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楷书技法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楷书

第一节 概说

一、释名

自古以来,楷无定名,名实混杂,指称不一,有时很容易造成误解,比如,张怀瓘《六体书论》曰:“隶书,程邈造也。迹皆真正,亦曰‘真书’。”把“真书”和“隶书”等同了起来。《宣和书谱》也说:“上谷王次仲始以隶字作楷法,所谓‘楷书’即今之‘正书’也。”其实,当时所指“真”、“正”、“楷”、“隶”都是一些灵活的名称。凡书体之规范者,皆可名曰“真”、“正”,其端整可为法式典范者,名之曰“楷”。我们今天所说的“真书”、“正书”、“楷书”,特指今天通行的楷体字而言。

据载,汉末王次仲作楷法。唐玄度《论十体书》说:“后汉章帝时,上谷王次仲以古书字形少波磔,始作八分楷书法,谓有楷法也。”唐人蔡希综《法书论》中说:“东汉上谷王次仲以隶书改为楷法,仲又以楷法变为八分,其后继迹者,伯喈(蔡邕)得之极,元常(钟繇)成其业。”这里所说的“楷法”,倒不一定是指今天的楷书,但从汉代的一些隶书看,波磔雁尾的特点被弱化或略去,即已开始了向楷书的过渡。

楷书作为一种新兴字体,在隶书成熟时就已经孕育萌生了。竹简帛书等墨迹文字为研究秦汉之际的书体演变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如敦煌、居延、武威等西北边陲出土的大量简牍,昭示出楷书由隶书简捷书写而逐渐形成的史实,书写者突出毛笔的柔畅性,显得放逸可爱。另从《汉兖州刺史雒阳令王稚子阙》、《司隶校尉杨淮表记》、《汉武都太守耿勋表》、《朱君长题字》等石刻文字,都可看出隶意已渐淡薄,点、撇、钩等楷书笔画初具形态,楷书雏形日趋明显。三国至魏晋时期的遗迹向后世宣告,隶书的时代即将结束,楷书的时代开始了。楷书萌生虽始于汉末,但真正的形成却应当是在魏晋时代。

隶书发展成楷书,应该说是一个历史的必然,在隶书的基础上加进一些篆籀的圆转,自然形成一种轻松便易的简捷写法,无论在用笔上或结字上,都免除了一些多余的矜持。而楷书也就在这种趋向下,又融进了简书和草书的笔法,再加以规范化,于是一种新的字体便形成了。

当然,一种字体的形成不会由一个人完成,也不会形成于旦夕之间,需要有一个酝酿、集中、规范、定型的过程。有些隶书碑刻,笔画的起始及收驻都脱离了隶书的要求,虽然也不见得就是楷书的开始,但总是隶书笔法的解体;从总的趋势上看,必然为楷书的形成提供了可为的条件。

楷书在魏晋时期成形,经过北魏至唐,逐渐定型,一直流传至今,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所不同的只是风格特色的差异。关于楷书的发展,清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有一段探本追源之论:“真书之变其在魏汉间乎?汉以前无真书体,真书之传于今日者,自吴之《葛府君碑》及元常(钟繇,作者注)之《力命》、《戎辂》、《宣示》、《荐季直》诸帖始。至二王则变化殆尽,以迄于今,遂为大法,莫或小易。”这种楷书,在隋唐之前比较放逸。到了唐代,为了适应科举制度的要求,写字成了衡文取士的标准之一。字写得不好,就丧失了被评阅的资格。为此,大家都讲究起写字来了。写字怎样才算好?需要有个标准,随之还要有如何达到标准的办法,这样自然而然有了一套法度。所以,大家常说唐朝尚“法”。

这个“法”,当然有它好的一面,即人们有了标准,有所依从。但也有不好的一面,即容易因此而导向僵化。事实也确是如此,由唐定法,至宋而定“台阁”,规定了政府公布的文字书体的要求,即当时所谓的“台阁体”。既然政府对于文字书体有了具体的要求,塾馆教学自然照此行事,否则书不合辙,考中率不高,塾馆就难以存在。塾馆教学如此,社会通用也如此。沿袭至清朝,便形成了所谓的“馆阁体”。

“馆阁体”的字好不好姑且不论,从“尚法”这一点来说,立标准,定要求,教有序,学有法,把艺术的要求用比较严格、比较合理的办法规定下来,这是一种建树,所以对“馆阁体”不能轻率地否定,更不能为了鄙弃“馆阁”,而对唐楷也提出许多责难。康有为便是卑唐者。我们认为应该用历史的观点去看唐楷。尽管唐以前的各代对楷书的形成都作出过贡献,但楷书的定型是唐代完成的,唐楷的这一历史功绩是抹杀不了的。

关于楷书,我们不好从内涵方面给以定义,不如从外延方面做一个界说。我们认为楷书

“锺(繇)王(羲之)“正书”、“魏碑”、“唐碑”,以及以它们为法式的字体。这种始于汉末定型于唐的

应包括

楷书,就演化的系统而言,是甲骨文、篆、隶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临摹轨程建议

学习楷书,是为了入规矩,打基础。宋代书法家蔡襄《论书》说:“古之善书者,必先楷法,渐而至于行,草亦不离于楷正。”如果不从楷书学起,或楷书的基础没打好,便学其它字体,不仅没有掌握汉字书写的根本规范,而且无头无脑,半路出家,打乱了以后深入学习的步调。学楷书要先了解笔法,锻炼笔力并摸清结体的规矩。

楷书基本分为三大系统:一是钟王小楷系列;二是唐楷系统;三是魏碑系统。

唐人楷书,规矩法度皆极谨严,适于初学者临摹。

唐人楷书,各有其特点,初学者可以根据自己的个性、资质以及喜好,选择相应的字

帖来临摹:如欧阳询的楷书方劲刻厉,欲求骨力者,可从欧字入手;褚遂良的楷书清腴流动,欲求瘦媚者,可从褚字入手;颜真卿的楷书厚重磅礴,欲求肥劲者,可从颜字入手;虞世南的楷书简静蕴藉,欲求含蓄者,可从虞字入手;李北海的楷书险绝雄健,欲以楷入行者,可从邕书入手等等。初学唐楷,可以先选定一家来精心临摹,点画既工,结体亦熟,则留意笔势,逐步掌握该帖的特点,将这些特点都“吃”透后,再换别的帖临习。

学习唐楷,主要是为了规正手脚,欲求变化则可以继续临北碑,包括碑碣、墓志、造像、摩崖等等。由于它处于从隶到楷的过渡阶段,楷法尚未成熟,故风格多样,拙朴古茂而富有很多随机的灵趣,体势亦奇宕恣肆,章法变化错综,在唐楷的基础上再涉猎北碑,会增加许多奇趣,有利于丰富创作思路。

明确了这些之后,选定一家,首先要临帖。

有一种说法,说“临帖主要追求神似,而不在于形似”。这句话听来好像是对临帖有更高的要求,但实际上这是一种由误解而导致的错误思路。临书,只求形似还不够,还要在形似的基础上求其神似,可是有的人便误解为舍形求神。著名学者欧阳中石先生曾对此有过精辟而独到的论述:“‘舍形而取神’,是‘魂不附体’,形之不存,神将安附?‘形神兼备’当然是上上乘,而‘有形无神’虽不足训,但究有几分是处,最低限度也是一个‘半仙之体’,总比‘魂不附体’好得多。”

我们认为,初学临帖,先求形似,而且务必形似。只有形似,才能揣摩古人的用笔法。对于临帖求其形似,古人的论述很多,如唐代书法家孙过庭 《书谱序》中讲:“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宋代书法家黄庭坚《论书》讲:“学书时时临摹,可得形似,大要多取古帖细看,令入神,乃到妙处。”清代书法翁方纲《苏斋题跋》中也讲:“愚最不服临古帖以不似为得神。形之不似,神于何似?”这些论述对我们都很有启发。初临帖时,求其逼真,务得形似,否则毫发失真便神情顿异。然而想达到惟妙惟肖的境地,殊非易事,功力未到,笔法不熟,难臻此境。所以,需要大家要在“像”上下功夫,如果认识到了这一点,写一家“像”一家,才有可能把两家或更多家都融汇在一起,具有各家之长而自成一家,这是因为在临“像”的过程中,眼睛的观察力和手上的表现力都提高了,那时候,只要心里想写谁,就能马上写出谁来,这才能称作真正具有了书写能力。

一般说,有了楷书的基础,再学其它字体会相对容易得多。从某种意义上说,楷书是基础但又是最难写的,这是因为楷书的规范性最可是而且通俗易辨,妍媸美丑,毫发死生,来不得半点儿模糊。如果轻视楷书,耻于规矩,不知法度,只图痛快,则容易滑向写字软弱、怪异的歧途。所以,以楷书作为书法学习的基础是一条正确的稳妥而且事半功倍的途径。

那么怎样才谓“有了一定的楷书基础”呢?概括地讲,即对于楷书的笔法已经都能掌握,而且初步形成了规范的书写习惯,如对于楷书的结字成“个”,占格的大小,集字炼行,分行布白等方面都能达到自觉的程度,这便是概言的“楷书基础”,而且以上这几项贯穿起来看,则又构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楷书规矩。

因为大部分的初学者对于“怎样才算是有了楷书基础”感到很模糊而且心里没底,所以我们明确提出这几项,为的是有法可循。当然要精当地掌握这套规矩,是很难的,对于初学者来说,只要能粗具规模也就算有了一定的基础。

有了楷书基础,可以再转向行书、草书、隶书、篆书等字体深入学习。

楷书技法

楷书第一节概说一、释名自古以来,楷无定名,名实混杂,指称不一,有时很容易造成误解,比如,张怀瓘《六体书论》曰:“隶书,程邈造也。迹皆真正,亦曰‘真书’。”把“真书”和“隶书”等同了起来。《宣和书谱》也说:“上谷王次仲始以隶字作楷法,所谓‘楷书’即今之‘正书’也。”其实,当时所指“真”、“正”、“楷”、“隶”都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8ei888optz6msol1o4w75dq8n1sig300uav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