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明朝的灭亡
【目标解读】 【课程标准】
1.了解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 2.知道满族入主中原。 【教学目标】
了解明朝中后期的政治危机、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满洲兴起与清兵入关等基本史实,知识与能力 分析“均田免赋”口号得到广大农民热烈拥护的原因,思考和认识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 收集材料,列举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的表现;识读《明末农民起义形势图》,了解农民起义过程与方法 的经过;小组讨论,分析明朝灭亡的原因 认识政治腐败导致了明朝中后期的统治危机,反映了君主专制的腐朽,表明明王朝已走向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没落;明朝中后期的腐朽统治激化了阶级矛盾,引发了农民起义;李自成提出“均田免赋”,得到农民的热烈拥护,调动了广大农民的革命积极性;明末农民起义推翻明朝的腐朽统治,推动了历史的前进 【重点难点】
重点:1.明中后期政治的腐败与社会动荡。
2.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
3.满洲兴起与清兵入关。 难点: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明朝末年,中国历史上出现三帝争雄的局面:皇太极在辽东建立大清,虎视中原;李自成于陕西高举义旗,欲以大顺取代大明;内忧外患的末世之君崇祯帝则怀抱中兴梦想,试图一统天下。一位开国大帝,一位亡国之君,一位成功与失败同样悲壮的农民起义之王,他们三人的搏杀,隐含着多少历史机缘和人性悲剧!本节课我们学习第17课,探寻大明王朝走向灭亡的原因。 【新课探究】
1.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 (1)政治腐败 ①皇帝昏庸,宦官专权
史料研读:
材料一 明朝中后期皇帝一览表
材料二 明朝宦官
具体解读:明代中后期,皇帝多是沉迷享乐,疏于朝政。大权旁落,出现宦官专权的局面。宦官专权的根源是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它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伴生物。
②大臣结党营私
公元1604年(万历三十二年),顾宪成等人修复宋代杨时讲学的东林书院,与高攀龙、钱一本等讲学其中。东林讲学之际,正值明末社会矛盾日趋激化之时。东林人士讽议朝政、评论官吏,他们要求廉正奉公,振兴吏治,开放言路,革除朝野积弊,反对权贵贪纵枉法。他们怀着忧国忧民的意识,意在有所作为,就形成了一股不容忽视的政治势力,与他们唱反调的那一派称他们为“东林党”。两者之间因政见分歧发展演变形成明末激烈的党争局面。
(2)兼并土地 史料研读:
材料一 明朝中后期土地集中情况 明神宗时 明熹宗时 明崇祯帝时 材料二 明《流民图》
南京一带有的豪富之家占地7万顷 一次赐给瑞王、惠王、 桂王田地每人以万顷计,魏忠贤占地万顷以上 云南沐氏占地万顷以上,占云南耕地的1/3
问题探究:概述材料一与材料二之间的关系。
答案提示:土地兼并在明代中后期已经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皇室宗族疯狂抢夺兼并土地,大地主、大官僚更是巧取豪夺,广置美宅良田。越来越多的农民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成为无家可归、无田可种的流民。社会矛盾也愈发激烈。
2.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 (1)背景 史料研读:
材料一 (明朝末年)旧征未完,新饷已催,额内难缓,额外复急。村无吠犬,尚敲催追之门;树有啼鹃,尽洒鞭扑之血。黄埃赤地,乡乡几断人烟;白骨青燐,夜夜常闻鬼哭。
——《豫变纪略》
材料二 明朝末年,天灾不断。明政府又要求农民加派三饷(辽饷、练饷和剿饷)。三饷总和超过正常田赋一倍以上,广大农民十室九空。
问题探究:根据上述材料归纳明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 答案提示:政治腐败,土地集中,赋税沉重,天灾不断。 (2)经过
1644年4月,大顺军攻破北京各城门,李自成头戴大绒帽,身披青布衣,骑着高头大马,从德胜门进入北京城。城内百姓夹道欢迎农民军。李自成来到承天门前,立马仰望,感慨万千。他摘下弓箭,向承天门的匾额射去,正好射在“天”字上,将士们雀跃欢呼。
问题探究:根据地图概述李自成起义的经过。结合所学归纳农民起义军胜利的原因。
答案提示:经过:陕西爆发农民起义后,李自成投奔起义军,队伍迅速壮大;进入中原以后,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1644年,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1644年,起义军攻进北京城,崇祯帝自缢,明朝灭亡。
原因:李自成提出了“均田免赋”的口号;严明的军纪;广大农民的拥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