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式婚礼有哪些习俗?
中国传统婚礼,有着上千年的历史以及独具风格的传统喜文化特征,亚洲婚礼文化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时代变迁尽管有些礼仪已经逐渐淡出,但保留下来的精髓依然独具魅力。中式传统婚礼源于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积累,中国人喜爱红,认为红是吉祥的象征、吉祥、祝福、孝敬成为婚礼上和主旨,几乎婚礼中的每一项礼仪都渗透着中国人的哲学思想。
中国的婚礼可分为三个阶段:婚前礼即“订婚”;正婚礼即“结婚”或“成婚”的礼仪,代表着夫妻结合;婚后礼是“成妻”、“成妇”或“成婿”之礼,这表示了男女结婚后的扮演的角色。在中国传统的结婚习俗里,婚前礼和正婚礼是主要程序,这些程序都是源自周公的六礼。
【1】抬花轿
现在所沿用的花轿始于宋代,在迎亲的队伍中,也包括了鼓吹的乐队。清代的婚礼,大多有模仿帝王仪仗的趋向,迎亲队伍中有挑夫拿着“开道”、“回避”的大字木牌和提灯,还举着金瓜、斧铖等什物。
【2】迎亲
迎亲的队伍来到女家,女家得到娶亲队伍到来的信息后,则将院门紧闭,这叫拦门,要有一番礼节性的对答,拦门到了一定的时间,娶方才能进门。进门后娶方还要送上礼品,这些礼品都有些吉庆的意思。回男方家时必须走与去时不同的另外一条路,表示“不走回头路”。如果路上碰到庙、井、祠、坟、大石和大树等,都要把轿子遮起来,为的是避邪。迎亲的队伍回到男方家,新娘进门后,要撒些谷、豆、草等,用意是辟邪。现代新娘下轿(车)撒花或红纸屑,也是由此而来。
【3】跨马鞍
喜轿到了院子里,要从预先摆好的炭火盆上慢慢跨过,意思是烧去一切不吉利的东西,以后的日子红红火火。落轿之后,新郎要象征性地朝花轿射三次,称“桃花女破周公”,也叫煞,同样是避邪的意思。新娘从花轿里出来之后,一些
地区有跨马鞍的习俗,一对新人要跨过马鞍,“鞍”与平安的“安”谐音,寓意着祝福新郎新娘平平安安。 【4】却扇 《世说新语》中说到东晋名将温峤为其姑母的女儿物色夫婿,结果婚礼时,新娘用手拨开纱扇,发现新郎就是温峤,这就是\却扇\一词的出处。 至于却扇的原因——古代讲究新娘出嫁必须遮面,其用意有两种:第一是“遮羞”,第二是“避邪”。 却扇在唐朝发展到鼎盛,在盛唐这个浪漫至极的时期,新娘子用团扇遮住面孔,新郎需要作“却扇诗”来打动新娘。李商隐曾为好友做傧相,代新郎作过一首有名的却扇诗——莫将画扇出帷来,遮掩春山滞上才。若道团团似明月,此中须放桂花开。虽然全诗没有提及容貌,却通过“明月”、“桂花”等美妙的事物将新娘的美推上顶端。 宋朝开始,掩扇被盖头替代,却扇诗这个浪漫的诗篇就此画上了句号。 【5】掀盖头 宋代吴自牧写到:“……并立堂前,遂请男家双全女亲,以秤或用机杼挑盖头,方露花容”,描述的就是用喜秤挑起盖头的婚俗。 对历史有所了解的小伙伴都知道,宋朝是封建礼制很严苛的朝代,未出阁的少女讲究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所以盖头的作用和却扇是基本相同的~至于挑起盖头的工具秤与机杼也是很有讲究的——喜秤代表称心如意;机杼俗称胜子,谐音生子,意义显而易见啦~ 【6】拜堂 中式传统婚礼中的核心环节,那就是拜堂,又称“拜天地”,最早有记载的拜堂出于唐代,但当时只是新娘新婚第二日拜见姑舅;到了北宋时期,新婚早上拜祭祖宗,第二天一早放好桌子,桌子上放置铜镜再拜天地;一直到南宋时,才把全部拜礼挪到了大婚当天,并增加了夫妻对拜,寓意夫妻举案齐眉。拜天地, 一般是三拜,即一拜天地、二拜高堂、三是夫妻对拜。拜堂时,男在左,女在右。拜堂以后,便是大宴宾客。 【7】共饮合卺酒/交杯酒 自先秦时期一直到宋朝,夫妻在洞房内共饮的合欢酒名为“合卺酒”,“卺”为匏瓜,将匏瓜一分为二,夫妻两人各用一半饮酒。由于匏苦不可食,所以夫妻共饮合卺酒,不但象征夫妻合二为一,更有新娘新郎自此同甘共苦的美好深意。古代婚礼合卺酒方式是用红绳系足两只杯子的杯柄,夫妇一起举杯共饮,有的则是同时喝掉一半,然后交换杯子,喝尽杯中酒。 【8】结发礼 与合卺同样表示成婚的还有“结发”(也称合髻):即将新婚夫妻的头发象征性地结扎一下,后来也有新郎新娘分别剪一缕头发用彩线扎在一起做信物的。 【9】闹洞房 闹洞房这个习俗古已有之,汉代已经非常流行。闹洞房除逗乐这外,还有其它意义:比如闹洞房的热闹红火可驱除清冷之感,增加新婚的欢乐气氛,因而有些地方又称为“暖房”。旧时男女结合多经人介绍,彼此并不熟知,闹洞房能够让他们消除拘谨。 在现代的中式婚礼中,迎亲、喝交杯酒和闹洞房的婚礼习俗基本保留了下来,比如婚礼游戏就是闹洞房习俗的沿袭与演变。当然,我们国家乃至世界各地的婚礼习俗有各种各样。新人在准备结婚之前,一方面可以参考家里亲戚朋友的意见,一方面也可以找专业的婚庆策划团队来做具体的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