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 材:粤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第四章第一节 授课对象:高一学生 授 课 人:李锦权
学 院:物理与电信工程学院 学 号:20072301211
《牛顿第一定律》教案
《牛顿第一定律》教案
【课题】牛顿第一定律 【教学时间】40分钟 【教学对象】高中一年级
【教材】粤教版高中物理教材选修1第四章第一节 【教学内容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牛顿第一定律是牛顿力学的基石,它是整个物理中研究物体力与运动之间关系的桥梁,它破除了自亚里士多德以来长达两千多年的错误观点,改变了人类的自然观与世界观。牛顿第一定律还包含着力、惯性、参考系等极富成果的科学概念而成为物理理论的支柱,为力学的发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2.课程标准对本节的要求:演示伽利略的理想实验,让学生理解力与运动的关系,并能解析惯性现象。
3.教材内容安排:先从阐述亚里士多德的错误观点出发,引出伽利略“理想实验”的验证,接着引入牛顿第一定律,最后阐述惯性的概念并解析生活中的惯性现象。
4.教材的特点:第一,以学生为主体,突出实验探究;第二,重视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5.对教材的处理:教材在阐述亚里士多德的错误观点时较为抽象,对总结出牛顿第一定律的推理思想也缺乏深刻说明,在本节的教学过程中,通过重现历史、演示伽利略理想实验和适当利用多媒体课件,使学生牛顿第一定律有更直观的认识,这样更有助于学生对这一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学生情况分析】
1.学生的兴趣: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与探究精神。
2.学生的知识基础:学生在初中九年级学过牛顿第一定律的基本内容,对运动与力的关系已有初步的了解。
3.学生的认识特点:进入高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以及逻辑推理能力有很大的发展,能适应物理的科学推理方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第1页
《牛顿第一定律》教案
(1)理解力与运动的关系,知道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的维持;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与意义。
(3)理解惯性的概念,知道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并能用惯性解析生活中
的一些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对历史演变过程的“亲身”参与,培养学生深度分析和思考的
能力。
(2)重现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与科学推理能力。 (3)通过对惯性现象的解析,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感受科学,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2)培养学生观察力、逻辑推理能力和科学想象能力。 (3)通过惯性现象,向学生进行交通安全教育。 【教学重点】
牛顿第一定律及惯性现象 【教学难点】
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 【教学策略设计】
1.教学方法 (1)实验探究法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本节教学设计注重以问题为先导,把主要内容的教学过程变成一种解决问题和科学探究的过程。根据前苏联心里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创设稍高于学生原有知识水平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按照“提出问题——猜想——实验——分析论证——得出结论”的思维进行探究。
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自己探究,动手做一些有趣的小实验,尝试自己观察并描述实验现象,分析现象产生的原因,从而获取知识。整个过程渗透物理学研究方法、科学思维方法和协作精神、探索精神等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2)讲授法
通过老师形象生动、富于引导式的讲解,辅以演示实验、各种直观教具和现
第2页
《牛顿第一定律》教案
代教学技术,启发学生思维,把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在讲授知识的同时渗透探究的思想,在探究的过程中讲授必要的物理知识。
(3)分析推理法
伽利略理想实验使在有限的三四次实验的基础上,通过逻辑推理得出理想实验的结论,如何让学生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呢?因此,在这节课中,设计实验数据记录表格,多增加了几栏,用以为学生记录猜想推理结论,从中让学生领会伽利略理想实验的逻辑思维过程。
2.学法指导
“授人以鱼,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首先,通过回顾历史,展示历史上关于力与运动的两种对立观点,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积极的探索欲望;其次,在教学中重演伽利略理想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和总结,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本身构成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第三,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惯性的概念,并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把物理运用到生活中。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伽利略理想实验装置(自制轨道与小球)、演示惯性的小车和木块、演示惯性的杯子、水和熟鸡蛋。 【教学流程图】
第3页
《牛顿第一定律》教案
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
生活实例,坐车时的前倾与后仰
亚里士多德: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
重现历史,进行猜想
力与运动的关系? 伽利略: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牛顿第一定律 实验探究
惯性 解析乘车时前倾与后仰的原因 知识应用
惯性实验 鸡蛋入杯实验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和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第4页
牛顿第一定律教案 - 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