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
科 学
教师教学用书
四年级上册
·北京·科学教师教学用书四年级上册目录
目 录
使用说明…………………………………………………………………………………………… 教科书整体结构表………………………………………………………………………………… 本册教科书的教学目标与内容概要……………………………………………………………… 主要材料清单……………………………………………………………………………………… 各单元说明与教学建议……………………………………………………………………………
溶 解
一、单元概述……………………………………………………………………………………… 二、单元教学目标…………………………………………………………………………………三、分课时教学建议(背景和目标、教学准备、教科书说明、教学建议)…………………………
第1课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第2课水是怎样溶解物质的……………………………………………………………….. 第3课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 第4课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第5课溶解的快与慢……………………………………………………………………...... 第6课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 第7课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 四、评价建议……………………………………………………………………………………… 五、教学案例…………………………………………………………………………………….. 六、参考资料……………………………………………………………………………………..
声 音
一、单元概述…………………………………………………………………………………….. 二、单元教学目标33
三、分课时教学建议(背景和目标、教学准备、教科书说明、教学建议)…………………
第1课听听声音……………………………………………………………………………. 第2课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第3课声音的变化………………………………………………………………………….. 第4课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 第5课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第6课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第7课保护我们的听力…………………………………………………………………….. 四、评价建议…………………………………………………………………………………….. 五、参考资料……………………………………………………………………………………..
天 气
一、单元概述……………………………………………………………………………………. 二、单元教学目标……………………………………………………………………………….
三、分课时教学建议(背景和目标、教学准备、教科书说明、教学建议)…………………
第1课我们关心天气……………………………………………………………………….. 第2课天气日历……………………………………………………………………………. 第3课温度与气温………………………………………………………………………….. 第4课风向和风速………………………………………………………………………….. 第5课降水量的测量……………………………………………………………………….. 第6课云的观测……………………………………………………………………………... 第7课总结我们的天气观察……………………………………………………………….. 四、评价建议…………………………………………………………………………………….. 五、参考资料………………………………………………………………………………………
我们的身体
一、单元概述…………………………………………………………………………………….. 二、单元教学目标
三、分课时教学建议(背景和目标、教学准备、教科书说明、教学建议、评价建议)…..
第1课身体的结构…………………………………………………………………………. 第2课骨骼、关节和肌肉…………………………………………………………………. 第3课跳动起来会怎样(一)……………………………………………………………… 第4课跳动起来会怎样(二)……………………………………………………………. 第5课食物在体内的旅行………………………………………………………………… 第6课口腔里的变化……………………………………………………………………… 第7课呵护我们的身体…………………………………………………………………… 四、教学案例…………………………………………………………………………………… 五、参考资料……………………………………………………………………………………
科学教师教学用书
使用说明
与教科版科学教科书配套的《科学教师教学用书》是为切合教师教学的实际需要而编写的,三至六年级共8册。为了能清晰而简明地表达课程设计的意图,同时方便教师备课,我们设计了一些栏目和提供了相应的资源。
下面是与使用有关的几点说明。 一、教师用书的体例和作用
1、本册教科书的教学目标与内容概要
列写本学期的主要教学内容和在学生科学素养培养方面希望达成的目标。为教师了解全学期的教学任务提供完整的框架和概貌。
2、主要材料清单
列出本学期探究活动涉及的主要实验和需要的器材与材料,供教师作计划和提前准备时使用。
3、各单元说明与教学建议
用文字形式介绍本单元的主要教学活动和活动间的结构,说明本单元的教学在整个教科书框架体系中的地位和意义。
4、单元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从科学概念、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列出本单元要实现的教学目标,为教师把握单元教学提供方向。
5、背景和目标 这是分课时教学,说明教学内容选择的知识背景和学生的认识背景,方便教师理解教学活动的设计意图。所列的教学目标是直接针对该节课的。
6、教科书说明
用图文对照的形式详细说明正文、照片、图片、图表、对话框所包含的意义,对教科书正文中提出的问题给出必要的答案或说明。
7、教学建议
有针对性地为教学提供参考性策略,对教学中容易出现的问题给予提示。 8、评价建议
立足单元教学指出评价的主要方向、可使用的依据,以及可采用的评价方法。 二、课时安排建议
修订后的教科书每册均安排了4个教学单元。三四年级每个单元包含7个教学活动,五六年级为8个教学活动。原则上每个教学活动的时间为1课时,这是根据目前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小学科学课中、高年级均为每周2课时的现状安排的。在设计时,我们也考虑到个别省份科学课的开设已经实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因此在活动内容的安排上保持了弹性。针对这样的地区,我们建议在课时安排上可以采取下面的办法来解决:
(一)对典型的过程与方法活动展开充分的探究,不以1课时为限制。例如“比较水的多少”“总结我们的天气观察”等;
(二)加强单元后的总结性教学,帮助学生梳理概念、澄清观点,开展单元性的评价活动;
(三)实现教科书中已设计的拓展性活动,或资料库中的拓展性活动。这些活动对学生的发展是十分有意义的。如“小杆秤的制造”“设计制作一个强磁力电磁铁”等。为此每个单元安排3节左右的机动课时是适宜的,也是可操作的。
三、教学目标的表述 在这套教师用书中,我们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新的科学教育研究成果,将教学目标分别从科学概念、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来表述。科学概念的陈述是用一句完整的话来完成的,它比一个简单的词有了更丰富的内涵,表达的是一个科学的观点或思想。科学概念也可以划分为不同的层次,例如核心概念和具体概念。每一个核心概念是由不同的具体概念组成的,而具体概念是从科学事实中归纳出来的。以科学概念作为教学目标,将促进学生对事实的理解,有助于他们形成重要的科学观念和思想,体现了科学教育改革的新方向。
四、概念图和图表的使用
修订后的教科书引入了多种形式的概念图和图表,因为它们是学生学习科学的有用工具。运用这些工具,学生可以记录和加工整理信息,同时用来描述概念。教师也可以
借此了解学生的初始想法,为教学确定起点。
维恩图是一种选择、分类和比较信息的非常有用的工具。可以帮助学生记录下他们的观察结果。两个圆可以呈现不同的信息,比如只属于陆生植物的特征和只属于水生植物的特征应分别记在一个圆里,而它们的共同特征则应记入两个圆的交叉部分。
网状图是概念图中的一种,它的作用是用图解的形式记录与中心词有关的观点和内容,呈现中心词和与之相关内容之间的关系。
使用网状图可以帮助学生围绕中心词作尽可能多的联想,由此教师可以了解到哪些知识是学生已经知道的。
气泡图是一种简单的网状图,它可以帮助学生对中心词(主题)作出联想,记录下他们已经观察和了解到的内容。
柱状图(条形图)是在坐标图上用填充的方式,完成的数据表达,表现为条形图,一般由两组数据组成,例如时间和影长、时间和温度等。柱状图可以直观地表现数据之间的差异。
记录不仅仅可以用文字,科学图画也是适合小学生记录观察和与人分享信息的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它比普通的图画倾注更多的精力在细节上。为了真实地记录,学生必须仔细地观察,记下每个小的特点和线条。使用这种记录方法可以提高每个学生的观察能力,教师也可以从中评价他们的观察、表达和理解的能力。 教科书整体结构表
教科书整体结构表
修订后的教科书共32个单元,更好地体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覆盖了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和地球与宇宙科学三大领域标准所规定的相关内容。教科书以科学概念和过程与方法两大主线并行发展的方式建立了自己的整体结构。
书中每个单元后设置了资料库,是为了便于学生深入理解该单元的科学概念、丰富他们的已有经验和发展他们探究科学的兴趣,是科学课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仅供学生阅读。 上学期 下学期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植物 动物 我们周围的材料 水和空气 溶解 声音 天气 我们的身体 生物与环境 光 地球表面及其变化 运动和力 工具和机械 形状与结构 能量 生物的多样性 植物的生长 动物的生命周期 温度与物体的变化 磁铁 电路 新的生命 食物 岩石和矿物 沉和浮 时间 热和燃烧 地球的运动 微小世界 我们身边的物质 宇宙 环境和我们
科学教师教学用书四年级上册使用说明
本册教科书的教学目标与内容概要
本册教科书有四个单元:“溶解”“声音”“天气”“我们的身体”。进入四年级以后,学生对科学课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求知欲和参与科学活动的愿望明显增强。因此,这一学年度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至关重要的时期。教学中要因势利导,积极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尊重客观事实、注重证据、大胆质疑,逐渐养成良好的科学品质和思维方式,真正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学习质量。怎样实现这一目标呢?以下几点可供参考:
1.了解学生对所学科学问题的初始想法,特别是一些概念理解过程中出现的想法。每个教学单元都有概念的指向和一些支撑概念建立的过程性活动,只有充分了解学生在概念形成过程中的思维变化,才能做出正确的教学判断,并避免客观事实与学生的想象混淆,甚至用想象代替事实,以保证观察和实验中获得证据的有效性,没有人为的“伪证”。
2.指导学生反复进行控制变量的实验。教科书中有多处涉及了这类实验,如“溶解的快与慢”“比较声音强弱、高低的变化”“探索尺的音高变化”“观察上肢的运动”“测量心跳和呼吸”“体验心脏的工作”,等等。在四年级引入控制变量的实验,可以使学生更好地认识科学的本质,了解控制变量的实验的重要,并正确地看待误差问题。
3.引导学生在观察和实验的过程中做好记录。教科书中已经给出了各单元相应的记录表,并提示学生用文字、数据、简笔画、气泡图、网状图和柱形图等进行记录。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客观地记录观察到的现象,在“天气”单元教学中还要指导学生坚持较长时间的观察和记录,每周都要进行督促和检查。
4.引导学生用准确、恰当的词语描述观察到的事实和现象。教科书中需要学生进行描述的内容很多,有些甚至是实验过程的描述,如“描述洗发液在水中的溶解过程”“描述物体是怎样产生声音的”,等等。这种描述能够帮助学生提高科学思维能力,教学中应耐心引导。
5.引导学生对观察和实验结果进行整理和加工,形成正确的解释。比如“天气”单元中,需要学生对所记录一个月的天气现象进行分类的统计和分析,还要利用柱形图等做出关于这一季节天气变化的一般规律。
本册教科书中的每个教学单元都有七个课题,这七个课题即是学习的内容,也反映了科学概念和过程与方法双向发展、螺旋上升的过程。
“溶解”单元是从观察溶解现象入手,建立溶解的一般概念。这个概念可以看作是前概念水平,并没有涉及分子的运动与分布等问题。“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问题实际上已经向着溶解度这一概念发展了,但是在这里主要还是想渗透溶解是物质的基本属性。物质溶解的多与少和很多因素有关,如压力、搅拌、温度等,溶解与析出往往是可逆的。在“溶解的快与慢”问题中,温度对溶解的影响是最重要的。而方糖的溶解从本质上与搅拌加快溶解是一致的,只不过它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明增加物质与水的接触面(所谓咬碎)可以加快溶解。
“声音”单元的各组实验意在形成一系列发展性的概念。从物体的振动产生了声音开始,到用音量和音高来描述声音,直至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以及耳的功能等。教科书中的各种实验,特别是一些探究性的实验,都是在支撑声音概念的建立,并在此过程中使学生获得对科学的理解。
“天气”单元的重点是让学生学习并坚持较长时间的天气观察和记录,“天气日历”则是观察记录的载体。教科书中基本上是围绕如何观察天气现象、如何记录展开的;对记录的
统计和分析能使学生了解科学的处理数据方法,并建立对天气新的认识。
“我们的身体”单元旨在认识自己的身体,倡导健康的生活。当学生开始关注身体的结构、身体各种器官的功能和工作时,他们对健康便会有新的理解和认识。
主要材料清单
“溶解”单元
过滤器材:烧杯、漏斗、滤纸、铁架台; 气体溶解器材:带有橡皮帽的注射器;
蒸发器材:蒸发皿、三脚架、石棉网、酒精灯; 其他器材:放大镜、搅拌棒。
“声音”单元
发声器材:大小不同的音叉和铁钉、锣、鼓、钢尺; 传声器材:铝箔(能折叠成1米长的铝箔尺)、木制米尺、尼龙绳。
“天气”单元
测温器材:温度计;
制作雨量器器材:高于15厘米的直筒透明杯子。
“我们的身体”单元
模型:人体结构模型、人体骨骼模型、心脏模型; 其他器材:哑铃、吸耳球、大约1米长的塑料管。溶解
各单元说明与教学建议
溶 解
一、 单元概述
溶解是指一种物质均匀地分散于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均匀、稳定溶液的过程。四年级的学生对于溶解是有一定认识的,如把少量糖或盐放在水里,就会慢慢化掉,类似这样的现象学生们都见过,甚至亲手做过。一部分学生也听说过溶解一词,甚至已经在生活中使用它,但还不能准确地说清楚究竟什么是溶解,也还不能准确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溶解。
溶解单元从观察食盐在水中的变化开始,引导学生进入到对溶解现象观察描述的一系列活动中去。通过观察、比较几种物质在水中的变化,形成关于“溶解”的描述性概念,并进一步研究学生可能会提出来的一系列问题——是什么因素在影响溶解的快慢,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溶解了的食盐还能分离出来吗?等。引导学生围绕着溶解这一主题,逐步深入地开展观察研究活动。
整个单元的内容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第1~4课,以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物质——水为溶剂,观察一些固体、液体、气体在水中的变化,比较溶解和不溶解的主要区别特征,形成关于“溶解”的描述性概念。
第二部分为第5~6课,围绕学生可能提出的两个有价值的问题——是什么因素在影响溶解的快慢,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开展自主研究活动。
第三部分为第7课,引导学生对增加和减少水分,盐的水溶液会有什么变化的问题进行思考。通过实际的观察活动,了解食盐在水中溶解和结晶的双向变化过程,认识到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是可逆的。
本单元的教学要善于引导学生在完成既定的观察研究活动的同时,思考、提出一些新的可研究的问题,以使对溶解的研究逐步深入并扩展开去。
二、单元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 一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一些物质不能够溶解在水中。
● 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不会自行沉降,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
● 可溶性固体物质在水中溶解的快慢与物体的颗粒大小(即表面积的大小)、水的温度、液体是否被搅动等因素有关。
● 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 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是有一定限度的。
● 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是一种可逆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
● 观察和描述几种固体物质在水中溶解和不溶解的现象。
● 使用过滤装置,分离几种固体与水的混合物。
● 观察和描述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并想象食盐的溶解过程。 ● 观察和描述一些液体和气体在水中的溶解现象。 ● 经历气体溶解于水的观察实验过程。
● 设计“怎样加快方糖溶解”的实验,亲历控制单个变量进行对比实验的活动过程。 ● 设计“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的实验,经历简单的验证实验过程。 ● 初步经历探究性实验“食盐从浓盐水中析出”的研究活动。
情感、态度、价值观
● 发展研究溶解现象的乐趣,激发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
● 认识到严格按规范利用溶解装置等科学工具进行实验和测量的必要性。 ● 形成细致、客观地观察的态度。
● 意识到溶解在人们生活中的广泛性和重要性。
三、分课时教学建议
第1课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一) 背景和目标
每一个学生都知道,把食盐放进水里会慢慢地化掉,把沙放进水里却不会化掉。一些学生也听说过“溶解”一词,但不清楚究竟什么是溶解。本单元第1课,通过观察、比较食盐、沙、面粉在水中变化的不同,发现溶解和不溶解的主要区别和特征。学习使用过滤的方法,并期望通过过滤发展对溶解和不溶解本质特征的理解和认识。 科学概念
● 一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一些物质不能溶解在水中。 ● 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溶解了的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
过程与方法
● 观察和描述几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和不溶解现象。 ● 使用过滤装置分离几种固体与水的混合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
● 体验研究溶解与不溶解现象的乐趣,激发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 ● 严格按规范利用溶解装置进行实验。
(二)教学准备
为小组准备:1个透明的玻璃杯、盛有水的水槽、20克食盐、20克面粉、30克沙、1根筷子、1根搅拌棒、3张滤纸、1个漏斗、3个烧杯、1个方座支架。
(三)教科书说明
本课是溶解单元的起始课,主要是让学生初步感知溶解。在这一课中,学生们要运用观察和比较的方法去发现食盐、沙子和面粉在水中的状态有什么不同。教科书又介绍了过滤的方法,让学生进一步观察、比较食盐、沙和面粉能否用过滤的方法从水中分离出来。这一课将帮助学生发展他们关于溶解的概念以及观察和实验的技能。
第一部分:比较观察食盐、沙在水中的状态 教科书提了两组问题。第一组:怎样描述食盐在水中的状态呢?怎样描述沙在水中的状态呢?引导学生对这两种常见物质在水中的变化进行细致的观察。第二组:观察到了哪些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