加值产品、参与生物医药产品的前期科学研究等举措,以求获取企业的持续快速发展。
我国生物技术药物的研究和开发起步较晚,直到70年代初才开始将DNA重组技术应用到医学上,但在国家产业政策(特别是国家“863”高技术计划)的大力支持下,使这一领域发展迅速,逐步缩短了与先进国家的差距,产品从无到有,基本上做至了国外有的我国也有,目前己有15种基因工程药物和若干种疫苗批准上市,另有十几种基因工程药物正在进行临床验证,还在研究中的药物数十种。国产基因工程药物的不断开发生产和上市,打破了国外生物制品长期垄断中国临床用药的局面。目前,国产干扰素α的销售市场占有率已经超过了进口产品。我国首创的一种新型重组人γ干扰素并已具备向国外转让技术和承包工程的能力,新一代干扰素正在研制之中。
我国目前登记在册的生物技术企业共有223家,但其业务真正涉及到基因工程的企业只有97家,其中已向上级部门申报基因药物、并登记立项的企业只有76家左右,而已经取得生产生物基因工程药物试产或生产批文的制药企业仅为52家。
目前,国内市场上国产生物药品主要是基因乙肝疫苗、干扰素、白细胞介素-2、G-CSF(增白细胞)、重组链激酶、重组表皮生长因子等15种基因工程药物。T-PA(组织溶纤原激活剂)、白介素-3、重组人胰岛素、尿激酶等十几种多肽药品还进行临床I、Ⅱ期试验,单克隆抗体研制已由实验进入临床,B型血友病基因治疗已初步获得临床疗效,遗传病的基因诊断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重组凝乳酶等40多种基因工程新药正在进行开发研究。根据有关部门预测,未来我国生物技术药物年均增长率不低于25%,到2006年总产值可达83-92亿元人民币,利润可达38-46亿元人民币。
我国生物医药产业虽然发展较快,但也存在着严重的问题,突出的问题表现在研制开发力量薄弱,技术水平落后;项目重复建设现象严重;企业规模小,设备落后等几个方面。目前国内基因工程药物大多数是仿制而来,国外研制一个新药需要5~8年的时间,平均花费3亿美元,而我国仿制一个新药只需几百万元人民币,5年左右时间;再加上生物药品的附加值相当高,如PCR诊断试剂成本仅十几元,但市场上却卖到一百多元,因此许多企业(包括非制药类企业)纷纷上马生物医药项目,造成了同一种产品多家生产的重复现象。我国生物技术制药公司虽然已
有200多家,但真正取得基因工程药物生产文号的不足30家。全国生产基因工程药物的公司总销售额不及美国或日本一家中等公司的年产值。企业规模过小,无法形成规模经济参与国际竞争。
比如,我国基因工程制药企业的国内专利申请量与国外大制药企业在我国的专利申请量相比非常低。以近年来在基因工程领域较为活跃的国外制药企业类申请人在遗传工程领域(专利分类号:C12N15)的申请作为对照:截止到2004年7月1日,美国伊莱利利公司25项,德国赫彻斯特公司35项,日本武田药品45项;仅这3家公司的申请量就足以超过我国全部65家基因工程药品生产企业的申请量;当然,与基因工程制药相关的专利并不局限于C12N15这个专利子项,而且这个子项下的专利申请也不一定都和制药直接相关;但是从这组数字仍能看出国内外制药企业在遗传工程领域研发实力的巨大差异。而且,我国65家企业中,没有任何一家企业的发明专利申请总量能达到上述3家国外大制药企业在这一个专利子项下的发明申请量。
“以疫苗等为代表的生物技术现在处于大爆发前的沉默酝酿时期,前景很光明。”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科研处的刘建源处长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对产业的发展前景表示乐观,同时他也指出:我国生物技术药物的研究和开发起步较晚,直到上世纪70年代初才开始将DNA重组技术应用到医学上,虽然在国家产业政策特别是国家863高技术计划的大力支持下,这一领域发展很迅速,逐步缩短了与先进国家的差距,然而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仍存在严重的短板。
日前,绝大部分生物技术创新和专利源于发达国家。正在研发的生物技术药物品种63%在北美,25%在欧洲,7%在日本;生物技术专利的59%来自美国,19%来自欧洲,17%来自日本;我国除极少数生物技术药品原创外,其他大多为仿制或跟踪外国。分析其原因有三:第一,我国长期缺乏创新激励机制。第二,长期以来,国内很少有像国外大公司那样的从基础研究到药品生产全能型企业,一个药物的研究很难统一、协调、连续地顺利完成。第三,我国缺乏对中小研究机构完善的风险投资机制和技术转让市场,研究成果转化率低于0.5%,资金投入不足,融资结构不合理,尤其是企业研发投入太少。我国企业研发投入一般只占销售额的2%-5%,而国外这一比例一般达到12%-15%。
产业规模小是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中的另一突出问题。造成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化水平低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其一,是支持我国生物技术产业化的设备、技术落后。目前我国生物技术产业化所用的发酵罐、细胞培养器、各种纯化设备和介质、分析仪器主要依靠进口,这就影响了我国生物技术产业化的进程。其二,是生物技术的产研脱节。一个生物药品的成功开发,必须经过实验室研究、开发及小批量试制的上游开发和生产车间大规模生产及市场推广的下游工程,并且就生物技术的产业化来讲,下游工程比上游开发更重要。据权威人士估计,我国在医药生物技术产品研究开发领域中上游开发仅比国际水平落后3-5年,而下游工程却至少相差15年以上。
生物技术是一项可操作性极强的技能,需要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措施,而我国生物医药的知识产权保护情况却不尽如人意。
首先,我国生物医药知识产权保护的品种少、质量差。我国医药行业多年的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大量仿制国外药品,由于科研水平较低,研究与开发投入严重不足,致使新药开发能力弱。其次,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淡薄。具体表现在对无偿使用别人的成果习以为常,对自己的成果被别人仿冒、抄袭不以为然。再次,人员流失导致知识产权流失严重。近年来,由于科研人员流动数量日益增多,导致高校、科研院所以及企业所拥有的知识产权流失状况日益严重,这不仅挫伤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侵犯了科研院所以及企业的权益,而且直接影响了科技成果转化的顺利进行。最后,管理不严导致知识产权无法保护。科技成果转化部分采用技术转让方式。在这种合作中,由于合同签订不规范,或由于责权利不清,或由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导致有意或无意中造成资产流失,同时不少管理者对这种现象并不介意,采取一种听其
自然的默认态度,造成知识产权无法保护的局面。
体制、机制限制了我国生物医药企业创新能力的发挥。目前,我国的医药企业仍以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为主体,而如何建立国有控股企业经营者的考核机制和分配机制是这些企业能否成为创新主体的关键。首先,在考核机制上,人们往往用当年的效益指标来考核企业的经营者,而新药的研发往往是投入大、周期长,这就难免形成“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客观效应。如果企业投资开发原始创新药,就会减少当年的利润,并有可能影响经营者的业绩和收入,待五六年,甚至七八年研发成功的时候,当时的经营者可能早已不在原有的岗位上了。正是这种因果关系严重地制约了经营者投资创新药的积极性。同时开发原始创新药不仅投入大、周期长,而且充满风险,倘若万一失败的话,经营者还要承担相当大的责任,因此,许多人往往都会选择投入少产出快的仿制药来进行研发生产。
仿制必然导致低水平重复,以致竞相压价或通过一些不正当的手段来获得利润。由于低水平重复严重,企业的利润空间越来越小,许多企业甚至连正常的生产都难以维持,更不用谈斥巨资来投入创新药的研发。而没有创新药的研发使企业越来越失去竞争能力,最终导致企业的恶性循环,这是当今中国许多医药企业的共性问题。
另外,长期以来在新药源头创新方面,我国的资金投入严重不足,严重制约着我国创新药的研究与开发。新药研发资金投入总量微薄,全国新药研发投入不及制药巨头辉瑞一家的年投入。美国医药行业的研发费用是销售额的12.8%,而所有美国工业中研发费用占销售额的比例是3.9%。美国医药行业的研发经费占销售额的比例远远超过了包括电子、航天、计算机和汽车等高科技公司。
目前,全球绝大多数药品创新来自美国、英国、瑞士等发达国家。欧美对研发的重视使大量创新药物得以问世,同时也给这些超级医药大国和公司带来了滚滚财源。研发投入多少关系到医药企业未来的命运,得专利者得天下,目前,欧美拥有几乎全部的重磅畅销产品。
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院长朱宝全认为,建立以企业为中心的新药研发和产业化基地对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来说十分重要。经过90年代末生物公司投资热潮后,我国形成了几百家规模小、竞争力不足的企业,目前生物产业已进入重组整合阶段,因此要积极推进大企业尽快成为技术创新主体,使企业形成技术、专利、市场的进入壁垒,加大企业集中研发力度。企业要根据国内外市场、科技发展方向和生产发展的需求决定自己的产品结构,能否开发出市场需要的产品是企业的生存所在,也是企业的自身职责,企业应尽早介入新药开发,加强技术改造,充分发挥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使资金、人才、设备都更为集中地发挥作用,加速新产品的产业化。
数据显示,目前新药研发费用高得惊人,在8亿~17亿美元之间,但是巨额的医药产品研发投入无疑将带来丰厚的回报。20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最大的药品市场从欧洲转移到美国,创新药物的研发中心也从欧洲转移到美国。美国安万特公司首席科学官Frank Douglas介绍说,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医药市场,2000年全球领先的20个医药品种中,一半以上在美国研制成功;2003年全球十大畅销药排行榜中,美国就占了8个席位。欧洲尽管落后于美国,但仍是世界上医药产业技术水平领先的地区。瑞士诺华被公认为世界十大制药企业中成长最快的公司,2003年其在专利药研究领域投入资金达30亿美元,拥有新药开发项目79个,其中64个处于开发后期和注册阶段,预计未来5年内将上市7个市场需求量极大的重量级产品。
由于历史原因,目前国家用于新药基础研究部分的经费严重不足, 2000年,我国支持生命科学基础研究的经费仅约为20亿元人民币,相当于2.5亿美元,而这一年美国政府投入生命科学基础研究的经费大约为300亿美元。
美国药典委员会主任Roger Williams认为,世界制药巨头纷纷斥巨资投入
中国生物制药现状及前景展望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