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12讲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
成和农耕时代的手工业课时限时训练岳麓版
(时间:45分钟 分值:8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 (2017 ?洛阳高三统考)商周吋期,土地归国家所有,贵族组织奴隶、平民进行农业 生
产;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了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这两种耕作方式()
A. 都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住产积极性 B. 都引发了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 C. 都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D. 都实行家庭为单位的经营方式
C [商周时期,土地归国家所冇,属于井田制,不能调动生产者的枳极性,故A项错误; 商周
时期的井田制没冇引发阶级关系变化,故B项错谋;商周时期,生产力低下,实行井皿 制,春秋战国吋期,铁犁牛耕出现,小农经济得到发展,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和适应, 故C项正确;前者属于集体劳作,后者属于以家庭为单位的经营方式,故D项错误。]
2. (2017 ?湘潭高三质检)据《左传》记载:公元前538年“郑了产作丘赋”。对此, 现
代学者解释说:“丘赋是领主按丘征发军赋,丘内新星十?田愈多,分摊军赋愈轻。”据此 分析,子产推行军赋改革的进步性在于()
A. 开创了赋役制度改革之先例 B. 为争霸战争准备了条件 C. 增加了封建国家的财税收入 D. 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
D [公元前594年,鲁国的“初税亩”首先承认土地私有的合法性,开创了赋役制度改 革之
先例,故A项错i吴;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是为了掠夺土地和人口,不属于进步范畴,故 B项错误;春秋时期仍为奴隶社会,故C项错误;子产的军赋改革有利于新土地的开垦,冲 击井田制,向土地私冇转化,顺应了土地私冇化的趋势,故D项正确。]
3. 秦代规定“子壮则出分”,结果民间多数为父子两代三口家庭;汉代稍改其制,提 倡“父
母在不分异”,即父母亡后再分家,这样便形成了三代五口之家。这一变化说明()
A. 牛耕技术支配家庭的规模 B. 人头税的废除影响家庭规模 C. 精耕细作生产模式的形成 D. 地主阶级土地所冇制的形成
A [材料信息显示的是秦代到汉代家庭规模的变化。汉代三代之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牛 耕技术的
推广,需要劳动力的协作,所以本题答案为A项;清代“摊丁入亩”废除了人头税, 故B项错误;
粕耕细作模式的形成是在春秋战国吋期,故C项错误,汉代的三代之家仍然是 小农经济,不属于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故D项错误。]
4. (2017 ?兰州高三实战演练)有学者指岀:中国古代农业拥有土壤整治、III间管理、 多
熟种植、维持地力、良种选育、能量循环等众多配套扌苗施的农艺体系。这一 “农艺体系” 的主要特点是()
A. C.男耕女织
精耕细作 B.刀耕火种
D.自给自足
A [根据材料“土壤整治、出间管理、多熟种植、维持地力、良种选育、能量循环”可 以看
出,小农经济具有精耕细作的特点,故A项正确;刀耕火种是粗放型农业,与材料不符, 故B项错误;男耕女织强调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的结合,不符合材料,故C项错误;自给自 足强调自足性,是自然经济的主要特征,与材料无关,故D项错误。]
5. 土地制度是古代的主要制度。汉代以后地券或地契是买卖双方私人Z间所立的文契。 此外
还有政府官方发给[□地所有人的产权证明文件。这主耍说明()
A. 土地买卖相当频繁
B. 十?地所有权登记制度的岀现 C. 体现了 “耕者有其田” D. 土地所有权完全由国家控制
B [由题干信息可得岀土地买卖的存在,但是体现不岀來土地买卖频繁,故A项错误; 材料信
息充分说明土地所有权登记制度的出现,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耕者有其田”, 故C项错误;产权证明文件也不能说明土地所有权完全由国家控制,封建土地主要还是归地 主所有,故D项错谋。]
6. (2017 ?益阳髙三调研)宋熙宁年间(1068—1077年),全国兴修水利工程10 793处,
其中两浙路修建1 980处。此外,述在东南沿海修筑了长达500余里的江北捍海堰和浙江捍 海石塘、钱塘江工程等。这反映了()
A. 连年暴雨导致严重涝灾 B. 水利政绩成为擢升依据 C. 江南经济发展推动水利建设 D. 人口大量增加需要新耕地
C [题干中并未提到连年暴雨和严重涝灾,故A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到官员的擢升, 故B项
错误;题干中“全国兴修水利工程10 793处,其中两浙路修建1 980处。还在东南 沿海修筑了长达
500余里的江北捍海垠和浙江捍海石塘、钱塘江工程等”说明江南地区的水 利建设情况较好,恰好
证明这一时期的江南地区经济发达,故C项正确;题T中并未提到人 口增加,故D项错误。]
7. (2017?洛阳高三期中)据《史记》记载:汉中期以前,江南“地广人稀”,百姓“无 积
聚多贫”。而据《宋书》记载,南朝前期江南已经“地广野丰”,“丝绵布帛之饶,覆衣 天下”。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江南优越的自然环境 B. 经济重心的进一步南移 C. 先进生产技术的传播 D. 江南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明显
C [由材料“南朝前期江南已经'地广野丰,”“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可知,江南 经济
得到发展。江南优越的自然环境是促进因索,但不是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魏晋南北 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经济重心开始南移,“进一步”与题干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 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开发的主要原因是北人因逃避战乱南迁,带去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技术, 故C项正确;江南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明显是南方经济发展的表现,不是主要原因,故D项错 谋。]
8. 南宋末年,松江“初无踏车、椎、弓Z制,率用手剖去籽,线弦竹弧置案间,振掉 成剂,
厥功甚艰”。元初,崖州黄道婆在松江府“教以做造捍弹纺织Z具……人既受教,竞 相作为”,松江逐步成为全国性的手工棉纺织业屮心。这说明()
A. 棉纺织技术决定商业水平 B. 元朝商业贸易中心移至南方 C. 手工业进步依托技术革新 D. 元朝私营纺织业优势超官方
C [根据题干可知,元代随着棉纺织业技术的进步,松江逐渐成为全国性棉纺织业中心, 说明
棉纺织业技术的进步推动了商业的发展,但不能决定商业水平,故A项错谋;题干屮只 说到“松江逐步成为全国性的手工棉纺织业中心”,没有说元朝的商业贸易中心转移的问题, 故B项错误;根据“南宋末年,松江'初无踏车、椎、弓Z制,率用手剖去籽,线弦竹弧置 案间,振掉成剂,厥功甚艰'。元初,崖州黄道婆在松江府'教以做造捍弹纺织之貝……人 既受教,竞相作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黄道婆革新棉纺织技术,使得“松江逐步 成为全国性的手工棉纺织业中心”,即推动了手工业向专业化方向发展,也促进了手工业分 工的进一步细致,推动了手工业的进步,故C项正确;题T?没有涉及“官营”和“私营”所 占比例的变化,故D项错误。]
9. “土豪,我们做朋友吧”成为当今一种网络流行语。如果这一土豪生活在唐朝,不 可能成
为他显摆资木的是()
A.
C.艳丽柔和的粉彩瓷
灌钢法制作的钢刀 B.精美的青铜酒器
D.胎质细洁的白瓷
C [灌钢法在南北朝时就己经出现,唐朝有可能出现用这种技术制作的钢刀,故A项正 确,不
符合题意;中国古代在夏商周时期就已经出现了青铜技术,唐朝冇可能会出现青铜酒 器,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粉彩瓷发明于清代,唐朝不可能出现,故C项错误,符合题
意;白瓷在北朝已经出现,唐朝有町能有这种瓷器,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10. (2017 ?洛阳高三期中)卞表摘编自明清史志资料。它反映出这一时期江南()
松江府 苏州府 嘉兴府 “壤地广袤不过百里而遥,农亩之入非能冇加于他郡邑也。所由供百万 Z赋……全赖此(棉织)一机一杼”。 “郡城Z东,皆习机业。……计LI受值”;盛泽镇“俱以蚕桑为业”。 王江泾镇“多织绸,收丝缩Z利,居者可七千余家……” “俗皆织绢”;“憔湖以蚕……官赋私负咸取足焉”;南潯镇“烟火万 家”。 湖州府 A.手工工场普遍建立
B. 冇姓赋税负担FI益沉重 C. 纺织业中心的林立 D. 手工业区域性分工明显
D [手工工场是资木主义萌芽的标志。材料中苏州府“计口受值”能体现资本主义萌芽 的出
现,但其他各地的材料屮没有体现,故A项错込 材料中没有体现百姓负担过重的内容, 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了四个地区纺织业发展较好,但不能体现出各口成为当时的纺织业中 心,故C项错误;从材料中四府分别以棉纺织或丝织业为主,表明手工业生产具有区域性分 工的特点,故D项正确。]
11. 据史料记载:屮国古代官营手工作坊多配有?专门“技工学校”,工匠要根据不同的 工种
接受期限不同的技术训练和学习。秦代《均工律》中就规定“工师善教工,故工一岁而 成,新工二岁而成”。山此可知,古代官营手工业()
A. 注重新技术的研究与传承 B. 强化了对技术市场的垄断 C. 注重保证官营产品的质量 D. 具有严密的产品制作工序
C [材料体现了重视技术的传承,但是不能说明重视技术的研究,故A项错谋;材料没 有说明
对技术的垄断,故B项错误;官营手工业产站主要服务于皇室和官府,对生产技术人 员注重技能培训,旨在保证官营产品的质虽,故C项止确;材料强调的是对技术人员的技 能培训,而不是产品制作工序,故D项错误。]
12. (2017 ?犬津五校高三联考)明朝屮叶以后,私营手工业在很多行业后来居上超过了 官
营手工业,甚至在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其主要原因 是()
A. 私营手工业为市场的联系更为密切 B. 私营手工业的技术精良、经营灵活 C. 私营手工业主要分布于江浙沿海地区 D. 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腐朽
A [官营手工业不计成本,产詁主要满足皇室的需要,而私营手工业从事生产的目的在 于获得
利润,因此生产积极性和主动性较高,所以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很多行业后來居上超 过了官营手工业,故A项正确;官营手工业技术水平最高,故B项错谋;官营手工业也分布 在江浙沿海地区,故
C项错误;D项不利于私营手工业的发展,故D项错谋。]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时期的铁锄(1953年于湖南长沙子弹库lll±)
管仲对(齐桓公)曰:“……美金(铜)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铁)以铸锄夷、斤、矚
(zhu),试诸壤土,则甲兵大定。”
——《国语?齐语》
在我国,铁器的出现可以追溯到三千三百年前的商代中期,但当时的铁是自然陨铁,而 不是人工冶铁。我国最早的人工冶铁制品,出现在两千五百年前后,也就是春秋战国Z际, 铁器已经有了斧、镇、凿各种刀具,中国社会历史进入铁器吋代。
——中国社会科学院白云翔
材料二 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开始使用,耕犁和牛耕技术也随之出现,并首先在黄河 屮下游地区实行起來……秦汉以來,随着农业牛产发展的需要,耕犁也有所革新,除犁铮是 全铁外,还创造了犁壁,从而更有利于深耕和碎土……唐帝国前期,在耕犁的完善方面有巨 大的贡献,这就是曲辕犁(又称江东犁)的出现。它操作起來较为灵活方便,因而特别适用于 土质黏重、皿块较小的江南水ED中使用,这对江南地区农耕经济的发展起了不小的作用。
——陈文华《农具发展史》
材料三 明清时期人口大幅度增加的过程中,牛耕大量退出,代表唐宋吋期先进生产力 的江东犁,到明清时已被铁搭(注:状如钉耙,用于刨土)所取代。这倒不是因为铁搭有如何 的先进性,根本原因在于铁搭用人,而江东犁用牛。《天工开物?乃粒?稻工》记载:“吴 郡力田者,以锄代粘,不藉牛力。会计牛值与水草Z资,窃盗死病之变,不若人力Z便。”
——《太湖地区农业史》
(1)材料一屮三则材料是围绕什么主题选取的?能证明这一主题的最有价值的材料是哪
?个?你的理由是什么?(9分)
(2) 根据材料二,概括春秋战国至唐朝吋期耕作技术发展的特点。其影响如何?(8分) (3) 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江南耕作技术发生了什么变化,其原因有哪
2018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6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12讲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doc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