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民族志研究方法 S.巴达姆哈坦 【专题名称】民族问题研究 【专 题 号】D5
【复印期号】2008年04期
【原文出处】《卫拉特研究》(乌鲁木齐)2007年4期第35~43页
【作者简介】[蒙古]S.巴达姆哈坦(S. Badamkhatan, 1934-1998),蒙古国著名民族学家,著有《库斯古勒的达尔扈特部落》等民族学经典著作。
[中图分类号]K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9281(2007)04-0035-09
Ethnography(民族志)源于希腊语,意为“研究人的学问”。早期的某一国家或部族与附近其他人民建立联系时,以研究、认识他们为目的派遣外交使节或专员去研究其日常生活,这就是民族志研究的起源。因此民族志的产生条件与国家和人民的生活需要密切相关。民族志研究与地理大发现有关,并从那时开始,发展成一门独立的学问,对亚、美、澳、非洲殖民地和其他落后民族国家的社会制度及其结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进行大量研究,对民族志研究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但那时民族志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成为执行殖民主义统治政策的重要手段。即使在现代,英美国家从事民族志研究的反动学者,作为帝国主义的奴仆,在推行殖民政策的部门和地区担任职务,企图传播有害的思想。
社会主义时期的民族志研究与资本主义民族志研究在原则和意识形态上有根本区别。以马列主义理论为指导的民族志的主要目的是研究世界上诸多部族、民族文化的全部形式,研究他们的生活状况、起源、历史分布、居住形态、相互联系等。民族志的根本材料是人民。从这一点上讲,民族志研究是历史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果没有民族志研究,就不能正确认识和研究人民的历史。即使在文献史料中有人民历史和生活的记载,也是不充分的甚至是错误的。这也反映了民族志研究是历史学所必不可少的内容。
在我国,虽然可以说在过去还从未开展过民族志研究,但国内外学者和旅行家留下了许多关于人民文化和生活的记载,因此我国历史三卷本①的编撰,也需要民族志研究的材料。我国的民族志研究有两个基本方向:
1.研究我国境内民族部族的现代生活,进而认识过去的社会制度结构以及生产生活状况。2.研究近现代以来,在人民群众中正在发生的文化变迁、民族部族的融合,特别对社会主义民族起源形成过程、具有社会主义主题和民族特征的文化形成原因进行研究。对我国来说,这些都是还未解决的、具有历史政治意义的重要问题,民族志研究对上述问题的解决是非常重要的。此外,民族志研究不仅与国家、人民的历史研究相关,同时也承担了在民众中传播共产主义思想、阐发其重要意义的任务。因此通过民族志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民众意识中遗留的旧观念、信仰、伦理道德,它们的产生原因和危害,并用科学为依据进行合理地解释。由此,在我国开展民族志研究,能对人民历史研究做出贡献是不容置疑的。本文谨为对民族志感兴趣的人稍作指导。 民族志研究及操作方式
民族志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从生活、经济、风俗习惯的角度去研究不同种族、民族的历史,进一步确认他们的起源、历史分布及居住情况。对某一族群进行研究时,应当依据民族志研究方法,将其历史发展分为两部分:物质文化的和精神文化的。物质文化包括该族群通过劳动(为个人或具体社会需要)创造的所有物质,具体包括服饰、住所、劳动工具、民间工艺、饮食等。研究物质文化的意义是:它明确地包含了千百年来人们创造、完善文化—技术的发展及其历史阶段。精神文化包括了人们与周围及自然情况发生联系而形成的传统、信仰崇拜、宗教、口头文学、亲属关系、家庭结构等内容。研究精神文化,研究信仰崇拜、宗教等起源,研究它们对人意识形态产生影响的原因,从科学的角度解释其危害,这对传播进步思想观念具有重要意义。 民族志以调查的方式进行,按内容和种类可以分为三大类:旅行研究、特定研究、专题研究。 1.旅行研究
这项研究首先要前往从未被研究过的地点,对当地人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特征进行表面描述,并在此基础上绘制当地民族、部族的分布地图。通常来讲,旅行研究调查会为执行下一步方案选择调查点,通过地图来了解还有哪些地方的人在语言、起源等方面与当地居民的情况接近。 2.特定研究
从事这项研究,应该对调查点和当地人的生活情况有个前提认识。专题研究与旅行研究相比,要涉及更深的内容(例如住所、家庭生活等),并需要进入同一地区长期生活,清楚调研当地一直被享用的物质文化、风俗习惯,以及文化在当地的作用范围。因此专题研究应当与旅行研究相结合。专题研究可以在任意时间进行,调查时间应依研究者的调查条件而定。其主要形式为,在每个季度进行1-2个月的调查,此举可以深入了解当地人如何将生活与季节相适应。 3.专题研究
该项研究以了解某一县或苏木的专门历史为目标。因此,研究时间应根据研究者的资料准备程度而定,更主要的是研究者应在当地定期工作几年。其原因是,如果研究某一地区人民自古以来的历史文化发展,需要几年的学术劳动。这样得到的研究成果,才能解决当地民族的起源、历史分布、经济生活的发展阶段问题。
在我国,虽然三项研究方法都适用,但前两项方法更符合当前需要。因为民族志研究在我国是最年轻的学科,首先对我国境内小民族、小部族居住地点、相互界限、历史分布的确定是十分重要的。此外,我们的近期目标是对遗留至今的陋俗、它们的起源、至今依然流传的原因进行研究,解释给人民并帮助他们远离旧俗,更好地传播社会主义新风尚,这些研究成果也为专题研究提供了便利。研究人员在地方收集民族志资料时要依据以下几项原则。在调查点工作时,不仅要对周围环境做简单描述和记录,更需要加以分析和思考。例如对住所、服饰进行研究时,首先要关注是几代人的服饰并加以总结。然后向当地居民提出明确问题,具体自何时起开始穿着这种服饰,详细了解他们的祖先当时穿着何种服饰等。此后,再对这些服饰包括哪些种类,一种服饰由几部分组成,早期和现代的名称各自是什么,附近居民和部族对此如何称呼等问题都要做详细记录。记录所需每件物品的尺
寸,临摹或加以拍摄。在当地进行民族志研究时,将研究目的、研究意义传达给民众非常重要。民众理解后才会将古代和现代历史毫无保留地讲述出来,支持学术研究。我们要牢记,如果不予以解释,使民众产生疑惑,对科学的研究都是极其不利的。研究者不应仅仅满足于对长者的调查,同时也要寻访地方上有学问的人,了解他们的想法也非常重要。
对访谈者询问古代及现代风俗习惯等问题时,要研究其起源、产生原因、还有谁在传承等问题,同时也要清楚地了解访谈对象内心的真实想法。对话时,最好让访谈对象结合当时的社会环境提出自己的看法。不要打断他的谈话,如有问题在访谈结束后再进行提问。但要注意集中话题。最好使用被访谈者的方言进行详细记录。因为倘若在其他地点做研究,要使用当地人的方言及专有名词记录同样的问题。这里也需要方言研究,方言研究在民族志研究中占重要地位,甚至起决定性作用。调查当天必然重新阅读所记录的内容,对存疑之处重新访谈,如有新的想法或问题,可将其写入记录或加载于问题中。研究者要对当地普遍使用的生产工具(如熟皮刀、刮板工具等)进行记录,同时对其他地区是否使用同样的工具进行提问。如果附近居民不使用此工具,也要明确是从不使用还是因某一原因而停止使用。这有助于为确立某一风俗习惯的分布界限找到依据。这些问题关系到某一时间的民众生活历史问题。研究者要将马列主义作为研究基础,将社会的物质生活、经济状况与精神生活、意识形态相结合,共同思考研究。重要的是,首先要在理论指导下,认识所研究地区的人民物质生活条件,研究他们的经济、现代技术,据此对过去的生活基础进行收集、评论,随后再对与其生活相关的风俗习惯、伦理道德进行研究。若不依据这样的指导思想,所收集的材料就没有意义,也不能构成学术成果。若想有效地进行民族志研究,首先应从文献角度熟知该地区的历史,由此制作研究提纲,始终坚持将文献史料与亲笔记录的内容相对照,按照上述几项要求来潜心、勤奋地进行学术劳动。 研究提纲,问题的设计
制定研究提纲应该以所选题目为依据。对于刚刚从事民族志研究的人,在提纲中设置一些小问题(调查表),会使材料收集变得更加容易。把这些问题做成表格加以区分,再将访谈对象的回答清楚地记录在问题下面。制定调查表不仅与民族志研究初学者有关,更要收集与某一物质或精神文化相联系的所有内容,收集不同方言的新名词术语。因此,调查表的制作具有诸多益处。如果过去未做过民族志研究,制定提纲时应向他人询问,从中得到启发,再找到相关文献史料。研究提纲制定得越完善,就越会吸引人,越容易有新发现。因此,下面就研究提纲的制定情况,为对民族志研究感兴趣的人做一些简要介绍。 概况
1.爱玛克(省、县)、苏木、地区名称 2.该地区人口分布
3.当地人(部族、民族)对自身及本地区的命名 4.附近居民对此如何称呼
5.当地人对附近民族、部族如何称呼,他们认为哪些民族部族与自身同源 6.当地人的起源,曾经居住地点的相关传说、故事 7.基本经济活动、辅助经济 8.文化情况(文字知识) 畜牧业
1.当地牲畜的种类
2.从前曾养殖过哪几种牲畜,后来以养殖哪些牲畜为主
3.不同民族部族内部在牲畜养殖方面是否存在差异,哪些民族偏爱养殖哪些牲畜,其中的原因 4.当地每户家庭平均牲畜数量,对照每种牲畜数量
5.过去为每种牲畜建造哪种棚舍,冬、春、秋、夏分别建造哪类棚舍,搭建方法、所需材料、牲畜饲料,喂养方法,饮水程序
6.草场,草场使用规则。草场的使用是否以氏族、浩特艾勒②为单位,或单独使用。现代使用草场的规则。冬、春、秋、夏季放牧时,选择长有哪些植物的地方,相关传说、谚语,在现代对此有哪些看法,哪些植物有利或不利于牲畜长膘。其他旗和地区是否放牧,为了放牧是否有竞争
7.放牧规则。马、骆驼、牛、绵羊、山羊,一年四季如何放牧,放牧的差异,哪些牲畜可以一起放牧,哪些需要分别放牧。个别放牧地区的草场特点及差别。牲畜从出生到死亡的养殖及放牧方法
8.与牲畜相关的风俗。一些地区将牲畜分为热口牲畜和冷口牲畜③。在牲畜身上挂神符习俗,哪些牲畜需要挂神符,挂神符牲畜的使用规则
9.学习养殖羔畜、去势、乘骑时应遵守的规则、特点、相关民间传说、祝词
10.两个母畜哺乳一个幼畜的习俗。对哺乳幼畜的召唤词、吟诵、祝词、把幼畜带来的原因进行解释 11.每种牲畜从几岁时开始驯养
12.修剪马鬃马尾、剪绵羊毛、梳理山羊绒、剪牛毛、取驼毛分别使用的方法、习俗和规则,以及相关的传说祝词。这些绒毛的用途
13.牲畜产品的销售、赠送、或从其他人处借拿时,吉日的选择
14.为马群、骆驼打烙印、骟牛羊的习俗何时产生,打烙印与骟牲畜的规则,访谈者中是否有为牲畜世代打烙印、骟割的人,如果有,他们的牲畜印记、骟割标志传承了几代,或者这些印记和标志何时发生更换,更换原因以及对这些标记的解释 井水
1.从前何人挖掘此井,此井在谁的管辖区内,用该井喂养牲畜或自己使用时是否存在特殊看守和使用规则。主要在何地挖井,冬营地时从哪里取水,冬营地是否打井,春季又向何方迁徙。是否存在争夺井水的行为 2.异乡人对水的使用是否存在特殊规则 3.每种牲畜在一年四季中的饮水规则 迁徙规律
1.冬营地、春营地、夏营地、秋营地在几月迁徙。询问每个迁徙地点的特征,以及春营地、夏营地、秋营地更换次数 2.年度迁徙的主要方向,是否存在迁徙方向的重复 3.从一个地区迁至新地区的规则
4.依照标准确定每户人家在一年中(前一年)所迁徙的路程长度 5.迁徙时所需要的运输工具(马、牛、驼)装货方法
6.牛车、马车、驼车的制作方法,使用材料:将马、驼、牛套在车上的方法,挽具所需要的物品名称 (弓、车鞅、驮鞍等)
7.鞍具的制作方法,分类名称,使用材料,男女鞍具的区别。鞍木、鞍褥、脚蹬制作花纹的原因、解释 浩特艾勒
1.研究者来到调查所在地,从最先到达的家庭展开工作,首先要了解该家庭祖父辈成员曾经生活在何处,其子女与亲戚与之共同生活的年数,祖父辈主要与哪些家庭共同迁徙 2.是否与自己的父亲、亲属共同迁移
3.自己大致与哪些人家共同形成浩特艾勒,几岁时与父辈家庭分离,迁徙至何处。该浩特艾勒的首领是谁,自己是否担任过首领,浩特艾勒首领的权力和责任。浩特艾勒首领通常委任哪些人。浩特艾勒首领的毡包通常建在浩特的什么位置 4.结成浩特的家庭(亲属家族也包括在内)依照哪些原则而结合 5.富裕的家庭之间是否结成包群
6.牧奴是否与封建主和台吉的浩特结合,迁徙。牧奴(如果数量很多)通常如何迁移。牧奴群体所从事的工作。每年交付的税值,在资产不相等家庭的浩特中,穷人从事什么工作,他们的工资曾经能够购买什么物品。共同迁徙了多久 7.在同一浩特中迁徙的亲属之间的关系,在同一浩特中主要有哪些亲属,共同迁徙了多少年 8.在一个浩特中,冬、春、夏、秋季平均包含几户家庭 9.浩特在何处拴马、牵牛、圈羊。是否有共同的习俗
10.浩特艾勒的节日庆典、宴会婚礼(春节、婴儿洗礼、儿童剪发、母马节等)依照何种方式庆祝
11.与邻近迁徙家庭的相互关系,是否有相互帮助的习惯(在哪些工作中相互协助),是否有互相遵循的习俗 居住
1.祖父与父亲曾居住的毡包是否依然存在,毡包的规模,谁继承了它 2.自己的毡包在哪年建成,是购买所得还是自己建造
3.毡包木材(椽子、天窗、毡墙、门)使用哪些材料制作为佳。毡包木材从何处获得,由谁来制作,当地是否有制作毡包木材的木匠,制作时由哪部分开始着手。详细记录制作方法 4.迁徙时由谁来拆装 5.毡包的门朝向何方修建
6.毡包制作(第一次制作)是否有相关传说。新毡包建成仪式,毡包的哪部分最先安置。毡包何时建得较高,何时又建得低矮
7.毡包内家庭财产和其他物品的摆放传统。是否有家庭成员明确遵守的习俗。什么日子从家中搬出物品,什么日子往家中添置新品。锅架灰谁来清除,家庭内部在性别方面是否有区别,客人以及过路人在毡包内所坐的位置,主人以及其他人与客人和过路人之间如何请安,待客惯例。家中物品的名称 8,物品保存方法,容器的材质,造型 9.父母居住过的毡包多久以后被谁所继承 10.记录毡包祝词情况 饮食
1.食物种类,冬、春、夏、秋四季所需食物的名称。认为哪种食物味道最美。节日庆典时制作哪些食物,哪些在开始时,哪些又在结束时享用。
2.记录肉食的种类,如何制作,如何准备,制作与食用的相关信息
3.进食前后遵循的习俗。食用肉食时男人、女人、儿童应该遵守的禁忌。肉食及其他食物味道最美及最尊贵的部位应该给谁
4.绵羊、马、牛、骆驼、山羊肉各部位的名称,可食和不可食的部分
5.何种牲畜的肉禁止食用,为什么将肉分为热性(牛、绵羊)和凉性。哪种肉为热性,哪种肉为凉性,并且这与热口牲畜和冷口牲畜的分类是否相符
6.用哪些食物和饮品款待尊贵的客人,用哪种食物招待过路人 7.吃饭时是否禁止谈话,如果禁止则为什么禁止 8.有哪些饮品,如何制作 白食
1.各种牲畜牟乳汁可以制作哪些食物(酸奶、奶干、干酪、奶皮子、奶豆腐、油、酒),制作方法。饮品中使用哪种牲畜的乳汁(在茶中)
2.白食保存方法(每个季节) 3.关于白食的传说、祝词 4.挤奶方法 服饰
1.过去与现代的服饰区别
2.宗教服饰与世俗服饰的制作方法 3.男女服饰的区别、制作与缝制方法
4.已婚女性的蒙古袍用哪种材料制作,如何缝制。分类名称,未婚女性的蒙古袍与男性蒙古袍之区别 5.制作冬、春、夏、秋四季的蒙古袍时是否有不同的惯习 6.制作蒙古袍时喜欢选择什么颜色,什么质地
7.蒙古袍上有哪些花纹,是为了预防危险还是与祝愿有关。什么样的花纹被认为是好花纹 8.蒙古袍穿、脱、叠之习俗
9.蒙古袍各部分的分类名称(领口、衣襟、衽部、纽及纽襻)
10.男性、女性和儿童帽子的制作方法。各部分名称。冬帽和夏帽的主要制作材料。哪种帽子被称为早期的本民族帽,帽上花纹刺绣的含义
11.男靴与女靴的差异,制作方法。童靴、冬靴、夏靴的制作方法,由什么材料制作,靴子各部分的分类名称。袜子的制作材料及方法
12.制作蒙古袍、帽子、靴子时,应该详细记录所需要的工具名称
13.亲戚与非亲戚者交换穿着蒙古袍、帽子、靴子的习俗,是否有与别人买卖的习俗。旧服饰如何处理,父母的服装以及其它用品,他们去世后由谁保管
14.记录服饰制作方法以及样式的变迁 15.内衣、种类、缝制方法、质地、样式 狩猎
1.主要狩猎哪些动物。其中哪些可食,哪些可利用毛皮及其它部位,如何利用。使用什么工具,用什么方法进行狩猎 2.打猎在什么季节、什么日期进行会有丰厚的收益。打猎前,猎人需要做哪些准备,禁止做哪些事情,例如,打猎前禁止与人吵架,也禁止提前讨论打猎成果。打猎时需要携带哪些物品
3.猎杀动物时是为自己开脱,还是祈求原谅?是进行朝拜还是念诵?有什么含义和原因? 4.集体打猎时,如何分配猎物
5.打猎时是否穿着特殊服装,对哪些动物需要通过召唤、喊叫,模仿引诱猎杀。例如,对旱獭先招手,再射杀 6.记录有关好猎手或打猎的传说
7.丈夫在打猎时,妻子在家需要遵守哪些禁忌?(禁止玩耍、笑、争吵等) 8.猎人打猎归来时需要举行什么仪式。猎物的肉及毛皮如何分配和利用 9.记录与野兽相关的民间习俗,神话传说
10.捕猎器的种类,为哪些动物而准备,如何使用,制作材料,造型,放置方法,如何、在哪儿使用 农耕、野生植物的采集
1.当地从何时开始从事农业的相关历史传说 2.农业工具(犁及其它) 3.主要种植哪些作物,如何种植 4.用什么为农耕土地施肥 5.种子的晒干、加工和利用方法
6.农耕地曾是谁的财产,公众(氏族或亲族)是否共同拥有农耕地,耕种时期按照谁的指导进行
7.与农耕相关的民间习俗。春种、秋收是否举行节日仪式以及宴会。是否对工作出色的人予以奖励。农产品由哪些人分配
8.销售农作物,主要换回什么。主要与哪个地区的人群进行贸易往来 9.除该地区以外,其他哪些地区从事农业,种植哪些作物 10.主要由哪些人从事农业生产。男性与女性的劳动分工
11.采集哪些植物。(蘑菇、黑秋香草、白秋香草、茶植物、洋葱、沙葱、山毛榉等)主要由哪些人进行采集。需要哪些工具
12.哪些植物因对人和牲畜有药用作用而被采集 关于亲属
1.当地居民自认为隶属于哪个部族。访谈对象自身曾属于哪个氏族,氏族名称 2.氏族起源传说
3.访谈对象自何时开始在当地居住。他的亲属在何地。他是否认为他们与他属于同一氏族 4.与氏族风俗相关的事情(节日仪式、朝拜、葬礼) 5.氏族首领及氏族成员之间(相互支援)执行的权力和义务 亲属称谓
1.母方亲属之称谓 2.父方亲属之称谓
3.母亲的父亲以及上溯2-3代之称谓 4.父亲的父亲,以及上溯长辈之称谓 5.父亲的母亲之称谓 6.母亲的母亲之称谓
7.父亲的哥哥以及父亲的弟弟们各自的称谓 8.父亲的姐姐以及妹妹们 9.母亲的哥哥以及母亲的弟弟们 10.母亲的姐姐以及母亲的妹妹们
11.兄弟们的子女之间按照亲属分类的相互称谓 12.姐妹们的子女之间按照亲属分类的相互称谓
13.哥哥、姐姐、弟弟、妹妹的子女们,以及孙辈子女们的相互称谓 14.自己儿女的子女的后代(儿子、孙子、元孙),如何称谓 15.父亲、母亲的哥哥、姐姐们对弟弟妹妹们的子女如何称谓 16.母亲、父亲对于儿媳如何称谓 17.父亲、母亲对女婿如何称谓 18.哥哥与弟媳妇之间如何称谓 19.姐姐与妹夫之间如何称谓
20.亲戚与女婿、媳妇之间有哪些禁忌。例如,子女不能对父母、兄弟直呼其名,另外,禁止媳妇在丈夫的亲属、父亲身边玩笑娱乐等
21.对亲属关系方面的习俗详尽记录,要分别针对其原因和解释提出问题
婚姻
1.访谈有关早期氏族通婚的传说
2.亲属之间通婚(跨代、同代)几代之间能获得许可 3.丧偶者的再婚习俗,他们结婚的禁忌 4.男女双方在子女达到几岁时可以再找配偶
5.双方父母是否为幼年子女提前结亲。结亲的两个孩子是否能在一起成长。几岁时考虑该问题
6.双方对女儿的彩礼问题,是否分别协商,彩礼包含哪些内容(具有彩礼性质),是否向男方赠送礼物 7.婚礼前男女双方应举行的仪式。男方是否有去岳父母家工作的风俗
8.婚礼准备习俗。详细记录举行婚礼时的风俗习惯、歌曲赞词等相关内容。包括婚礼持续的天数,亲属们赠予的礼物(大致赠送哪些礼物)。婚礼期间新郎与新娘的服饰,媳妇穿的蒙古袍是否由男方准备。带媳妇到公婆家的习俗,仪式(进家、具体如何招待媳妇)。新郎与新娘分别坐在毡包中的哪个位置,如何知道婚礼宴会的开始,相互(父母们)是否说些尊敬的语言。他们的话具有哪些含义
9.宴会结束后,媳妇是否回到自己家里,如果回家,几天以后再返回。对此如何解释 10.新家庭的建立,从父母处分得多少财产。媳妇一方是否给财产。是否存在嫌弃财产的现象 11.新家庭的建立者最初的守家习俗。他们之间的关系,生活的开始 12.新家庭的建立者与谁一起迁徙牲畜和财产。是否与父辈家庭分开迁移 关于生育
1.如何解释生育过程
2.怀孕妇女如何照顾身体,几个月时避免哪些工作,食用哪些饮食
3.生产时父亲该做哪些事情,谁先将孩子抱起,如何选择先抱的人。主要由什么人先抱(男性还是女性)。生产时遵守的习俗。婴儿胎衣如何处置
4.如何解释婴儿的胎记、痣 5.生产后为产妇准备哪些饮食
6.婴儿在出生几日后接受洗礼。洗礼程序(与习俗和信仰崇拜相关)。洗礼的水中放入哪些物品,谁为孩子取名,在婴儿的哪侧耳朵说出名字(有在右耳说出的习俗,也有在左耳说出名字的习俗),如何解释。男孩与女孩的名字差异,为男孩或女孩选择名字的原因
7.孩子生病时的医治习俗。在生病时改名、搬家的原因。疼爱孩子,为了使其远离病痛或有害的东西,给孩子佩戴护身符,将动物形象缝制于衣服上,如何解释该行为
8.为孩子准备制作哪些玩具。是否与某种预感的内容相关。孩子夭折时(出生后,或有残疾的儿童)举行与信仰崇拜、风俗习惯相关的仪式。 葬俗
1.如何解释人的死亡
2.葬俗(是否土葬)。陪葬物品,向何方埋葬。死后举行的仪式 3.对死亡的说法④ 信仰崇拜
1.有哪些山水崇拜。谁建起敖包以及敖包祭祀礼仪。敖包那达慕
2.萨满信仰,是否有曾经担任过萨满的人,萨满教的召唤词,含义。萨满的服饰、用具 3.明确记录与信仰崇拜相关的习俗 手工艺、口头文学、音乐、舞蹈、娱乐
1.木制或骨制品,装饰品,动物或牲畜的雕刻形象,制作方法
2.物品(毡子、鞍子、水桶、服饰等)或装饰品上所雕刻的花纹图案,及其含义(绘制),制作材料 (丝线、动物皮毛、象牙等)
3.如何使用动物和牲畜的形象(是否与信仰崇拜有关)
4.手工业品的制造者。是否只有从事手工业的匠人。当地的社会经济状况
5.记录民歌、故事、谜语、笑话、谚语等。它们的内容、原因,与哪个时代相联。在当地是否有故事的讲述者 6.民间音乐文化,它们的发展。有哪些名称的音乐。怎样尊重艺人。这类群体是否仅仅从事音乐。这类群体演奏哪些音乐(故事、祝词、乐器)
7.民间有什么舞蹈。舞蹈名称,参与人数,何时产生,有什么含义。舞蹈配乐,是否配有谚语和笑话的演唱。舞蹈主要由多大年龄的男女参与。记录舞蹈规则,现代舞蹈与古代舞蹈的差异、变化
8.记录民间游戏的名称及使用方法(人数、何时使用),哪些游戏受欢迎,是否有男性、女性和儿童的游戏 民间知识
1.观察天气情况。预测天气变化,它的解释依据。预测季节变化
2.民间皇历,12年,它的起源与解释传说,一年分为12月(多余月的产生原因),记录月、日的名称。从哪月开始计算季度,哪一年、季、月、日被视为吉利与不祥。皇历的遵循方法,春节或新年。除夕、初一的庆祝习俗。在一年中哪些季节,因什么缘由举办那达慕宴会庆典
3.民间医术。对待哪些病人有哪些医疗方法。草药(哪些名称的植物可以药用)从哪些地方采集。保存和加工方法。如何使冻伤和烧伤的人恢复知觉
4.民间哲学。如何理解世界和国家。如何解释道德和人际关系(性格)。爱国主义观,如何看待自然与生活的各种巧合(梦,洪水,生活方面:遭遇病痛,因某种原因而不幸,幸福地生活等等)。明确好人和坏人的产生,以及命运。详细询问现代社会如何看待这些问题。
上述内容并不是制定民族志研究提纲的完整样本,而是对感兴趣的人来说,从民族志的角度做了简要说明,并且对研究目的做了介绍。除此以外,在民族志调查方法方面对最简单的内容做了介绍。笔者今后会针对国家民族志调查情况以及继续研究目标写许多文章,因此在这篇文章中暂不逐个涉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