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互式视频技术在微课当中的应用研究*
李金玲 邓明星 武翰
【摘 要】摘要:微课视频是在线开放课程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互动功能的交互式微课能够提供给学习者主动参与视频学习,增强过程性学习监督,提高自主学习与问题解决能力的机会与能力。是提高在线学习效果的重要教学资源与手段。本文对目前主流交互式微课类型进行分析,总结交互式微课的设计原则与开发技术平台,以实际的专业课程为研究对象,选取专题知识点完成交互式微课视频的设计与制作,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期刊名称】数字技术与应用 【年(卷),期】2019(037)005 【总页数】2
【关键词】关键词:交互式;微课视频;设计原则
★基金项目:(1)2017年南华大学校级教改项目“新工科视域下以思维能力为导向的计算机类专业微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2017XJGYB22);(2)2017年南华大学湖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交互式视频技术在大学生在线开放学习中的应用研究(2017XJXZ025)
目前国内外各高校均建立了内容丰富的在线开放课程,面向社会学习者提供开放学习平台,其中教学视频占据教学资源的很大比重,但调查及实践表明,这些形式多样的教学视频的使用率并不高,虽然教师通过各种教学方式、策略及手段不断提高教学视频的质量,但仍然不能获得较好的学习效果,归根结底是由于教学视频的单向性,缺少过程性监控导致的。在进行微课视频学习过程中,学生只能够被动的观看,不能够参与互动,容易出现精力不集中问题,同时对于重难点的把握不清,
在关键节点的学习上不能够很好地把握。这样就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如果遇到枯燥难懂的知识点就更加没有观看的动力,因此急切需要一种能够使学生参与其中的交互式学习视频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从而提高大学生在线开放学习的积极性,有效性,提升在线开放课程的学习质量。
1 交互式微课
“微课”是指基于一定的教学设计思想,围绕课程的某个知识点或技能等单一教学任务,利用视频技术制作的一段时长为十分钟以内的教学视频,祝智庭教授将微课划分为五大要素,分别为目标、内容、教的活动、交互和多媒体,并将其本质总结为支持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新型课程资源。具有短小精悍的特点。
交互式微课是采用视频交互技术创建的微课视频,具备微课的五大要素之外重点强调交互性的重要特点。交互式微课不仅给学习者提供单向的微视频讲解,同时在视频关键节点提供针对性的交互训练与测试,通过人机交互实现知识内化的同时,更好的实现学生迁移能力、自主解决问题能力、主动思考能力的提高,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与学习兴趣。
2 交互式微课类型
按照交互方式的不同可以将交互式微课分为主要的三种类型。
第一种是问题测试类交互式微课。这种类型交互式微课是最为有效的一种。问题测试类微课注重学生过程性学习的专注度,在微课中的重点内容学习完毕即利用弹题形式向学习者提出问题,问题可以是多样性的,同时,为了更好的监督学生,可以设定学习者完成答题并结果正确之后,方可进入接下来的视频学习。否则需要重新学习重点内容直到回答正确。
第二种是媒体类交互式微课。这种类型交互式微课突破文字类交互模式的单一
化限制,利用多媒体游戏形式与学习者进行交互。学习者需要掌握微课知识点内容才能够准确快速的完成游戏交互,可以大大提高交互的效率和学习效果。增强交互的趣味性。
第三种是实时交流类交互式微课。这种类型交互式微课主要用于学生线上学习的实时参与,解决学生被动听讲无法交流的问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一边学习微课内容一边发表个人观点与学习心得,主要以弹幕的形式与其他学习者进行交流共享。
3 交互式微课的设计原则
3.1 问题导向原则
问题是交互的基础,问题解决是学习者获取知识的有效方法,能够实现学习者的主动学习。微课视频设计内容上体现问题导向可以很好地调动学习者学习状态。同时利用问题类型的测试交互方式可以实现对学习者学习过程的监控与督促,保持足够的专注度。 3.2 认知负荷适应性原则
认知负荷是表示处理具体任务时加在学习者认知系统上的负荷的多维结构。这个结构由反映任务与学习者特征之间交互的原因维度和反映心理负荷、心理努力和绩效等可测性概念的评估维度所组成。学习者在线学习认知负荷需要借助可测量的评估维度进行关注,微课中的交互应设定得当的认知负荷,认知负荷过低则无法实现短时记忆到长时记忆的转化,认知负荷过高则影响学生的心理负荷,也达不到好的学习效果。 3.3 学习者为中心原则
视频学习的交互设计要以学习者为中心,经过充分的需求分析,从学习者的角度出
交互式视频技术在微课当中的应用研究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