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锄禾》教学设计
《锄禾》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绅所写的《悯农二首》之中的一首,诗人语言朴实,写出了农民的辛苦,表达了热爱劳动人民及珍惜劳动成果的情感,一直受到 广大人民的喜爱。全诗四句,却描绘了丰富的内容。前两句形象逼真地描述了农民锄禾的真实情景,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中午,烈日当空,农民还在田里给禾苗锄草,汗珠滴落在禾苗的泥土中。两句联系紧密,把握了农民田间劳动的特点,最能启发人们的想象。使人深深体会到劳动的辛苦和劳累。后两句是诗人情感的自然流露,表达了珍惜劳动成果的愿望 :有谁知道碗里的饭 ,每一粒都是农民用辛苦的汗水换来的啊 !“粒粒皆辛苦”,成为人人传诵的名句,代代相传。教育学生要尊重农民伯伯的辛勤劳动,爱惜每一粒粮食,本课要求掌握的一类字有6个\当、汗盘、粒、辛、苦\;二类字有4个\锄、餐、谁、知\。通过学习,掌握6个一类字的 音、形、义、读准4个二类字并理解字义。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学会“禾”、“午”、“辛”、“苦”四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盘”、“粒”、“皆”三个字只识不写。体会诗句中词语的意思。
3、通过朗读古诗体会农民种田的辛苦和粮食的来之不易,懂得爱惜粮食的道理。
教学重点:
1、学会吟诵古诗,体会农民的辛劳和粮食的来之不易。
2、写字。
教学难点:吟诵古诗,体会农民的辛劳和粮食的来之不易。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自主学习、示范法
设计意图:
《锄禾》是唐代诗人李绅写的一首感叹诗。这首诗写出了烈日下
农民辛苦劳动的情景,能够让学生体会劳动的辛苦和粮食的来之不易,从而认识到应珍惜劳动成果。
因为现代的多数学生根本从未见过农民伯伯在田间劳动的情景,更别说是体会烈日下农民辛苦劳动的滋味了。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吟诵的形式,在学生各种形式吟诵的基础上,看插图、课件,启发学生发挥想象做出相应的动作或表情,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悟出诗中的意境。让学生闭上眼睛,背诵古诗,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
教学过程:
一、谈话交流导入
1、同学们,你们在幼儿园一定学过《锄禾》这首诗吧?咱们喊一名同学背一背。指名一生背诵古诗。交流:你能说说从这首诗中知道了什么,明白什么吗?(初步交流,了解孩子对古诗的理解)
2、今天咱们要以古人的方式走进《锄禾》,品味一下古诗的韵味,这就是------吟诵(齐读两遍)
【通过谈话交流,把学生吸引到古诗中去。并用吟诵的方式激起
了学生学习早已熟记于心的古诗的兴趣,打开了学生思维的大门,为继续学习课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初读吟诵,整体感知
1、请大家打开书本,翻到119页,摆好读书的姿势。听清要求:根据拼音读准每个字,轻轻地读完两遍后,圈出四个生字。
2、检查自读情况
(1)出示“禾”、“午”、“粒”、“皆”、“盘中餐”、“辛苦”。
带拼音认读:请一个小朋友当小老师领读,每个读两遍。
去拼音认读:先自己练读,然后开火车读(火车火车往哪开?)
(2)生字都读准了,古诗能读好吗?指名学生读古诗,读准字音。
3、过渡:古人吟诗可不像我们这样读出来。他是有调调,有情有境的。咱们怎么吟呢?先来介绍一下基本规则“平长仄短”
①标出古诗的声调符号
②介绍一二声调为平声,三四声为仄声。
③师生共同画出平声和仄声
④一二声长,三四声短而重
⑤师生吟出长短字
⑥指出诗中的入声字“日”“滴”“粒粒”,入声字为仄声。
⑦师生按照平长仄短来诵古诗
【以一年级孩子的知识经验为主,用标调的方式去找出平声字和仄声字。教师再示范诵出古诗,孩子的兴趣高涨。】
三、理解诗题,练习吟诵
㈠吟诵理解第一句诗
《锄禾》教学设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