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汇总
第四章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比较项目 生产对象 生产过程 生产场所 对自然条件依赖性 对社会条件依赖性 生产分布特点 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国民经济中的位置
第一节 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
工业是指从事自然资源的开采,对采掘品和农产品进行加工和再加工的物质生产部门。 工业的投入要素:场地、水源、劳动力、能源、资金、原料、零部件、科技。 一、 主要的工业区位因素
1、根据工业的概念推论工业的分类 分类标准 生产对象 产品性质 类型 采掘工业 加工工业 重工业 轻工业 含义 从事自然资源开采的物质生产部门 对采掘品和农产品进行加工和再加工的物质生产部门 生产各种生产资料的工业部门 生产各种生活资料的工业部门 举例 采煤工业、水电工业 钢铁工业、机械工业 钢铁工业、机械工业 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农业生产 动植物 主要是生物生长过程,自然再生产和经济生产密切相合 农田 需依靠土地才能进行,受气候、地形、水源和土壤等因素影响大 越来越高 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和季节性特点 主要是生态破坏 基础地位 工业生产 工业原料和燃料 主要是物理、化学变化过程,以经济再生产为主 工厂、车间 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小,但土地、矿产、水等自然资源是必要的条件 越来越高 具有地域上的灵活性和季节上的连续性 主要是环境污染 主导地位 2、工业的区位选择 指向类型 原料指向型工业 市场指向型工业 工业特点 原料不便于长途运输或运输原料成本较高的工业 产品不便于长途运输或运输产品成本较高的工业 部门举例 区位选择原因 制糖厂、水产品加工厂、接近原料产地 水果罐头加工厂 啤酒厂、汽水厂、家具厂、印刷厂、石油加工厂、棉接近消费市场 布厂 动力指向型工业 劳动力指向型工业 技术指向型工业 需要消耗大量能量的工业 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的工业 技术要求高的工业 冶金(电解铝)工业、化学工业 服装、电子装配、包带、制伞、制鞋等工业 飞机、卫星、集成电路、精密仪表等工业 接近火电厂或水电站 接近具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方 接近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的地方 3、工业发展类型是根据各投入因素在总投入中所占比重的类别来划分,一般分四类:资源、资金、动力、廉价劳动力密集型;工业指向类型是考虑影响工业部门的主要因素不同来划分,一般分为五类:原料、市场、动力、廉价劳动力、技术指向型。比如:制糖工业属资源密集型工业、原料指向型工业。 4、区位因素:对自然界依赖较少,原料动力—充足、劳动力—廉价、地租—便宜、交通—便利、市场—广阔
二、 工业区位的选择 1、工业区位的发展变化 2、 鞍钢和宝钢的区位选择
鞍钢 早期来自抚顺、本溪,目前来自黑龙江、陕西等地 鞍山铁矿 沈阳、大连、长春等钢铁消费市场 铁路运输便利 原料、燃料 曾是我国规模最大、部门最全的钢铁生产企业 宝钢 安徽淮南、山西等地 从澳大利亚、印度、巴西等国进口 上海及其周围的工业城市群 水路交通便捷 市场和交通 我国第一个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现代化大型钢铁联合生产基地 煤炭来源 铁矿供应 消费市场 交通因素 主导因素 地位 3、科技进步的影响
4、以钢铁工业为例,说明不同时期工业主导区位因素的变化
早期(19世时间 纪) 主导区位因素 科技因素 区位选择原则 工业类型 煤炭资源 炼铁 靠近燃料地(大煤田) 动力指向靠近原料地(铁矿) 原料指向(导)型 靠近市场(沿海钢铁消费区) 市场指向(导)型 铁矿资源 冶金原料地(铁矿) 沿海港口(市场) 海洋运输条件的发展 20世纪初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导)型 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燃料、原料的影响趋势,交通和市场的影响趋势 英-伯明翰、实例 德-鲁尔区等 原料指数:需要运输的原料重量和成品重量的比值叫做原料指数。从定量上看,它是工业区位选择的重要指标。
5、 环境因素对区位选择的影响
包钢、武钢、鞍钢等 包钢、日-福山、意-塔兰托等 区位选择要求 举例 环境要求 污染 程度 污染 类型 对环境十分敏感的工业,应建在空气较洁净的地区,远离烟尘污染电子厂、感光器材厂 的工厂 规模小、无污染的工业,可以有组织地设在城区 规模大,对空气有轻度污染的工业,布置在城市边缘或近郊区 严重污染的企业宜布置在远离城市的郊区 大气污染严重的工厂,布置时考虑风向:主导风向的下风处,与盛水泥厂、酿造厂 行风向垂直的郊外,已知当地最小风频的地区,宜布置在当地最小风频的上风处 水污染严重的工厂,考虑污水排放口远离水源地区及河流上游,尽印染厂、造纸厂、电量布置在下游 镀厂、皮革厂 固体废物污染严重的工厂,要远离农田或居民区 钢铁厂、发电厂 服装厂、玩具厂 机械厂、仓储 钢铁厂、水泥厂 6、社会因素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社会因素 政策因素 决策者行为
第二节 工业地域的形成
一、 工业集聚与工业地域
1、工业联系是工业社会化、专业化生产的必然结果。
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在优惠政策的影响下,用地、交通、基础设施等区位因素都会发生有利于投资办厂的变化 决策者的乡土情感及个人的理念和心理等,也是工业区选择的重要因素,有时甚至成为主要因素 工业联系有以下几种:生产上投入—产出联系、非生产上的空间联系、非物质上的信息联系。 ?①生产工序上的联系(纺织厂和印刷厂之间); ②空间利用上的联系(经济技术开发区中的企业)。 2、工业地域的形成——工业集聚而形成的地域
工业地域的规模,可分为工业点(工厂)、工业区(上海金山)、工业枢纽(上海)、工业地区(沪宁杭工业区)。
自发形成的工业地域 规划建设的工业地域 形成 工业联系 发展潜力 举例 以生产工序上的工业联把生产工序上联系密系为基础,以降低生产成切的工厂布局在一起本为目的而自发在地理形成 空间上相互靠近 生产工序上的工业联生产工序上的工业联系 系 多为传统工业,结构较单经济、环境效益较高 一,改造困难 传统工业区一般为自发上海金山为石化工业形成的工业地域 区 在规划工业用地上,先建成基础设施,再吸引投资者 空间和信息共同利用的工业联系 经济、环境效益较高 我国许多地方的经济开发区 二、 工业分散与工业地域联系
1、工业分散,一是老工业区的发展趋于饱和状态,使新建企业不得不迁出老工业区;二是由生产联系的工业企业之间的分散现象,是为了充分发挥各地的区位优势而形成的。 形成 表 现 优势 结果 动力
第三节 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
一、 传统工业区 1、传统工业
为了充分发挥不同的区域优势,一些有相互协作关系的工厂并不要求集聚,有些工业企业所需要的零部件也不能在同一地区发展,这就形成了工业分散现象 体积小、重量轻、价值昂贵的零部件生产企业与产品组装工厂之间相距较远 产品结构复杂、零部件种类繁多复杂产品生产,其各种零部件生产厂家也可以分布在许多地方,形成跨地区、跨国的网络企业 充分利用各地区的区位优势,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工作效益 引发了工业地域联系,促进了地域之间人员、物资和信息的流动 现代化交通运输方式以及现代化的通信技术和手段 概念 典例 地位 问题 发展 一般发展历史比较长久的工业地域,大多是在丰富的煤、铁资源基础上,以煤炭、钢铁、机械、化工、纺织等传统工业为主,以大型工业企业为核心,逐渐发展起来的工业地域 德国的鲁尔工业区、英国中部工业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日本的太平洋沿岸工业地带、俄罗斯-乌克兰工业区 在各国以至世界工业发展过程中起过重要作用,目前仍是本国发展新型工业的重要支撑点 普遍面临原料和能量消耗大、运输量大、污染严重的问题 30世纪50年代后,尤其是70年代以来,传统工业区经济开始衰落,为此,各国采取多种措施对其进行改造 2、传统工业区特点:时间早;结构重;区位优;规模大;经历久 (久大重优早) 3、德国鲁尔工业区\德国工业的心脏\
(1) 区位优势:便捷的水陆交通(欧洲中部陆上交通十字路口)、丰富的煤炭资源;充沛的水源;离铁矿区(洛林-法)较近;广阔的消费市场;市场体制健全。
(2) 衰落的原因:生产结构单一;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世界性钢铁过剩;老工业区发展趋于饱和状态;环境问题严重;新技术革命冲击(根本原因)。
(3) 综合整治: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调整工业布局,保证各行业平衡发展;扩展交通,完善交通网;发展科技,繁荣经济;消除污染,美化环境。 二、新工业区
1、\新工业\两种典型形式:
①新发展起来一传统工业为主的工业地域 意大利东北部、中部。
②以高新技术为龙头发展起来的工业地域 德国南部、美国的\硅谷\、日本\硅岛\九州岛),苏格兰。 2、新工业区的四个特点:时间新、地区新、形式新、部门新。 小——以中小企业为主;
轻——以轻工业为主,生产成本低廉、工业考究、质地优良、款式新颖的新工业产品; 同——集中大量同类或相关企业;
专——生产高度专业化,企业仅从事单一专业化生产;
散——企业分布在小城镇,甚至农村,实行家庭包工形式,生产过程分散。 3、意大利新工业区(东北部和中部—第三意大利)的发展条件 发展条件 区位优势 内容 大批廉价劳动力 作用 新工业区兴起的劳动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