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我不是最弱小的》反思
《我不是最弱小的》听课反思
连听了三节《我不是最弱小的》对文本的解读不同,感悟点也就有所不同,更况且教学风格不同,对细节的处理也各有千秋。
第一节是赵老师上的,她在让学生充分阅读母子的三次对话后,又让学生找出萨沙的动作,继而发问:“萨沙为什么要如此做?”引导学生通过动作感悟人物的内心活动。她在引导学生理解“簇拥”一词时,让几个学生走上讲台现场演示——几个人把一个人围在中间就叫“簇拥”,如此直观形象、
刘老师同样是让学生阅读了三次对话,但他更重视的是雨衣的传递,他以图示意,妈妈给哥哥,哥哥又给弟弟,他问:“那么,您觉得在这个过程中,一家人传递的仅仅是一件雨衣不?\因此小孩们踊跃回答其中还传递着“亲情”、“体贴”、“关爱”。笔者认为这是让语文人文化的典型体现,真正达到了教给学生用两只眼看书,一只眼看书面,另一只眼看到了书背,从字面上读出了文本的内涵,让学生感受到了亲人之间爱与被爱的具体方式与朴实的表现,假如这时,刘老师再深入一下,联系生活让学生谈谈自己从哪些方面也感受到了亲人的、老师的、同学的关爱可就锦上添花了。 王老师更重视母子的三次对话,他让学生反复读,细细
品味:“同样是萨沙的三次问话,您觉得确实都是在问不?”学生考虑后得出了结论:三次语气并不相同、第一次确实是不明白,他在问为什么同样需要却把雨衣给了自己;第二次则有几分不服;第三次,萨沙为自己保护了花朵,已肯定自己不是最弱小的,他充满骄傲。王老师在解释“簇拥”时,充分利用了文本资源,他让学生看图问:“野蔷薇长在哪儿?课文中用了哪个词来说的?\学生通过观察考虑,同样理解了词的意思,笔者以为,这种让学生自己发现的方法更好一些,假如这时趁热打铁,能让学生用上“簇拥”说句话就更好了。
只是,总感到假如把雨前的野蔷薇与雨后对比,让学生感受到萨沙保护花的必要性,效果会更好。 《我不是最弱小的》教学反思
本文叙述了萨沙在妈妈、托利亚的影响下,把妈妈、托利亚让给他的雨衣盖在了“比自己弱小的”蔷薇花上的故事,赞扬了萨沙一家人自觉保护弱小者的高尚品质。通过对妈妈两句话的研读和对小萨沙保护蔷薇花的举动的体会,教育学生从小养成自强、自信的可贵品质。
上课一开始,我先让学生说说课文中谁是最弱小的,引出蔷薇花以后,再对比着读读蔷薇花在不同情况下的状态,使学生通过对比体会到蔷薇花的弱小,然后以此引入妈妈和小萨沙的对话。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比如说:当教学在倾盆大雨中弱小的蔷薇花的时候,我设计了“在倾盆大雨中,娇嫩纤弱的蔷薇花会说些什么?”来引导学生进行想像说话,使学生进入文章的角色中,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能较好的站在蔷薇花的立场,说出蔷薇花无奈,沮丧,希望得到帮助的心情。使蔷薇花弱小的形象在学生的心目中烙下深深的印迹。当蔷薇花得到的萨沙的保护的时候,我设计了“当蔷薇花受到了萨沙的保护,它有什么内心话想说”如此一个问题,使学生站在蔷薇花的立场来体验接受保护以后的心情。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树立自信、自强的品质,自觉承担起保护弱小的责任,并能以此为快乐。要激发学生进行这种角色体验的兴趣,需要教师富有感染力的导语,老师的语言要有亲和力,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这一点上,我做的还不够。
每一幅插图都是对课文重要内容的诠释,能帮助我们与文本进行更好的对话、在本节课中同,我引导学生观察插图中托利亚的表情,考虑一下当妈妈没有把雨衣传给托利亚,而是直截了当传给萨沙时,托利亚的反映是如何的。学生特别快发现姐姐的脸上充满了微笑,我又引导学生想一想托利亚的微笑说明了什么?使学生体会到姐姐对弟弟的谦让实际上也是一种保护弱小的表现。
在本节课中,我还注重了学生的朗读训练、特别是萨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