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物料,系统]基于PDM系统的物料分类探究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基于PDM系统的物料分类探究

现零部件分类模块是许多PDM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制造类企业而言也是一种有效管理零部件的手段。作者把企业按时间段大致分为成立阶段及发展壮大两个阶段,每个阶段对于制造业企业而言,其侧重点是有所不同的。例如在成立阶段,企业更多的关注能否完成订单,是否能够形成稳定的客户群,此时对于零部件分类的需求并不迫切。然而当企业在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会发现一物多码或一码多物的现象非常严重。但是不管是一物多码还是一码多物都会严重制约企业的发展,并且影响到企业完成订单的效率。

零部件分类可以有效地帮助企业控制物料的总量,帮助设计师快速、有效地找到合乎设计意图的物料。通过加快设计师的设计进度,从而保障企业完成订单的效率。对于设计师而言,当设计的产品、总成、组件、部件和零件的数量达到一定量时,必然会涌现出一批经常借用的零部件,然而这些零部件可能分散在多个产品中。人的记忆是有限的,设计师只能够记住其中的一小部分,对于大多数能够被借用的零部件而言,设计师只能望洋兴叹。如果制造类企业能够在满足设计要求的情况下适当增加借用件所含的比例,这对企业控制交货周期是有很大裨益的。

一、基于PDM的零部件分类概述

在PDM系统中,一个适合于企业的零部件分类由4个方面组成。零部件分类的过程应尽可能的遵循:首先需要企业根据自身情况制定一个分类的原则,再召集设计人员对物料进行分类,在形成分类层级的情况下,制定对应的分类属性,通过分类试填后,总结并形成规范性文档。

1.物料分类原则

物料分类原则在整个分类中是最先需要制定的,如果原则没有定义,那么后续的分类将出现很大争议。对于制造业企业而言,面面俱到的分类是很多企业梦寐以求的,从利益最大化的角度而言,一个完整的分类对企业物料分类确实会有很大帮助。但是想法虽好却没有考虑到可操作性。分类越是完整,越是追求殊胜,将会大大增加分类的难度。在此情况下,进行分类的时间也会相应增加,且面临着反复的风险。即使大而全的分类被制定出来,那么除了企业自身真正使用的分类外,其他的都是无用功。所以建议企业首先审视下自己,自己的企业是做哪方面产品,这些产品的关键物料、大批量的基础物料等要着重进行分类。对于那些企业几乎不用的,或者使用量较小的物料则建议放弃分类。但对于那些单价较高的物料,则建议适当的进行分类。

2.物料分类层级

分类层级是对整个企业级分类结构的定义,是企业把自身所用到的零部件进行初步分门别类的设想。笔者通过总结实施多个制造类企业项目后建议,分类节点的定义尽可能由企业的自身设计人员确定。需要注意的是,零部件分类最终的完成不能只由部分人员参与,而是需要经过企业多次讨论才能最终定稿。

(1)物料分类层级的数量。

分类的层级对于企业而言,并不适宜过多,一般取3-4个层级为宜。零部件分类的目的是增加零部件的重用,然而重用就必须要对零部件进行检索,如果分类层级过多,最终势必会影响到设计师的查找。从宏观角度而言,层级越少,每个层级所含的零部件的数量就越多,反之,层级越多,每个层级所含的零部件数量则越少。对应到实际设计过程中,在样本充分的情况下,可以查找到最接近的零部件,若层级多了,也会导致最终的分类节点下零件过少导致重用效能较低。当然,如果分类层级过少,则不能对专业领域中的零部件进行较为精确的搜索,所以分类层级的划分一定要适合企业的需求,并且尽可能的保证在3~4个层级。

(2)物料分类制定的维度。

制订分类节点时会需要有一个总体的原则,这个原则就是使参与制订分类的设计师按照统一的某个维度去定义。需要注意的是:单一的学科维度是不能够满足企业对于零部件分类的要求的。以马达为例,马达既可以归类为液压类执行元件,也可以归类了机械传动类零件。由上述例子可以看出,对于一个企业的分类而言,很难按照一个原则来完成零部件分类。这时候就需要企业首先选择并确定一个学科维度,即大多数的零部件按照此原则进行分类,对于那些不适用此学科维度分类的物料,则通过另外一种或多种维度进行补充。

3.零部件分类属性

分类属性是对分类节点的补充描述,当资深设计师确定了分类节点后,就需要开始考虑分类属性。分类属性有别于零部件的常规属性,其区别在于常规属性用于工具端的集成。PDM与工具软件进行集成时可以自动关联部分属性,而这部分属性是描述零部件的常规属性,例如图号、型号、重量和品名等。对于分类属性而言,其描述的是同一类零部件的专业属性。比如电子元件的电压、电流等,此类属性并不适用于其他零部件,但是对于电子元件而言,设计师将会着重考虑此参数。若设计师在选择正确的分类层级后,没有合适的分类属性供设计师筛选,那么其分类的效果也将大打折扣。

4.零部件分类规范

当零部件分类层级及分类属性都确定后,需要通过规范来帮助设计师填写正确的属性值。比如对于某类零部件,确实需要填写备注属性,则备注填写哪些信息就需要确定下来,如果工程师随意填写,那么将会导致此类属性值内容五花八门,最终降低分类搜索的质量。

同时在分类层级制订时,因多个维度而最终确定的层级结构需要通过规范的方式通知各个设计师,以便于设计师在对零部件进行分类定义时能够选择正确的分类节点。然而此工作并不是通过几次会议就能确定的,还是需要由企业内部制订相应的规范。大家有了规范后才能按照统一的要求进行工作,所谓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二、结语

PDM系统的分类使用,要视企业的自身需求,根据自身需求定义分类原则,从制订分类层级着手,再确定分类属性,通过分类规范的方式来帮助企业员工用好分类是一个总体的方针。然而分类的层级在设计时又会走入一个误区,就是希望分类节点一定要全面,其实这样

的做法不可取:企业的发展是持续的,分类层级的发展也是与之相应的。零部件分类的目的在于增加企业重用件来降低成本,如果某类零部件企业自身实际使用量并不大,那么对于此类零部件进行分类则毫无意义。同理,如果企业能够把握住那些具有大量重用的零部件,通过设计师多次重用的方式,一定可以起到降低成本的需求。因为只有当重用量增大后,采购批量才能增大,然而采购量增大又会降低零部件的单价,从而降低产品的制造成本。

综上所述,在PDM项目中,实施零部件分类将会给企业带来客观的利益。然而并不是所有的零部件分类都是成功的。这需要实施方与企业密切配合,首先就要排除求全求精的想法。始终要把实用性放在第一位,这既要考虑分类制订的层级,也要考虑分类属性的定义,同时兼顾实际使用者的便捷性。笔者通过对分类实施的经验,强烈建议企业在制定完分类层级,分类属性及规范后,进行小范围的试填,通过此试填可以帮助企业修正分类制定过程中的偏差。通过上述经验和总结对正在或即将实施的PDM零部件分类等制造型企业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同时也丰富了零部件物料分类管理理念,有益于零部件物料分类管理理论的推广与应用。

[物料,系统]基于PDM系统的物料分类探究

基于PDM系统的物料分类探究现零部件分类模块是许多PDM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制造类企业而言也是一种有效管理零部件的手段。作者把企业按时间段大致分为成立阶段及发展壮大两个阶段,每个阶段对于制造业企业而言,其侧重点是有所不同的。例如在成立阶段,企业更多的关注能否完成订单,是否能够形成稳定的客户群,此时对于零部件分类的需求并不迫切。然而当企业在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会发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8ewl56oct56rgfk15sw18xzko02xvg00fta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