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植物保护通论复习提纲习题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第一章

植物保护:植物生产管理系统中的组成部分,它以生态学的理论为指导,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和各种技术措施,将有害生物持续的控制在经济损失水平之下或美学容许的范围之内,从而达到植物的可持续生产。

植物病害:当植物遇到病原微生物侵害或不良环境条件时,其正常的生理机能就会受到影响,从而导致一系列生理组织和形态的病变,引起植株局部或整体生长发育出现异常,甚至死亡的现象。 症状:植物病害经过一系列病变过程,最终能够导致植物上显示出肉眼可见的异常状态。 病状:在植物病部可看见的异常状态,如变色,坏死,畸形,腐烂,萎焉等 病症:病原物在植物病部表面形成的繁殖体或营养体。 病状类型:变色,坏死,腐烂,萎焉,畸形。

病征类型:1、真菌病症:霉状物,粉状物,锈状物,煤污状物,点状物,伞状和马蹄状物,粒状物,线状物。

2、细菌病症:脓状物。

侵染性病害,机械创伤和虫害的区别:机械创伤是短时间内突然发生的,侵染性病害是长时间内缓慢发生的,有病变过程。虫害也是短时间内突然发生的,一般植物体上会有虫齿印,缺残处不光滑,有虫子留下的痕迹,如虫粪,蜕等。

非侵染性病害:由非生物因素如不适宜的环境条件等引起的病害,不能再植物个体间互相传染称 侵染性病害:有病原生物侵染引起的植物病害,能在植株间互相传染 非侵染性病害侵染性病害区别:

第二章 第一节 病原物的寄生性和致病性

病原物两大特征:寄生性和致病性

寄生性:寄生物在寄主体内获得营养物质而生存的能力。 致病性:病原物对植物的破坏作用和诱发其发生病害的能力。

病原物对植物的破坏是多方面的:1、从寄主体内吸收水分和其他营养物质,供自己生长和发育。 2、分泌各种酶,直接或间接的破坏寄主的细胞和组织。

3、病原物的代谢产物和感病组织的分解物影响寄主的生长发育。

寄生物对寄主的细胞和组织的直接破坏性分:直接破坏性大:侵入后立即引起寄主死亡;直接破坏性小:并不立即引起植物死亡。

专性寄生物:只能从活的寄主细胞或组织中获取营养物质的生物。 专性寄生:只能从活的寄主细胞或组织中获取营养物质的生活方式。 対专性寄生物来说,寄生性越强,致病性越强

对非专性寄生性来说,寄生性与致病性没有一定的相关性。

无性繁殖:不经过性细胞或性器官的结合而直接由菌丝分化形成孢子的繁殖方式 有性繁殖:真菌通过性细胞或性器官的结合而产生孢子的繁殖方式 无性孢子:孢囊孢子和分生孢子,孢囊孢子又分为孢囊孢子和游动孢子 , 亚门 有性 无性 鞭毛菌亚门 卵细胞 游动孢子 接合菌亚门 接合孢子 孢囊孢子 子囊菌亚门 子囊,子囊孢子 分生孢子 担子菌亚门 担孢子 粉孢子、分生孢子或孢子芽殖 半知菌亚门 分生孢子 不知 菌丝的变态类型:吸器;厚垣孢子;产生假根;产生菌环,菌网;产生附着胞; 真菌的菌丝组织体:菌核;子座;根状菌所

转主寄生:真菌需要在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科属的寄主植物上才能完成其生活史。

革兰氏染色反应:细菌用结晶紫染色和碘液处理后,再用酒精或丙酮洗后不退色的是阳性反应,洗后

退色的为阴性反应。

植物病原物生物类群各种病害大家认真看课本。 11,病害诊断 1, 田间观察

2,分清虫害,病害,机械创伤(机械创伤:短时间内突然发生;虫害:一般有虫子留下的痕迹如虫蜕。病害:有病变过程)

3,若为病害,分清侵染性病害和非侵染性病害(侵染性病害有发病中心,从点到片到面) 4,若为侵染性病害,进行症状诊断

如果有病症(1)有脓状物病症是细菌病害。(2)有颗粒状物,粒状物,煤污状物,点状物,锈状物,霉状物,伞状马蹄状物等为真菌病害。如果没有明显病症,则拿到实验室进行镜检,看有无喷菌现象,如果没有,进行恒温恒湿培养,再进行(1)(2) 。5,若什么症状也没有,初步诊断为病毒病害,再用血清学反应做进一步鉴定6,对植物受害部位进行切片染色来诊断线虫病

真菌特征:1,真菌有真正细胞核、没有叶绿素,2,它们一般都能进行有性和无性繁殖,能产生孢子,,3,它们的营养体通常是丝状的且有分枝的结构,具有几丁质(chitin)或纤维素的细胞壁,并且常常是进行吸收营养的生物。真菌不含光合作用的色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养料

细菌:无真正的细胞核,单细胞生物。特点:体积小;结构简单,具细胞结构,芽孢,荚膜,鞭毛等。 植物病原细菌为杆状,不产生芽孢,全部带有鞭毛。喜中性或微碱性环境。 12,致死温度:高温处理时,在10分钟内,能杀死细菌的最低温度。 14,稀释限点:病毒能保持侵染能力的最高的稀释浓度。

15,钝化温度:高温处理10分钟能使病毒丧失活性的最低温度。

16.体外存活期:20℃时病毒汁液在离体条件下,保持侵染能力的时间。 病毒是否在介体体内循环 持毒时间 非循回型 口针型 非持久性 循回型 非增殖性 半持久性 增殖性 持久性 17.线虫病:植物受线虫危害后所表现的性状与一般病害性状相似,称为—— 线虫食道腺对寄主的影响:刺激寄主细胞的增大,形成巨细胞;刺激寄主细胞分裂形成肿瘤和根过度分支等畸形;抑制根茎顶端分生组织细胞分裂;溶解细胞壁及中胶层,破坏细胞及使细胞离析。 线虫致病性的表现P46 线虫生活在耕作层内。

18.联合作用:有些线虫和真菌联合对植物的危害远远超过两者中任何一个单独造成的后果,此情况称——

非侵染性病害病因:营养失调;光不足或太强;温度湿度不适;土壤次生盐渍化;有害物质;等 半寄生植物:有叶绿素,能进行正常的光合作用,但根退化,只需从寄主体内吸收部分营养物质。如桑寄生

全寄生:无叶片,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依靠寄主植物提供碳水化合物和其他营养物质如菟丝子,列当 冷害:0℃以上 冻害:0℃以下 第三章

一.寄主与病原物的识别:1,按病理分:接触识别(寄主表面识别)和接触后识别(特异性反应)2,按寄主与病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分:亲和性识别(植物无抗病反应)和非亲和性识别(植物有抗病反应)

识别机制:细胞-细胞识别和分子-细胞识别 二.病原物的致病作用

酶的作用:分解寄主的细胞壁

毒素(非专性寄生物所特有)的作用:杀死寄主,进行腐生 生长调节物质及作用:导致寄主不正常的生长。 病原物的致病性分化:致病变种:通常指细菌病原物

致病专化型:通常指真菌和线虫等病原物 三.寄主抗病性类型

1免疫:植物表现为完全不发病,无症状

2.抗病:植物表现为发病较轻,症状轻 3感病:植物表现为发病较重

4.耐病.: 植物表现为发病较重,但是产量损失较小 5.避病:植物生产期避开了病原物的侵染期。

18.垂直抗性:又称特异抗性,指寄主与病原物之间有特异的相互作用。其抗性强容易丧失,抗性遗传表现为质量遗传。

19.水平抗性:又称非特异性抗性,寄主与病原物之间无特异的相互作用,抗性不强但却持久。抗性遗传表现为数量遗传。

固有抗性P57

抗病性机 诱发抗性:病原物侵入后植物产生的抗性。表现:植物木质化过程加强,产生乳头

状突起,产生胶质,侵填体和植物保卫素。

第四章

一.1,昆虫纲的基本特征P63

(1)体躯由若干体节组成,明显集合成头,胸,腹部三个体断

(2)头部是感觉和取食中心,生有一对触角和口器,还有复眼和单眼 (3)胸部是运动中心,生有三对足,还有两对翅

(4)腹部是生殖和代谢中心,腹腔内含大部分内脏,腹末通常生有外生殖器官。 2.,昆虫纲繁盛的表现特点:种类最多

分布广泛 数量最大

3,繁盛的原因: 历史久远

相对体小 有翅善飞 食性广泛 繁殖力强

具有变态和发育阶段性

第五章

二,昆虫的头部

1,根据昆虫口器的着生方向,昆虫的头部形式可分为:下口式(头的纵轴与身体纵轴垂直)

前口式(头纵轴与虫体纵轴平行或成钝角) 后口式(头纵轴与身体纵轴成锐角) 2,触角:分为柄节,梗节和鞭节

功能:嗅觉,触角和听觉,在种内和种间化学通讯,声通讯和触觉通讯中起着重要作用。 3,单眼和复眼:复眼是最重要的视觉器官,由许多小眼组成,具成像作用。 单眼只能感受光线的强弱和方向,无成像功能。 4,口器类型

咀嚼式(取食固体食物)

吸收式(取食液体食物),吸收式又分为虹吸式和舐吸式 刺吸式(取食寄主体内的液体) 嚼吸式(取食固体和液体)

5,口器结构:上唇:头壳下方的一薄片,具有味觉作用

上颚:左右两个坚硬的齿状物用以磨碎切断食物

下颚:用以抱持食物送入两个上颚之间,下颚须是感觉器官 下唇:托持食物 和感觉作用

舌:基部有唾液开口,唾液由此流出,与食物混合。

6,不同口气的危害特点p74

三:胸足的基本构造:基节 转节 腿节 胫节 跗节 前跗节

翅的类型

胸足的各种类型P77

五:昆虫的体壁

昆虫体壁的作用:防止水分蒸发,保护内脏免受机械损伤和防止外来物的侵入。 外骨骼与内骨骼的区别:外骨骼是死的,不增长:、;昆虫要脱皮;外骨骼其保护作用; 昆虫体壁的构造P82图

昆虫体壁的色彩:色素色(体内某些化学物质产生颜色)

结构色(昆虫体壁上的细微结构对光波的散射产生) 混合色(色素色和结构色的混合)

六 昆虫的内部器官P83图

1,消化系统:摄取,运送,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 消化道分为前肠,中肠和后肠。

前肠:摄取食物,磨碎和暂时贮食 中肠:分泌酶,消化和吸收营养 后肠:排泄和重吸收

2,排泄系统:主要是马氏管,能吸收含氮代谢废物

3,循环系统:开放式循环系统。主体是背血管。特点P84(认真看课本)

4,呼吸系统:以气管系统进行循环。依其结构和功能分为 气门,气管和微气管。气门的分布:中胸和后胸各一对,腹部一到八节各一对。

5,神经系统:昆虫的感受器有感触器,味觉器,听觉器,嗅觉器,视觉器和温湿感受器。

6,昆虫激素:由虫体体内的各种分泌腺分泌的微量的化学物质,对昆虫的生长发育和行为活动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

:内激素(1)脑激素:脑神经分泌细胞分泌,激发和活化咽侧体和前胸腺

(2)蜕皮激素:由前胸腺分泌,促进代谢活动和激发蜕皮的作用

(3)保幼激素:由咽侧体分泌,促进体内各组织保持原来的形态和生长,同时

抑制成虫器官的分化和生长。

外激素:可调节或诱发同种昆虫间的特殊行为,如性诱导,群体集结,跟踪,

报警等

第六章昆虫生物学

一.生殖方式:1,两性生殖,昆虫中最常见的生殖方式,其特点是经过雌雄两性交配,精子与卵子结合,由雌虫将受精卵排出体外,每一粒发育成一个子代个体。

2,孤雌生殖: 偶发性孤雌生殖:正常情况下行两性生殖,偶尔产生未受精的卵,如

家蚕

经常性——:两性生殖和孤雌生殖同时进行,如蜜蜂 周期性——:两性生殖和孤雌生殖随季节的变化而交替进行,如蚜虫 3,多胚生殖:一粒卵能发育成两个以上的胚胎,每个胚胎均能发育成一个个体 4,胎生:卵在母体内孵化后,直接产下幼虫的生殖方式。 二 P87昆虫的生殖方式

两性生殖:特点,必须经过雌雄两性交配,精子与卵子结合后,由雌虫将受精卵排出体外,每粒卵

发育成一个个体。

偶发性孤雌生殖:正常情况下进行两性生殖,偶尔产生未受精的卵如家蚕 孤雌生殖 经常性—— :两性生殖与孤雌生殖同时进行如蜜蜂

周期性… 两性生殖与孤雌生殖随季节而交替进行如蚜虫

多胚生殖:一粒卵能发育成2个以上胚胎,每个胚胎均能发育成一个子代的生殖方式。 胎生:卵在母体孵化后,直接产下幼虫的生殖方式。 幼体生殖:昆虫在幼虫期进行生殖 二 昆虫的个体发育

胚前发育,胚胎发育,胚后发育

1,胚胎发育又叫卵期,指卵自母体产出到孵化所经历的时期。 2,幼虫期:昆虫的幼体自卵内孵出到发育到蛹为止(完全变态) 若虫期:昆虫从幼体自卵内孵出到发育成成虫为止(不完全变态)

(1) 孵化:昆虫完成胚胎发育后,幼虫或若虫破卵壳而出的现象

(2) 蜕皮:昆虫幼期随着虫体的生长,经过一定的时间,重新形成新表皮而脱去旧表皮的过

程。

(3) 蜕:昆虫生长过程中,脱下的旧皮称蜕。虫体的大小由虫龄表示。 (4) 龄期:相邻两次脱皮所经历的时间 3,全变态幼虫的类型

(1) 原足型幼虫(2)多足型幼虫(3)寡足型幼虫(4)无足型幼虫 4,蛹:是昆虫由幼虫转变成成虫时,必须经过的特有的静息状态。 化蛹:末龄幼虫脱最后一次皮变成蛹的过程。 蛹期:自化蛹至羽化成成虫所经历的时间。 蛹分为:离蛹(裸蛹),被蛹,围蛹。 5,成虫期

羽化:成虫从它的前一虫态(蛹或末龄若虫)脱皮而出的现象。自羽化至死亡所经历的时间称为成虫期。

雌雄二型:同种昆虫雌雄个体之间除了生殖器官外,还在个体大小,体型,体色,构造等存在着二型现象。

多型现象:同种昆虫同一性别的个体间在身体大小,特色,结构等方面存在着明显差异的现象。 6,性成熟与生殖力

交配前期:自羽化到第一次交配的间隔期

产卵前期:自羽化至第一次产卵之前的间隔期(蜂王一生产几次卵) 三昆虫变态

变态:昆虫在个体发育过程中,不仅随着虫体的长大而发生着量的变化,而且在外部形态和内部组织器官等方面发生着周期性的质的改变,此现象称……

全变态:幼虫与成虫之间不仅在外部形态和内部构造上很不相同,而且在食性,栖境和生活习性等方面也存在着很大差异。特点: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虫态

不全变态:成虫的特征随着幼虫的生长而逐步显现,因此成虫在形态上和幼虫的分化不是很大,生活习性相似。特点:经过卵,若虫,成虫

四 昆虫的生活史 昆虫自卵(或幼虫和若虫)发育到成虫开始产生后代为止的个体发育过程称为一个世代或生命周期。

昆虫自卵或幼虫产离母体发育到成虫死亡所经历的时间称为昆虫的寿命。 世代重叠:有的多化性昆虫产卵期或越冬虫态出蛰期不集中,造成前一世代与后一世代同一虫态同时出现的现象

生活史:昆虫在一定阶段内的个体发育过程。年生活史:昆虫在一年中的生活史。 五:昆虫的习性

休眠:由于不良的环境条件直接引起的,当不良生活环境消除时,昆虫便可以立即恢复发育。 滞育:昆虫在一定的季节或发育阶段,不论环境条件适合与否,都会出现生长发育停滞,不食不动的现象,即使给予最适宜的条件也不能马上恢复生长发育等生命活动。

休眠和滞育的意义:使昆虫能应付许多陆生环境所特有的变动不定的条件,能够使一个种安全度过极其不利的环境条件或能在短暂的有利阶段完成发育。

3,食性:植食性(单食性,寡食性,多食性),肉食性,腐蚀性,杂食性 4,趋性和假死性

趋性:指昆虫对外界因子刺激所产生的趋向或背向行为活动。

假死性:指昆虫遇到某种刺激时,立刻表现为身体蜷曲,静止不动,或从原处跌落下来呈死亡状态,稍停片刻后有恢复正常活动的现象。

5,群集,扩散,迁飞

群集:指同种昆虫的大量个体高密度的聚集在一起生活的习性。 扩散:指昆虫个体在一定时间内发生空间变化的现象。(主动扩散:昆虫由于觅食,求偶,避敌及趋性等引起的小范围的空间变化。被动扩散:由于风力,水力,动物或人类活动引起的昆虫空间变

植物保护通论复习提纲习题

第一章植物保护:植物生产管理系统中的组成部分,它以生态学的理论为指导,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和各种技术措施,将有害生物持续的控制在经济损失水平之下或美学容许的范围之内,从而达到植物的可持续生产。植物病害:当植物遇到病原微生物侵害或不良环境条件时,其正常的生理机能就会受到影响,从而导致一系列生理组织和形态的病变,引起植株局部或整体生长发育出现异常,甚至死亡的现象。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8eefm72g1x1qw0b8cvba7dd7d92whi01ao0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