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楷书入门】横的写法——方笔横
方笔横的写法以柳体“一”字和颜体“五’字为例。它们是典型的方笔横画(见图一)。书写的方法如下(见图二):
①切笔直下;②提笔;③折锋后中锋行笔;④向右上提笔;⑤顿笔;⑥提笔、圆转收笔。 切笔直下,就是起笔时直接下笔,没有逆锋的动作,应该说方笔的棱角处就是露锋的一种表现。切笔就是把笔锋直接切入,古人称之为“欲横先坚”。
这时实际上笔毫是倒下去的,笔锋在上,笔肚子在下,如果直接右行写横画,势必出现偏锋,所以紧接着就是提笔②,这个在切笔直下处原地提笔十分重要,它是使笔毫转变成中锋运笔的关键。这一点,明代的董其昌早已在他的书论中阐明:“发笔处便要提得笔起,不使其自偃,乃千古不传语。”发笔处就是起笔的地方,就要把笔提起来;“不使其自偃”,就是不让它偏锋运笔。因此可以说“提笔”是下一步运笔的关键,也是中锋运笔的前提,提笔以后是折锋右行。所谓折锋,是指笔锋毫面的折换。譬如切笔直下是用“南面”的笔毫,提笔折锋后用“东面”的笔毫中锋书写横画。折锋也是转换成中锋运笔的一种手段,古称为“翻折”。
横画除了方笔、圆笔之外还有一种,起笔不是切笔直下而是逆锋,属于逆锋起笔的方笔。其书写方法是在方笔切笔直下起笔之前加进逆锋起笔即可,这里就不另外详细说明了。
方笔、圆笔的起笔方法是各种书体和各种笔画的基本运笔方法之一。康有为称:“书法之妙,全在运笔。该举其要,尽于方圆。”可见方笔、圆笔的重要。我们将楷书根画的方笔、圆笔写熟练了,其他笔画的方圆写法无不相类,也很容易过关。此关一过,以后不论写行书还是草书,其方笔、圆笔也都以此法人手,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也是为什么要先学楷书的缘故之一。
图一 柳体“一”,颜体“五”
图二 方笔横画的写法
【楷书入门】横的写法——圆笔横
一个笔画的书写都有以下几个步骤:起笔、行笔、收笔。横画也不例外,由于起笔的方式不同,又有圆笔和方笔之分。 圆笔横的写法
以颜真卿《勤礼碑》和柳公权《玄秘塔碑》中的“三”字为例(见图一),它们的上横部是典型的圆笔横画。它的书写方法如下:
①向右上逆锋起笔;②提笔圆转;③中锋向右行笔;④提笔圆转;⑤回锋收笔。(见图二) 为什么要逆锋起笔且要回锋收笔?因为写横画中锋运笔如果不逆锋起笔和回锋收笔的话,写出的横画两头是尖的,古人将它称为“枣核”,就不完美、不含蓄。
【楷书入门】楷书的概况与学习
楷书又叫“真书”或“正书”。我们通常所说的楷书,是指汉字的一种独立的书体,也就是所谓的正体书法,书法中各种字体的正宗。它兴于汉末,盛于魏晋南北朝,是隶书的直接继承者。 楷书是书法学习的基础,是学习其他各种书体的必由之路,学习楷书可以为学习其他书体打下坚实的基础。
楷书与行草书迥异。苏东坡说:“楷如立,行如行,草如奔跑。”楷书法多于意,但也不能写成“算子书”式的馆阁体。即使法度极其严谨的唐碑,也是各有风格,如欧阳询的险劲,虞世南的醇雅,褚遂良的潇洒,颜真卿的宽博,柳公权的遒丽,各有千秋,但总体上说是平正之中寓飞动之势。
楷书从风格上可分为两个系统:一是南北朝碑,其中以北魏楷书最为著名,简称“魏碑”;二是唐代碑刻,简称唐楷。自唐代以后,就只有元代的赵孟頫在楷书上可称大家。
与唐楷不同的是,魏碑中有不少作品刻工粗劣,这虽然一方面使作品增加了刀刻的味道,增加了率真野逸的风致,一方面也使一些作品显得草率粗劣,笔法不辨。所以魏碑中除了张玄墓志、张猛龙碑等极少数刻工较细的作品外,大部分魏碑作品只可供书法学习进阶提高的参考,而并不适合初学者作范本,这是应该注意的。 楷书推荐碑帖:
1. 魏碑:《张猛龙碑》、《张黑女墓志》、《郑文公碑》、《石门铭》、《泰山金刚经》 2. 唐楷: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 虞世南《夫子庙堂碑》
褚遂良《阴符经》、《雁塔圣教序》 颜真卿《颜勤礼碑》、《大字麻姑仙坛记》
柳公权《玄秘塔碑》
3. 小楷:王羲之《乐毅论》、《黄庭经》 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 赵孟頫《道德经》、《汉汲黯传》 文征明《醉翁亭记》
唐 褚遂良 《雁塔圣教序》
【基本方法】病笔十六种(下)
9.柴担。样子与蜂腰差不多,但又不是“蜂腰病”,确切地说是“柴担”,或叫“扁担”。两头粗中间细,所不同的是,整个笔画有较大的弯势,这种病笔大都表现在横画。因此,应逆入折锋,往右运行,以平横为主,按力不要太下压,根据结体需要略作弯势时,适可而为,不能过甚,收笔
顿笔回锋,注意法度。
10.锯齿。锯齿病笔一般是使用偏锋不当而致,以撇画者居多。稍不注意,其它点画亦有可能出现“锯齿病”。它的主要特征是一边光滑,一边带齿状,也有两边带锯齿状的病笔。要克服这种现象,必须强调中锋用笔。
11.尖棱。落笔过于露锋,致使点画呈尖角锐棱,张牙舞爪,失去了点画圆润含蓄的遒丽特点。要记住“逆入回出”的道理,可方圆兼备,但不能有“尖棱病”。
12.发丝。在点画繁多的结体中,容易出现此病。其点画过于纤细,柔如发丝,运笔只提不按,缺乏力度与变化。
13.垂尾。笔画的捺脚最后应顺势向上提,显得饱满有精神,充满形象与姿态。如果笔力向下,倒垂滑出,则会造成“垂尾”病。捺脚在楷书中是很重要的主笔,当毛笔在驻笔趁势踢出时,转捻下按的动作不能过大,在顿按提锋过程中,上边保持平直,下边裹锋上提,笔力要到位,保持捺脚的造型美。
14.耸肩:与鹤膝不同的是,耸肩以方折为主,虽然有楷书的“折味”,但过于高扬,故作姿态,与下方的竖画过于悬殊,不能自然过渡。与左方的横画亦失去比例,不能达到协调与一致。故在书写时应予以重视,防患未然。
15.脱肩。转折处脱开,笔断意断,互不关联,既“脱肩”又“塌肩”,与“耸肩病”恰好相反。脱肩病笔字形字貌上严重失真,系缺乏读帖与缺乏临帖所致。对结体的形质缺乏认识,故在书写时必须认真读帖,懂得布白,掌握间架组合技巧,避免这样的病笔。
16.柳叶。笔画似柳叶形状,俗称“柳叶病”。一般来说这在楷书中是不允许的,在颜真卿的《勤礼碑》帖中,有些长撇呈两头尖中间粗状,但它过渡自然,反差不大,具有长撇的特点与优美形象,两者之间有根本性的区别。点画成了柳叶状,也就成了病态。所以在临习时,要入帖,在出帖创作时,点画要更刚劲遒丽,形质优美。
【基本方法】病笔十六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