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完整word版)IRI-C 人际反应指针量表介绍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中文版人际反应指针量表

Interpersonal Reactivity Index-C, IRI-C

(高宁荣 12级心理学基地班 20122905044)

1 理论背景

共情(empathy)又译作“同情”、“共感”、“同感”、“同理心”、“神入”、“感情移入”等等。共情来自于德文术语“Einfuhlung”。“Empathy” 实际上是E.G. Titchener对“Einfuhlung”的英文翻译,而T.Lipps是将共情应用心理学的重要人物之一。两人在关于共情的观点上存在异议。Lipps 认为共情是因为共情对象富有表现力,从而迫使 (impute)共情者感受到注视共情对象时所发生的体验;外在物体或人将活动强加给了共情者,在模仿中获得感受。Titchener 则认为共情是通过内在模拟形成心理意象的过程。他认为同感是对他人主观体验的共享,而共情是通过想象的感觉(ideal sensation)想象自己处于他人境遇的体验Lipps倾向于认为共情是对客体感受的被动和直觉 的反应,而Titchener则倾向于认为共情是个体主动、努力地进入另一个人的内在世界。所以两者早期就“共情”的争议则集中于共情的发生是主动还是被动,共情的过程是情感取向还是认知取向。

在后期的关于共情的研究中主要分为临床心理学和实验心理学的两种道路,其中临床心理学家对于共情的研究往往是基于现象派哲学,故而并未有太多的争议;而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中则延续了Lipps与Titchener的争论——实验心理学家在共情的操作定义上就情感与认知何为本质展开了争论。

最早从认知观点出发来研究“共情”的学者是Kohler(1929),其认为共情的重点在于理解别人的情感,而不仅仅是与他人共享情感。Mead同样支持从认知的观点出发探究“共情”,他特别强调个体对他人的角色采择能力,认为这是了 解他人如何评论世界的方法:要想在高度社会化的世界里学会有效地生活,必须具备从他人的行为预测其进一步的反应、用预测的反应来修正自己行为的能力。Piaget则认为儿童起初不能区分自我经验和他人经验,而去中心化的能力,能使儿童放弃自我中心的个人观点,从而构成儿童社会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Wispe强调了共情和同感来自两个不同的传统。认为被唤醒的关于他人有需要缓

解的痛苦的意识是同感。他对共情的定义是能够区分自我和他人的个体无评判地理解他人积极或消极情感经验的努力。Hogan则编制了认知性共情量表,他认为共情是指设身处地地理解他人的想法,在智力上理解他人的情感状态。

在“共情”的情感取向的阵营中同样有诸多学者提出了自己的见解。Stotland和他的同事或许是再次重申共情仅仅是情感术语的第一人。他把共情定义为“观察者察觉到他人正在或将要体验某种情感的一种情感反应”,尽管他认为情绪性共情和与准确性有关的认知过程会相互关联,但关注的主要是情绪反应。Hoffman将共情看作是更适合他人境遇而不是自己境遇的情感反应。Eisenberg则认为共情是源于对他人情感状态的理解、并与他 人当时体验到的或预期会有的感受相似的情感反应。 Barnett及其同事定义共情为与他人情感一致但不一定相同的替代的情感感受。Batson虽然也采用此定义,但认为典型的共情是他人指向的怜悯、柔情、同情、关心之类的情感 。

与其他的心理学问题的争论相似,争论的后期出现了多维取向的观点。Feshbach认为,共情包括两种认知成分和一种情感成份:认知成份是辨别命名他人情感状态的能力及采择他人观点的能力;情感成份是指情感反应能力。GladteinI 为共情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3方面:认知性共情指角色采择能力,是对他人想法和情感的理解能力; 情感性共情是对他人无意识的感受;而行为性共情则是言语或非言语的共情体验的沟通形式。Davis将共情宽泛地定义为和个体对于他人经验的反应有关的一系列结构。这些结构包括个人和情境两方面的前提因素、发生在观察者身上的过程,以及基于这些过程的情感性结果和非情感性结果。这个定义因此包括在共情标题下的各种现象。本文中所介绍的量表则是其所编订的多维共情量表的中文版的修订。

Davis所编制的测量共情的量表包括四个因子,从共情的认知与情感两个方面考察,四个因子分别为观点采择(Perspective Taking, PT)、个人痛苦(Empthy Concern, EC)、想象力(Fantasy, FS)、共情性关心(Personal Distress, PD)。台湾的学者詹氏试用该量表在华人人群中做了信效度的测试,将原量表的28个项目修订为22个项目,形成中文版的人际反应指针量表(Interpersonal Reactivity Index-C)。安徽学者的张凤凤等人则采用台湾版的IRI-C对正常人和精神分裂患者样本进行测试检验其信效度。

2 项目及评定标准

IRI-C共22个项目,分为4个维度,分别为观点采择(Perspective Taking, PT)、个人痛苦(Empthy Concern, EC)、想象力(Fantasy, FS)、共情性关心(Personal Distress, PD)

IRI-C采用李克特5点量表形式,各项目均为0~4评分。对每个项目,被试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回答“不恰当”、“有一点恰当”、“还算恰当”、“恰当”或“很恰当”。评分时,“不恰当”记0分,“有一点恰当” 记1分, “还算恰当” 记2分 ,“恰当”记3分,“很恰当”记4分 。

3 评定注意事项

1. 同其它自评量表一样,一定要让被试看明白指导语及有关问题。 2. 量表由被试自行填写,可进行个别测试,也可用于团体测试。 3. 一般来说,本量表适用于不同正常人群和精神病患者。 4. 必须答齐全部22题目,否则无效。

4 统计指标及结果分析

IRI-C为多维度量表,共有4个分量表,因此需要统计四个分量表的得分以及总量表得分。将6,9,15,19,22项目的得分相加即为观点采择分量表得分;将4,8,13,18,21项目的得分相加即为个人痛苦分量表得分;将3,5,10,12,17,20项目的得分相加即为想象力分量表的得分;将1,2,7,12,14,16项目的得分相加即为共情性关心分量表的得分;把所有22项目的得分加起来即为总量表分。

5 信效度分析

通过对529名正常人及365例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评估得出,IRI-C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50,观点采择(PT)、想象力(FS)、共情性关心(EC)和个人痛苦(PD)因子分别为0.721、 0.624、0.532、0.758:分半信度为0.734;重测信度为0.737,PT、FS、EC和PD因子分别为0.700、0.735、 0.625、0.655.效度检验:因素分析产生的4个因子共解释46.342%,结果如表1所示。其各项目的因素归属及荷载情况如表2所示。

表1 IRI-C因素分析各因子特征值及解释总变异量

因子 1 2 3 4

表2 IRI-C各项目因素归属及荷载

因子1(PT) 项目 6 9 15 19 22

荷载 0.548 0.670 0.664 0.723 0.696

因子2(PD) 项目 4 8 13 18 21

荷载 0.717 0.724 0.765 0.686 0.514

因子3(FS) 项目 3 5 10 12 17 20

荷载 0.724 0.444 0.435 0.612 0.625 0.468

因子4(EC) 项目 1 2 7 11 14 16

荷载 0.487 0.635 0.322 0.560 0.694 0.393

特征值 3.193 2.838 2.159 2.006

解释方差(%)

14.512 12.898 9.813 9.118

累计解释方差(%)

14.512 27.410 37.224 46.342

此外,戎幸等人关于人际反应指数量表的新都和效度的研究结果显示各分量表的建构信度在0.59~0.75之间,重测信度在0.59~0.78之间。各分量表与效标量表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C-IRI具有良好的效标关联效度,

6 应用评价

1. IRI-C在多次的以华人为被试时其研究结果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其具有较好的信效度,并具有一定解释度,在实际的共情测量中可用于参考。

2. IRI-C题目数量适中,可广泛用发展和教育心理学有关研究。

3. 根据张凤凤等人的研究结果,IRI-C可用于不同正常人群的研究以及精神病患者的研究IRI-C。

(完整word版)IRI-C 人际反应指针量表介绍 

中文版人际反应指针量表InterpersonalReactivityIndex-C,IRI-C(高宁荣12级心理学基地班20122905044)1理论背景共情(empathy)又译作“同情”、“共感”、“同感”、“同理心”、“神入”、“感情移入”等等。共情来自于德文术语“Einfuhlung”。“Em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8f2mk9nvrp47le14lopx1jxus0hkxz00vxd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