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人教版职高语文基础模块上册_教案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永远的校园》

教学目的:

1.了解北大,走近北大,感受北大,思考北大

2. 借助演讲、辩论等形式培养学生思辨说理的能力 3.对比谢冕心中的北大与现实中北大的差异,并揣摩这种差异的根源,从而树立正确的大学观、人生观 教学难点:

如何看待理想中北大与现实中北大的差异 教法与学法:

1.课型:讲读课、公开课、研讨课、活动课 2.教法:质疑、讨论、辩论

3.教具及能力培养方向:多媒体课件(包括图片、音频、视频及文字材料);培养学生思辨能力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主要诵读文章,感知大意;第二课时主要展开拓展、延伸的活动)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2003年2月25日,在首都北京发生了二起震惊中外的爆炸案,先后发生在清华大学的荷园餐厅和北京大学的农园餐厅,虽然比不上恐怖份子驾机撞毁世贸大楼那样引人注目,但在很少发生恐怖流血冲突的中国大陆来说,这的确也算得上是惊天动地的事情了,最引人深思的是:恐怖份子为什么要选择清华和北大进行作案呢?案情侦破之后,答案浮出水面,而这个答案竟让人哭笑不得,因为犯罪谷子声称:“制造爆炸案的目的是为了出名。”

对于这起事件,我不想多作分析了,我只是想说:为什么炸清华、北大就能出名呢?那是因为这两所大学太有名了,本身就是名望的象征。我们这就容易理解了:为什么从古至今那些杀人的罪犯很少留下姓名,而刺客荆轲的故事却被广为传诵,不仅仅是因为荆轲的大义凛然、高风亮节,还因为他刺杀的对象是权倾天下、赫赫有名的秦王。

的确,清华、北大太有名气了,不仅是每一位莘莘学子梦寐以求的地方,就连没有丁点儿文化常识的人可能也会对他们肃然起敬。江泽民同志作为一国主席,日理万机,我不知道他曾去过哪些大学,但我知道北大他是去过的,就在北大建校一百周年的校庆典礼上,还作了热情扬溢的讲话,因此,才有了我们课本上这篇文章。

大凡有名望的人、事、物都难得一见:比如卢浮宫珍藏的那些传世珍品;比如我们的局长、县长、市长或者更高的官员。于是我们容易对那些有名望的东西产生神秘感,认为他们与众不同,认为他们超凡脱俗,认为他们高不可攀,或许真的如此,或许未必竟然。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北大著名学者、中国当代著名诗歌理论家、朦胧诗派的倡导者谢冕先生用他的眼、他的手、他的心为我们搭建的北大校园,去感受北大的那一份脱俗和平凡吧! 二、感受北大

1.别忙,让我们先在北大校门外驻足停留一下吧!那里有柔美的未名湖,那里有端庄的博雅塔,那里有埋头治学的伟大学者,那里有潜心读书的才子佳人,我们这群不速之客的贸然闯入会不会惊扰了那里的宁静呢?让我们抑制住急迫的心情,暂时停留在外,等候主人的邀请吧。但我们总得干点儿什么吧?对了,我们就呆在这儿畅谈我们心中的北大吧!

2.请大家拿出课堂练习本,在上面写下你心目中的北大。(要求:可以写你所知道的北大,包括北大历史、北大人物、北大建筑、北大精神、北大景观、北大掌故等;也可以写你

1

想象中的北大,仍然包括以上几方面的内容。至于语言的组织,建议大家尽量采用整齐、对称的句式,比如“那里有……,那里有……”也可以是其它一些句式。总之,能达到美感的话,你想怎么写就怎么写。 3.学生写作阶段(教师巡视)

4.学生发言阶段(教师相机补充、完善) 三、补充内容

1.北大历史:1898年成立,原名“京师大学堂” ,“改革维新,兴学图强”的产物,京师大学堂章程:“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甲午海战海战失败,有识之士主张向西方学习,改革的产物);辛亥革命后,1912年改名为“北京大学”;1917年,学者、教育家、民主主义革命家蔡元培任校长,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网罗大批人才,活跃了学术氛围,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先后执教,毛泽东也在图书馆任职,这一时期是北大历史上非常活跃的时期,也成为了民主运动、革命运动的中心;北大是“五四”爱国主义运动的策源地,也是最早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基地。1916年10月,国家“211工程”中首批支持的两所大学之一。“小平,你好”口号的提出者,表现了对改革开放的支持。 2.北大人物:李大钊、冰心、邵飘萍、毛泽东、陈独秀、周作人、马寅初、冯友兰、梁实秋、季羡林、谢冕,哪一个不是响当当的人物。

3.北大建筑: 燕园、校门、红楼

侧重介绍 一塔湖图( 戏称“一塌糊涂” ) 4.北大精神: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厚德载物,自强不息” 学术前沿,战斗阵地 “科学与民主”的口号 5.北大逸事: ①优秀人物和传统:

a. 郁达夫上第一堂课的故事

b. 朱光潜评《中国哲学史》的故事 c. 北大校园流传的段子 ②现实中的北大暴露出的阴暗面:

a. 网上有人称“北大,你已经无耻到了极点” b. 自诩为北大才子写的书名:《狗日的北大》 c. 微分拓扑学教授张筑生之死 d. 北大教授的贫富两极分化现象 e. 北大毕业生卖猪肉的报道 四、理性思考

说到这里,我们的心情已经变得沉重,兴冲冲的脚步或许已不大迈得开了。我们分明感到:北大虽然脱俗,但也难于免俗,甚至还有丑陋的地方。但“永远的校园”,这又是一个多么具有诱惑力的题目呀!尽管我们已变得犹疑,毕竟眼见为实,还是让我们一起走进校门,用自己的眼、自己的心去审视北大吧!请大家速读《永远的校园》一文,把你对北大的理解告诉我,把“永远”的原因告诉我。

自由灵魂 学生根据文章随机概括

“永远”的原因 治学精神 教师根据情况适当提示

独立思想

2

自由乡土 永远抗争

《成长》

教学目的:

1.知识与能力: 分析人物形象,理解母亲在“我”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2.过程与方法: 体会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品味课文幽默活泼的语言风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深刻理解只有通过不断尝试才能找到适合自己成长之路的道理。 教学重点:

分析人物形象,理解母亲在“我”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难点:

深刻理解只有通过不断尝试才能找到适合自己成长之路的道理。 教学方法: 表格归纳

课前准备的教具:多媒体课件(包括图片、音频、视频及文字材料)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一)作者介绍:

? 拉索尔·贝克,是美国著名记者和专栏作家。代表作有《成长》《黄金时代》。迄今

为止,他共出版了17部作品。

? 拉索尔·贝克,出生于1925年,母亲是乡村教师,父亲是工人。拉索尔天生羞怯,

体格瘦弱,性格内向,资质平常。父亲死后,他随母亲从农村辗转来到城市,寄居在舅父家中。时势的艰辛,寄人篱下的生活,让他过早体验了生活的艰辛,分担了家庭的责任。历经人生变故而愈发意志坚强 的母亲就把年幼的他推向一家之主的位置。在母亲的不断引导、敦促甚至驱使下,拉索尔八岁做了报童,之后学过音乐,当过仓储市场搬运工、邮局小职员等。经过不断尝试和数次失败,他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赢得了自尊和他人的尊重。太平洋战争爆发,拉索尔应征入伍,成为预备役海军飞行员,退役后从地方小报的调查员做起,一步一个脚印,终于成为一名优秀作家。

(二)作品介绍:

? 《成长》是一部自传体小说,以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经济大萧条的美国为背景,讲述

了一个单亲家庭中的小男孩在母亲的教育下成长成才的故事。

? 《成长》既是典型的美国式的励志故事,也可以说是一本家庭教育指南。即使在今

天,书中所提及的问题仍然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二、新授内容

(一)课文片段精读,学会感知和领会

? 仔细阅读“我”推销《星期六晚邮报》的片段,思考: ? 1、母亲为什么要逼着“我”去推销《星期六晚邮报》?

? 母亲发现我缺乏闯劲,在八岁的时候就让“我”在街头推销《星期六晚邮报》,这是

母亲对“我”进行的强化训练,以让“我”尽早适应竞争。 ? 2、在推销的过程中,发生了那些事?最终的结果怎样?

? “我”先是找了一个热闹的地方,等着“人”来买,结果是一份也没有卖掉。然后

是在母亲的指导下,按遍了镇里大多数人家的门铃去推销,可还是卖不完那三十份杂志。最后,母亲让多丽丝和“我”一起去推销,结果多丽丝成果显著,而“我”最终也没能掌握推销的技巧。

3

? 3、课文写多丽丝兴致勃勃地推销《星期六晚邮报》有什么用意?

? 多丽丝伶牙俐齿地推销杂志的行为与“我”的推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凸现出多丽

丝的性格与“我”的性格不同。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

? 思考:1、“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 “我”是一个性格内向、喜欢安静又颇有主见的小男孩形象。 “我”缺乏闯劲,羞

怯畏缩,不敢多说话;在卖杂志的过程中,不敢敲别人家的门,见有人开门就惊慌失措;遭受挫折后,就想放弃,推说自己“没有推销员的天赋”。同时,我渴望拥有自己的精神世界,也有自己的人生追求。我喜欢读书,我的阅读对象很多。在某种程度上,“我”也不乏韧性和闯劲,当找到了自己喜欢的职业后,就暗下决心在这条职业道路上走到底。

? 2、从全文看,母亲具有哪些性格?请读出这些句子并进一步分析。

本文用了怎样的记叙方式交代的?

? “我”的母亲她率直、泼辣、急于求成,“她难以掩饰她的厌恶”,又毫不隐瞒她

的高兴,她很自信,希望“我”有所建树,对“我”不思进取的性格十分失望却毫不自怨自艾。她又是开明的,一旦发现“我”在生意场上已没有指望,便为“我”留意新的“行当”。于是,她发现了“我”的写作天才,并鼓励我当个作家。 ? 插叙

? 多丽丝呢?

? 多丽丝是一个性格开朗、大胆热情、聪明伶俐的小女孩形象。课文细致刻画了她帮

助家里人洗碗碟、敢于向商店老板讨回公道、伶牙俐齿地推销杂志、厉言警告哥哥用卖杂志的钱买苹果等几个情节。从中可以看出,她既是我性格的对立面,也是母亲性格的继承者。

三、巩固小结

路是走出来的,成功是不断尝试的结果。 四、拓展

回忆、说说:母亲最让我感动,最让我难忘的一个细节 课外作业:

1、写出你的座右铭,谈谈你的理解。

2、以“我的成长”为题,写一篇300字的片段。要求:情感真挚,语言流畅。 3、本课的拓展练习。 教学反思: 板书设计:

4

《我很重要》

教学目的: 1、让学生体会和理解:只要我们为光明而奋斗,每一个“我”都是一道独特的美丽风景。 2、学习、领会文章善于运用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事例作为论据,巧譬博喻,反复论证;造语简练,多用铺陈手法和排比句式,整齐流畅,适于诵读的写作特色。 教学设想:

1、以“为什么我很重要”作为贯穿全文的一个线索,通过这个问题的探究来领会文章的主旨。

2、探讨“集体主义”与“我很重要”、“个人主义”之间的关系,进一步体会和理解“我很重要”的内涵。 教学重点:

体会和理解个体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1、同学们,首先,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看一段录象(播放“2005年春节晚会中最出彩的一个舞蹈节目《千手观音》”)

大家看完之后,有什么感想呢?

2、那么请大家看看下面几个名人说过的名言:

★如果我看得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 ——牛顿

★一个人的真正伟大之处就在于他能够认识到自己的渺小。——保 罗

★老是把自己当珍珠,就时常有怕被埋没的痛苦。把自己当泥土吧!让众人把你踩成路。——鲁藜《泥土》(短诗)

提问:这三句名言有什么共同之处?

明确:强调谦虚,认为自己是渺小的,微不足道的 事实就是这样,我们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就是“谦虚”,大家习惯地说“我不行”、“我不重要”了;同时,我们也听惯了别人说“我不重要”了。就是在现代社会,我们也提倡要注重“集体主义”的力量。但是,现在却有一位女性勇敢地发出了“我很重要”的宣言。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她是怎么跟我们说明“我很重要”的。 (二) 整体感知:

1、 通过预习,相信大家对课文应该有初步的了解了吧,有些同学会不会没有预习呀?现在给大家再一次机会,快速浏览一遍课文,找出文章写“我很重要”的句子。并思考:作者认为“我很重要”,文章是从哪几方面进行具体阐述的? 2、 提问:文章是从哪几方面进行具体阐述的?我们——也就是每一个单独的“我”,到底重要还是不重要?

明确:要从亲情、友情、事业三个层面揭示。

① 面对这无法承载的亲情,我们还敢说我不重要吗? ——父母

[作为孩子,我们是父母生命的组成和延续,父母给予我们情的倾注和爱的奉献,我们的身上,聚满了亲人关注的目光(爱的承载)]

② 面对相濡以沫的同道,我们忍心说我不重要吗? ——伴侣

[作为父母,我们是孩子遮风避雨的大伞,是温暖他们幼小心灵的太阳(爱的传递)。]

5

8emnx7lnma20sz532alg3gznb0gsy200bq8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