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完整版)202409福师《课程与教学论》答案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课程与教学论》期末考核试题

一、名词解释(每题10分,共3题,计30分)

1.课程

答:(1)作为学科是指所有学科的总和,或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2)作为目标或计划是教学过程要达到的目标、教学的预期结果或教学的预先计划。(3)作为学习者的经验,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所获得的经验或体验,以及学生自发获得的经验或体验。

2.“教教材”与“用教材教”

答:“教教材”和“用教材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教材观。“教”教材,考虑的出发点是传授,是强调如何把书本知识传递给学生,是以知识为本位的;用教材“教”,立足点是放在学习对象身上,注重教学行为与学习行为的同步相谐,注重知识传授中的能力培养。前者是教书,后者是教人。

3、学习方式

答:学习方法是通过学习实践总结出的快速掌握知识的方法。因其与学习掌握知识的效率有关,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学习方法,并没有统一的规定,因个人条件不同,时代不同,环境不同,选取的方法也不同。其中,有人专门总结的特殊定向的学习训练方法,如::背诵、默写、速记,笔记等,可对其他学习者,产生启发效果和借鉴作用。

二、简答(每题10分,共3题,计30分)

1. 简述有效教学的三个考量指标。

答:①学习速度;②学习结果;③学习体验是效教学的三个考量指标。

2. 如何处理教学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答:不忽视精心地预设,同时将生成作为一种自觉地追求.准确预设,有效生成 “预设”,没有预设时的全面考虑与周密设计,就没有课堂上的有效互动与动态生成;没有上课前的胸有成竹,就没有课堂上的游刃有余。所以如何准确地预设将直接影响着“生成”;多种预设,促进生成教师不但要预设学生的“已知”,还应该注重预设学生的“未知”。因此,尽可能多地了解学生、预测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乃是科学预设的一个重要前提;放弃预设,创造生成 课堂是千变万化的,不论教师做了多么充分的预设,课堂上会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意外的事情,课堂教学是有目标的,但学生的兴奋点往往与教学目标不一致;放大错误,升华生成,错误是一种自然现象,是课堂教学动态生成很好的教学资源。

在教学中,教师可应用错例,及时地放大错例,只有对“错例”进行理性反思、探寻“病根”,才能对症下药,杜绝旧病复发。总之,“预设”和“生成”仿佛是一对孪生姐妹,预设是生成的基础,生成是预设的升华。

3、如何建立师生共同发展的教学关系?

答: 在教学中,师生之间是有作共同的发展关系的,正所谓“教学相长”,所以,作为教师如何建立师生共同发展的教学关系,是一个很重要的题。

教学是师生之间的一种沟通,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中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建立师生共同发展的教学关系,我觉得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平等的师生关系,可以拉近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学生把老师当成朋友,使学生和老师的关系融洽,有助于师生共同发展。而要在教学中做到师生平等,我觉得,作为教师要做到如下几点: 首先要关爱学生:教师要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热爱自己的学生,使学生在教师的热爱、尊重和期待中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

其次要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学生由于各种原因存在差异,教师要坚信: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教不会的学生。特别是对后进生更要多给予一些关心,这样可以获得他们的认同感,有利于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第三教师要有一颗包容的心:要尊重学生的意见,善待学生的错误。当学生指出教师的错误时,教师不能恼羞成怒,而要虚心地接受,并真诚地致谢。 最后教师善于和学生沟通:教师平时要多和学生谈心,在课于时可以参加学生的一些活动,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在与学生谈话时语气要多用商谈的语气,在商谈中相互尊重彼此的独特个性,使学生感到自己与老师处于平等的地位,学生消除顾虑,有话敢讲;当学生的意见与教师不一致时,要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意见等等。

二、通过互动建立共同发展的关系

首先,建立规则,学会倾听。怎样让学生学会倾听,我觉得教师应该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同学生一起建立听课的规则,同时要引导他们自觉地遵守规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要为学生做出表率,神情专注地倾听每一位同学的意见,平等地和他们交流对问题的看法。

其次,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想像与思考。 一堂课当中,学生经常会迸发出一些奇思妙想,或是提出种种老师所未想像到、未涉及到的问题。教师对于这些师生互动中出现的即兴创造的火花,应该敏锐地捕捉住它,从而超越预先设定的目标,掀起教学的一个个小小的高潮,善待不悦耳的声音,抓住这一契机进行引导,并把它变为教学的契机,不仅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掀起了课堂学习的小小高潮。

第三,善于质疑,共同提高 在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意识和能力,将学生的质疑问难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要让学生通过自学,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教师要通过提问,和自学检查,看看学生的难点和教师在钻研教材时设想的是否一致,然后对学生的问题加以归纳和梳理,然后引导学生一起解决。

通过与学生的共同研究与讨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得到了发展,起到了共同进步的作用。

三、材料分析(每题40分,共1题,计40分)

阅读“第十名现象” ,谈谈什么样的教育是成功的教育,什么样的学生是好学生……

周武是杭州市天长小学多年的班主任。在一次学生毕业20周年的聚会中,他惊异地发现,一些业绩较为突出的同学,在小学时期大都是学习成绩不够显眼的学生;相反,当年老师们很喜欢的几个尖子生却大都业绩平平。这种反差让周武陷入了久久的深思:为什么尖子生没有按照当初的预想发展下去,而一些不起眼的学生长大后竟能脱颖而出呢?于是,他开始了一项关于该校小学毕业生成长经历的跟踪调查。十年的调查中他发现了这样的规律:在实行百分制的情况下,在小学期间前几名的“尖子”在升入初中、高中、大学(乃至工作之后)有相当一部分会“淡出”优秀行列,而许多名列第十名左右的学生在后来的学习和工作中竟很出人意料地表现出色。周武将这一现象称为“第十名现象”。

这是为什么呢?

周武在充分跟踪调查的基础上,发现:在过去,学校的老师和家长往往很单纯地用语文、数学成绩给孩子们排名。而家长们则督促、强迫孩子挤进前几,搞得他们压力很大。这使他们在培养兴趣爱好、拓宽知识面、发展个性等方面受到了很大的约制,反而束缚了他们智力的发展。又因为他们都是听话的“好孩子”,一些好的个性也会被束缚。另外,老师们“抓两头,带中间”的教学方法,使这些尖子生在学习上很容易得到老师的“关照”,从而削弱了他们的学习上的独立性。因此后来就不适应中学相对较为“松散”的教学方法,从而“淡出”优秀行列。与此相反,第十名左右的学生虽然成绩不是最优秀的,但是较活泼,灵活性强,学得较为轻松,兴趣广泛,老师不大注意这些学生,因此其学习的独立能力较强,有很大的潜力。另外,这些学生没有保住“前三名”的心理压力,使他们在健康的心态中学习。这是他们有“后劲”,进步和成才概率较高的主要原因。

周武说:“这种尖子生与‘第十名’的差别,实际上就是用10分力气得了9分收获与用5分力气得了8分收获的差别。相比之下,后者分数低,但论潜力和能力,自然要胜过前者……”

答:教育中的“第十名现象”,大概意思是说在基础教育阶段学习成绩经常排名十名左右的学生,将来考大学或者工作以后往往会比读书时总是名列前茅的同学表现得更为出色。

“第十名现象”不仅对教师有所启发,对望子成龙心切的家长们也应该有所启发。中上等学生与尖子生比起来,学习压力相对较轻,归自己支配的时间相对较多,使他们有时间用于思考探索,能自觉或不自觉地培养了自己的兴趣特长与创新能力,自然这些学生能取得更大的成功。从而给我们提示成功的教育应在保证

学生学习成绩的基础上尽量减小其心理压力,给其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使之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和创造力。并对其发展加以引导,也就是所谓的“因材施教”。

那么什么样的学生是好学生?“第十名现象”打破了第一名才是好学生的概念,其实质体现的是学习的效率。学习效率高的学生并不是那些成绩最好的,而是那些处于中上游的学生,虽然上学时不是状元,但在工作中却是佼佼者。从而好学生的便有了新的概念——成绩中上等,且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并为之不断努力。

我们的教育与成功教育还具有一定的差距,导致众多好学生被埋没,因此需要教育部门、老师及家长及时转变观念,培养出更多的好学生。

8e8mn3jaqe0sr9z0p01l1xu1x81dzc00o3w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