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中国人民大学本科学生学年论文-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结构主义诗学》的文学能力论

摘要:本文梳理了美国文论家乔纳森·卡勒在《结构主义诗学》对语言学、结构主义、程式、理想读者、文学能力等诸概念的论述,力图对文学能力概念作系统的分析和界定。文章主要通过对程式、理想读者和归化的概念的分析,最终得出文学能力是理想读者具备的一套程式系统这一结论,并对其做出一定的评价。

关键词:程式 理想读者 文学能力 系统性

美国学者乔纳森·卡勒的《结构主义诗学》一书于1975年出版,曾被美国现代语言学会授予洛威尔奖。在书中卡勒提出了建构结构主义式的诗学的任务。该书不仅对现代语言学理论“正本清源”,还着重声明了语言学的最终目标是确定语言系统的本质而不是阐释。他通过对罗兰·巴特、列维·施特劳斯、罗曼·雅各布森和A·J·格莱麦等结构主义理论家的研究得失的批评,证明直接用语言学模式研究文学阐释会导致的种种局限。在此基础上,卡勒提出了所谓超越阐释的诗学主张,而其首要任务便是“将之所以产生文学效果的那个潜在的系统揭示出来”1,即研究文学意义的产生种种“程式”。因此卡勒将研究的目光投向阅读本身,富有创见地提出了“文学能力”的概念,进而以“文学能力”为其理论核心建构起结构主义诗学的整体框架。

一、文学能力的语言学渊源

《结构主义诗学》一书以近半篇幅的内容讨论现代结构主义和语言学的种种研究模式,从中体现了现代语言学思想对卡勒的文学能力论的深刻启发。

卡勒认为“规则与行为的区别对涉及意义的产生和交流的任何研究都至关重要。”2结构主义的先驱索绪尔将复杂的语言现象区分为语言、言语和言语行为三个层次。语言源自并存在于言语,而言语则依赖语言才能被理解。3语言和言语的关系便模式奠定了结构主义理论的一种基本模式。在卡勒看来,语言和言语的关系又可以理解为规则和行为的关系,规则和行为之间的距离就是潜在意义存在的空间。4

卡勒从这种关系模式中获得启发,将文学能力的本质视为使一系列意义发生的规则,它可以从阅读行为中被总结并得到验证。文学能力和阅读行为的这种关系说明了结构主义诗学与早期结构主义的渊源。

此外,文学能力论从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言学中得到更大的帮助。“在语言学方面,乔姆斯基关于‘能力’和‘表现’的术语,对规则和行为的区别做了最佳的表述。语言能力‘原则上可以界定为运用了一定数量的功能性变量的系统程序’”,

12

乔纳森·卡勒:《结构主义诗学》,盛宁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十月第1版,第180页 乔纳森·卡勒:《结构主义诗学》,盛宁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十月第1版,第30页 3

参见 叶蜚声 徐通锵:《语言学纲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一月第4版,第二章 4

乔纳森·卡勒:《结构主义诗学》,盛宁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十月第1版,第30页

所以“语言学家所考察的能力不是行为本身,而是产生那种行为的知识。”1这在学理上正与结构主义诗学的文学能力论相一致。

二、文学能力是理想读者具备的一套程式系统

在语言学研究的影响下,卡勒认为诗学不应以指派文学意义作为任务的,其目标是描述出使文学意义和文学效果得以产生的机制,而实现目标的途径在于对阅读活动的研究。

在《结构主义诗学》第二部分“诗学”中,卡勒开宗明义地提出结构主义诗学的理论核心是“文学能力”。他表示“为了解释文学研究者所掌握的的那些所谓有意义的形式和特点到底是什么,这就需要制订一套关于文学能力的理论。”2虽然该书最终没有对文学能力的概念作一个明确的定义,但从书中关于“文学能力”诸多问题的零散讨论中,我们大致知道文学能力就是文学意义和文学效果的产生机制,结构主义诗学的任务也就是研究文学能力。然而文学能力的具体内涵究竟是什么?为什么说它具有系统性?它对结构主义诗学又具有怎样的意义?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深入地思考。

为了研究结构主义诗学,我们就必须对“文学能力”这一重要概念进行系统的分析和归纳。而在得出结论之前,我们首先要厘清该书中的两个重要的概念:“程式”和“理想读者”。前者是结构主义诗学研究的基本对象,后者则是程式研究的主体对象。

一)程式(Convention)与归化(Naturalization)

程式是从文本的语言序列产生文学意义的规则或惯例。由于它的功能主要体现在读者的阅读活动中,因此程式和阅读程式也是同个概念,程式也可以被看做是一种思维规则。

卡勒认为作品所具有的全部结构和意义都是由读者的阅读方式决定的。那些在文本中的潜在属性“要在阅读行为中应用话语的理论,才能具体表现出来。”3他举例说,如果让一个只具备基本的语言知识、而不具有任何文学知识的人阅读一首诗,“他一定不能把它当做文学来阅读——我们这里指的是把文学作品用于其他目的的人——因为他没有别人所具有的那种综合的‘文学能力’。他还没有将文学的‘语法’内化,使他能把语言序列转变为文学结构和文学意义。”4这里的“读者的阅读方式”和所谓的“语法”,都指“程式”这一概念。这也初步指明了程式与文学能力的一个关系:文学能力是程式在读者身上的内化。无论如何,程式之于诗学犹如语法之于语言学,它属于文学这一以语言为基础的“第二层次的符号系统”。

正如上文提及的,卡勒曾提醒结构主义者从语言学模式中关注“规则与行为”、“功能性与非功能性”之间的区别。规则与实际行为之间的距离就是潜在意义存在的空间。而“阅读程式”就是文学批评和阐释的规则,它对弥合文学语言和其批评

12

乔纳森·卡勒:《结构主义诗学》,盛宁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十月第1版,第30页 乔纳森·卡勒:《结构主义诗学》,盛宁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十月第1版,第183页 3

乔纳森·卡勒:《结构主义诗学》,盛宁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十月第1版,第174页 4

乔纳森·卡勒:《结构主义诗学》,盛宁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十月第1版,第174页

阐释之间的距离是十分重要的。

想要理解阅读程式的重要性,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将一段新闻报导散文或一部小说中的某个句子按一首诗的格式排版。这时语法所规定的属性没有发生变化,但重新排版后的文本却可以产生不同的意义,这正是“阅读诗歌的特殊程式造成的效果。”1但阅读程式的功能不仅仅体现在体裁变化导致的文学效果,它对文本的意义是全面统治性的。

除了强调体裁程式的重要性,卡勒还在其诗学实践中具体分析了诗歌和小说中的重要程式。比如在讨论“抒情诗的诗学”时,他提出诗歌具有的三种主要的阅读程式:“非个人化”程式、“有机整体”程式、以及“意义的期待”程式。此外,他还说明了“阻遏”和“复原”的文学模式对诗歌意义的影响;当他讨论“小说的诗学”时,他指出读者“期待着小说将创造出一个世界,这就是主宰小说的基本的程式。这种程式当然也主宰着那些试图突破这一程式的各种小说。”2

总而言之,程式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构想,是独立于文本之外存在于读者的一系列规则,因此文本只是供文学活动使用的语言序列,甚至与文学意义没有直接关系。程式具有使文本的语言序列产生结构或意义的功能,可是他们并不是一个个生产意义的机器,结构主义诗学不是研究和确定意义而是研究程式本身。一种程式包含着产生诸多可供读者期待的意义的可能性。这样看来,程式就不是将阐释批评牢牢绑住,而是为阐释批评圈定一个相对自由的、纯粹的文学空间。

既然程式是规则,那么他们是怎样发生作用的呢?对程式功能的讨论必然指向另一个概念——归化。根据卡勒的论述,归化是使文本的示义功能得以显现的全过程,或者说,读者选择程式并利用其获得文本意义的全过程。例如,当一个读者将某个文本归入某种体裁的范畴,并在此过程中得到和体裁程式相应的阅读期待,最后产生某种阅读理解的全过程。整个过程就是读者利用体裁程式对文本进行归化。卡勒认为归化和复原(Recuperation)、动机实现(Motivation)、逼真化(Vraisemblablisation)都是类似的概念,都可以表示同一过程。但是归化更强调“把

3

一切怪异或非规范因素纳入一个推论性的话语结构,使他们变得自然入眼。”其具体的办法就是让文本和“某种话语或模式建立关系”。这种思想正与结构主义文论中的重要概念互文性(Intertextuality)类似。互文性“强调没有一个文学文本是初始性的,独创的,任何文本都依赖于文化中先前存在的全部文本,及释义规范。”4

在此基础上,卡勒将归化或着说逼真性划分为五个层次,他们也是归化的五种参照系:一、“真实”,即客观的真实的世界;二、“文化逼真”,即一系列文化的范式和公认的文化常识;三、“体裁模式”,即文学体裁;四、对文学“约定俗成的自然的”程式或体裁的突破、偏离;五、戏仿和反讽(Parody and Irony),这也是“对第四层次的局部调整。”关于归化的五个层次问题将在下文中展开讨论。

无论如何,结构主义诗学认为只要构想出合适的程式,任何作品都能被理解。因此,研究阅读程式的方法可以是,基于文学传统或文学经验事先构拟出程式,然

12

乔纳森·卡勒:《结构主义诗学》,盛宁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十月第1版,第175页 乔纳森·卡勒:《结构主义诗学》,盛宁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十月第1版,第284页 3

乔纳森·卡勒:《结构主义诗学》,盛宁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十月第1版,第206页 4

乐黛云,叶朗,倪培耕 主编,《世界诗学大辞典》,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3年,第213至214页

后利用读者的阅读行为对其进行检验,只要他们能够被读者接受,那么这种阅读程式和意义都具有了存在的合理性,这就是卡勒所谓的“合适的程式”和获得某种“理解”。正因为这样,诗学关于“读者”的解释也就显得至关重要。

二)理想读者(Ideal Reader)

在具体的研究对象阅读程式被提出之后,结构主义诗学显然要解决另外一个重要的概念问题,即研究的主体对象——读者。所谓的“理想读者”便应运而生。理想读者是结构主义诗学研究对象(程式及程式系统)的主体,卡勒表示“理想读者只是一个理论构想,或许最好看作是接受性这一中心概念的化身。”1

“我们要说的是,把文学能力视为阅读文本的一套程式,这丝毫不意味作家们生来就是只知道生生一串串文句的白痴。”2

卡勒的阅读程式并不只存在于读者的思维中,而是普遍存在于包括作家在内的、文学活动的全部参与者。他说“人们不仅可以把这些程式看做是读者的内省知识,而且可以看作是作者的内省知识。创作一首诗或一部小说的活动本身就意味着介入某种文学传统,或者至少与某种诗歌或小说的观念有关。”3他所说的“内省的知识”,就是被文学活动参与者普遍接受的种种规则和惯例,这就构成了所谓的文学传统。文学传统使作者在创作时不能只是指定意义,他必须提供包括自己在内的读者具备读出意义的可能性。简而言之,作者必须让作品有传统可循,即使是完全的创新或是激烈的反叛,也必须依赖于传统。同样的,批评家也无法摆脱文学传统来说话,只有当他的阐释所涉及的“归化”被读者接受,他的批评阐释才具有效力。被读者接受得越普遍越深刻,他的理论就越成功。所以,阅读程式作为文学传统的重要形式,并不区分作家、读者和批评家的地位,它在一切文学活动的参与者面前是平等的。在对作者的创作状态的分析中,卡勒明确指出“即使作者(在创作中)不考虑读者,他自己就是作品的读者,倘若他阅读时产生不出效果,他是不会满意的。”所以,“诗歌的程式、象征的逻辑,产生诗歌效果的思维活动,并不只是读者方面的原因,而是文学形式的基础。”4

在阅读程式存在的普遍性前提下,卡勒将诗学研究的主体放在读者的身上是不难理解的。

首先,这种学术思想显然沿承了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接受美学和读者反映批评的理路,它们都强调读者在文本意义面前的主观能动性。“接受美学提出,文学研究应将讲艺术创造的传统美学与讲接受和效果的接受美学一起作为基础,把整个文学活动看成是包括作家(生产)作品(本文)读者(接受包括批评)三个环节在内的动态过程。作品的产生只是文学活动的最初阶段,作品的潜能和价值只有在读者的接受活动中才逐步得到实现。”5紧随接受美学而产生的读者反应批评则“重新安排读者与本文的区分。它使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改变它们的地位,最后成为一

12

乔纳森·卡勒:《结构主义诗学》,盛宁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十月第1版,第187页 乔纳森·卡勒:《结构主义诗学》,盛宁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十月第1版,第179页 3

乔纳森·卡勒:《结构主义诗学》,盛宁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十月第1版,第177页 4

乔纳森·卡勒:《结构主义诗学》,盛宁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十月第1版,第177页 5

朱立元主编:《美学大辞典·接受美学条目》,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

个活动的两个名称。”1与此二者不同在于,结构主义诗学进一步将读者反应的主观性落实到了客观的阅读程式上。

此外,卡勒对诗学研究的客观条件还有具体的考量:“作家们干预创作过程的种种说法之大谬不然,早已人所共知,但要确定他们将哪些视为当然,办法却寥寥无几。而读者赋予文学作品的意义和感受到的效果,观察起来则方便得多。”“再者,我们考察阅读过程时,我们可以对文本的语言做一些变动,从中可以看出文学效果的变化,然而这样的试验,在考察作家接受了哪些程式时,却不可进行,因为作家对改变文本造成的不同效果的反应无法得到。”2由于结构主义无法区分作家创作的自觉艺术,所以卡勒认为,也只有当作品处于阅读过程中才能显示出其结构和意义。

但阅读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行为,具体读者的阅读行为会受到诸多非文学因素的影响,因此诗学几乎不可能通过逐一研究具体读者的阅读行为来解决问题。为了在一种纯粹的文学范畴内研究阅读程式,卡勒必须构建一个理想的读者。

作为一个理论构想,理想读者实际上代表了具体的文学活动参与者的全体。作为“接受性这一种新概念的化身”,一方面,理想读者被假定为一个处在文学传统中的、拥有一般的文学知识的、具备一整套阅读程式的读者,他能在阅读中不受非文学因素影响地、纯粹地、完全地使用这套阅读程式,并最终获得文本的结构和意义。另一方面,理想读者能凭借程式到意义的一套文学逻辑,对某种批评阐释做出接受反映。正如我们在阅读程式中所讨论的,这种接受反映对意义具有最高权威。因此理想读者既是文学意义的生产者,又是文学意义的裁决者。理想读者不仅声明了结构主义诗学研究主体的合理性,而且使结构主义诗学具有了自我检验的、或者说自圆其说的条件。

三)文学能力(Literary Competence)

乔纳森·卡勒最初将文学能力表述为一系列程式在读者身上的“内化”,也就意味着文学能力的功能就是程式的功能:把语言序列转变为文学结构和文学意义。但由于现实中的文学参与者的具有的程式体系各不相同,而且他们的阅读行为所受的影响也纷繁复杂,故考察具体的阅读行为不太可能真正反映出文学能力,所以他建构了理想读者。作为“接受性这一种新概念的化身”,理想读者将具体的文学活动参与者统一起来,在对文学意义的求索中,理想读者确保完全发挥文学能力的功能。基于程式、理想读者与文学能力的上述关系,我们似乎已经顺理成章地得到“文学能力”的基本内涵:文学能力是理想读者具备的一套阅读程式。

不过这样的描述并不完整。

《结构主义诗学》在首章“语言学基础”中提出:“对语言或能力的描述,是通过一套规则或规范系统,对那些在这个系统中运用自如者所无意识掌握了的知识,给予明确的再现。”3结构主义语言学的一套规则通过“相互对立”关系建构了一个语法规范系统,而要想研究语言能力、要对语言知识作出解释就得利用这个系统。研究文学能力也是一样,也需要一套关于程式的规则。

卡勒在支持罗兰·巴特关于结构主义诗学的定义时说到:“结构主义诗学的任

12

乐黛云,叶朗,倪培耕 主编,《世界诗学大辞典》,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3年,第117页 乔纳森·卡勒:《结构主义诗学》,盛宁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十月第1版,第179页 3

乔纳森·卡勒:《结构主义诗学》,盛宁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十月第1版,第29页

中国人民大学本科学生学年论文-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结构主义诗学》的文学能力论摘要:本文梳理了美国文论家乔纳森·卡勒在《结构主义诗学》对语言学、结构主义、程式、理想读者、文学能力等诸概念的论述,力图对文学能力概念作系统的分析和界定。文章主要通过对程式、理想读者和归化的概念的分析,最终得出文学能力是理想读者具备的一套程式系统这一结论,并对其做出一定的评价。关键词:程式理想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8flrn82of58mqar1rud16ehs64cxfu011yh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