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读促写寓写于读 ——浅谈语文教学中提升阅读和提高写
作的结合
夏国群
【摘 要】摘要本文根据教学大纲阅读教学要求和阅读教材中文本的特点,制定不同的读写教学训练方法,力求达到课堂教学中要学生在阅读课文、分析课文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产生表达的冲动,使得写作教学顺理成章,学生的作文水平有较大的提高。 【期刊名称】科教导刊 【年(卷),期】2012(000)005 【总页数】3
【关键词】关键词教材读写结合写作
1 语文读写教学中存在问题及表现
(1)对阅读认识的偏差。一些老师在教授学生阅读课文时,在读的方面只是突出了感悟和体验其情感价值,无暇顾及领会思想情感的载体——表达方法、构思技巧、叙述手段等。强调写了什么,却忽略了为什么这样写。
(2)对写作认识的片面性。一些老师对七年级的学生开始大讲作文技法,怎样开头,怎样结尾等等。此外,近年考试作文流行所谓的模式化,这种模式化的作文所产生的负面效应是深刻的。
(3)读写各自为政,互相脱节。由于对读与写的认识不到位,读与写的关系变成了“读非为写,写非所读”的两张皮,结果是,读是一套,写是一套,互不对接,加剧了语文学习无序无范的状态。
(4)读写结合流于形式,未能真正发挥其效用。一些学校均对读写开展研究,
研究的结果是,抓住课文的某一点,引导学生读和写。于是乎就出现了所谓的人物描写课型、心理描写课型、外貌描写课型、景物描写课型、细节描写课型等等。这种流于形式的读写结合,实际上还是没能抓住读写结合的结合点。
2 读写结合的策略研究
教材选用的文章取材新颖、布局合理、语句优美,比较符合现阶段学生的阅读与写作水平。若把这些文本的亮点作为范本进行写作教学,挖掘教材中读写结合因素,然后有目的地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指导,就可以缓解教师写作教学的选题困扰。在语文教学时,笔者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2.1 迁移
阅读教学下的写作迁移,可以是文字迁移,文中的许多语言文字值得学生含英咀华,咬文嚼字,潜心涵咏;也可以是某一文章结构性、主题性、整体性地迁移。学生在阅读教学中所获得的知识、技法能够在教师提供的写作情景中举一反三地仿照、再造或创造,那学生的学习过程必然会加快。 2.1.1 知识的迁移
(1)句子仿写。句子仿写包含精用动词,巧用修辞,锤炼字词等。朱自清写得《春》,文章中有很多描写春天景物的优美的语句,如“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笔者主要从句子结构、锤炼词语、巧用修辞等方面引导学生进行仿写,即抓住“斜织”、“笼”、“绿”、“逼”等动词和排比的方法,描写春天的意境等。
(2)段落仿写。包括语段中心、语段结构、句子用词、语段顺序等等。“贝多芬的姿势极为丑陋。头大,身短,面上不容易有笑容,动作又极拙劣。有一次
他也想学跳舞,然而他不会按了拍子而动作。据传记者说,他的相貌表情常常是冷酷而苦闷。身长五英尺四英寸,肩幅极广,面上多痘疮疤,脸皮作赤茶色而粗糙,鼻硬而直。指短,且五指长短略等,手的背面长着很长的毛。头发多而黑,永不梳栉,永不戴帽,常常蓬头出外散步。起风的日子,他的头发就被吹得像火焰一般。人们在荒郊中遇见他,几疑为地狱中的恶魔。”《音乐巨人贝多芬》。引导学生抓住外貌描写:神情、脸、头发、鼻子、嘴折射出贝多芬是一位具有刚毅、顽强、善良、执着的人,透出坚强无比的意志,这样描写的作用是为下文更好地写贝多芬的生活和内心世界作了铺垫。之后要求学生收集有关外貌描写的词语,然后仿照文段写一段人物外貌描写。
(3)阅读积累。学习文本之后,要求学生触类旁通,根据所学的内容去积累知识。如描写外貌的好词好句,描写人物的细节描写,场面的细节描写,动作的细节描写,景物描写等等。学生根据自己的积累进行仿写。 2.1.2 技法的迁移
(1)结构仿照。学习了《背影》、《台阶》、《老王》,我们引导学生品味赏析文章质朴而又饱含深情的语言,学习文章独具匠心的传情艺术和精巧的构思,如《背影》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写出父子深情,特别是“父亲”为“我”买橘子一段,让人读了之后刻骨铭心。要学生模仿这一构思写一篇歌颂父亲或母亲的片段或文章。学习《爸爸的花儿落了》,可让学生得到了立意技巧的启示;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让学生感悟出了按主题需要处理素材的用心,让学生从《故宫博物院》中学到了以空间为顺序的景物描写法,从《散步》中体验到了按情感线索构思的妙处所在。
(2)细节仿写。“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的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