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教师专业成长的三境界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教师专业成长的三境界

他有着和其他社会成员不同的成长规律:文化意识伴随教师度过人生的全部历程;在“传道受业解惑”中展示自身的生命价值;永不停息的求索精神得到世人的尊敬。教师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立足自己的专业去终身学习,立足学生的全面发展甘当人师,立足事业的发展持续地探索,以此构成教师专业成长的三大境界。 境界一:自强不息伴一生

学习是教师成长永恒的主题。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曾说:“一个人因学习而拥有,因学习而丰富,因学习而发展。”一个教师的专业知识、理论素养由哪里来?从根本上说还是学习。我们把通常所说的书可分三类:一是“饭碗”书,即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是教师不可不读的书;二是继续教育书,继续教育学习是国家对教师的法定要求;三是教育智慧书,包括教育理论书、教学艺术书、教学名家论著等。我们所说的读书学习,主要指第二类、第三类书和一些优秀的教育书刊,这是提升教师智慧和教师素质的重要途径。教师获取知识的源头活水在哪里?在读书。提升教师业务水平的捷径是什么?是教师勤奋地学习。教师具备了学习的本领,就意味着掌握了自我发展的诀窍,把握住了成长的主脉。

纵观现实生活中为数很多的教师,读书少得可怜,甚至是厌恶读书,自己仅有的一点点知识也是在学校读书时,老师靠着应试那一套逼出来的。在给学生讲课时,除了课本和教参上的东西之外,一点辅助性的内容都说不上来,课讲得干瘪瘪,没有一点新鲜气息,试想这样的教学能有好的效果吗?我们知道,许很多多教育家的成长都是和他们终生勤奋读书分不开的,叶圣陶、于漪、魏书生无一例外的是博览群书的典范,他们在广泛吸收前人的教育教学宝贵经验的同时,又将其灵活地使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无愧于名副其实的教育家称号。

教师是文化的代言人,担负着文化传播的重任。教师应该终生与书本相伴,永远是一个忠实的读者。

教师应该是社会成员中最爱读书的人

《中国教师报》曾刊登一篇文章,标题是“教育竞争,理念制胜”。教育理念源于哪里?源于实践。实践得出的结论通过书本得以传播。教师获取知识、实现理念更新的最佳途径就是读书。我们如果把新课程背景下的读书理解为一种生活方式、把学习理解为一种生命状态的话,那么,高雅的生活方式和高质量的生命状态应该是教师独有的生活乐趣与追求。一个教师能够养成读书的习惯,并能从中吸取自己需要的养分,就会让自己的生命之树变得枝繁叶茂,生机勃勃。马克思是读书的楷模,他为写《资本论》,读完了整个大英图书馆的全部书籍;鲁迅先生是博览群书先贤,天文地理无所不晓,古今中外无所不知。一个教师能够腹中藏书千万卷,思想就会驰骋万里,纵横八荒,坐观时世,明察风云,在教学舞台上展示独特的教学风采。

人民教师担负着文化传播的重任,其读书与否,直接影响着文化的传播和文明的延续。喜欢读书的教师常常以自己的言传身教影响着周围的人们,尤其是自己的学生。我在上小学五年级时,语文老师特别喜欢读书,每次上课之前,都利用三分钟时间给我们讲书中的故事,讲得大家兴趣盎然,沉醉其中。就在那个时候,我知道了“水浒”“三国”“聊斋”;知道了奥斯特洛夫斯基、高尔基和巴尔扎克;体会到了“高玉宝”的辛酸,看到了“收租院”的血泪,摸到了“荷花淀”的芦苇。即使在将要参加高考的紧张岁月,我还读了《爱迪生》《十万个为什么》等书。到了大学,又和图书馆结下不解之缘,一个学期二十本书,期末保证完成。遇到特别喜爱的书,那真是废寝忘食,像《啼笑因缘》《第二次握手》,只需一天的时间就能读完。教书之后忙于教务,大部头的书看不了,就利用闲暇时间读点教育理论篇章,看看报纸、杂志、教学参考书等,从未间断。在教学中,我引用的很多例子都是平常读书学习时的积累,学生

听起来兴致高,教学效果好,很多学生还模仿我去读书。 教师应选择与自己专业相关的书去读 我们平时教育学生读书要有选择,作为教师更理应有选择地去读书。教师应该读什么书?我们认为,应该有选择地去阅读三类书籍:一、中外的名著要读。譬如:外国的象莎士比亚、巴尔扎克、托尔斯泰的作品;中国的象《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聊斋志异》等,还有茅盾、鲁迅、巴金、老舍等人的作品,都是文中精品,要反复阅读。二、教育理论书籍必须读。从孔夫子到魏书生,从卡美纽斯到苏霍姆林斯基,几千年的教育实践积淀下来的教育理论,其中很多合理内容,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的思想支柱,承继这些教育理论并把它用于教育实践中,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尤其是现代教育的飞速发展,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了象江苏的洋思、山东的杜郎口等教育现象,他们成功的教育经验有必要去反复品味,以此促使教师去发现、去创新。三、与教学相关的书籍务必读。按照终身教育的理论,一个教师在上师范学校时所学的知识,三年之后就会变得陈旧,特别是现代信息日新月异,知识快速更新与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持续地去学习新专业知识。

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推广新课程教学,新课程的一个亮点就是开设综合课程,这给教师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实现知识的综合,需要教师具有先进的教学理念、渊博的学科知识、娴熟的教学技巧。现在中、高考开设的文综、理综两张试卷,都需要教师去慎重应对。所以,教师必须去认真阅读教学方面的书籍,才能适合现代教育的需求。 教师要充分利用零碎时间读书

上海教科院副院长顾冷沅教授管零碎时间叫“零布头”,倡导教师充分利用零碎时间来学习,充实自己,思考工作,其做法曾收到了良好效果。我在参加工作的二十多年中,常常利用零碎的时间来读书学习,颇为受益。具体做法,一是合理利用寒暑假。每年的寒暑假时间相对集中,能够设想较大的读书计划。我一般把农活放在优先位置,不违农时,然后再安排读书,决不放松自己。例如:去年暑假,假期是45天,我阅读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红与黑》《鲁宾逊漂流记》等三本外国名著,除了解了很多国外的风俗人情外,还净化了灵魂,陶冶了情操,享受了快乐。二是认真把握星期天。很多人认为周末就是放松,我认为利用这两天时间去读书收获会更大。我一般的做法是,结合自己当前的教学工作,有选择地去读书。星期六在书店度过,星期日上午网上阅览,下午去阅览室看报纸杂志。三是入睡之前书相伴。养成睡前半小时读书的习惯业已多年,报刊中的豆腐方块、书上一祯照片,去稍加浏览、略作琢磨,受益匪浅。

境界二:传道授业终不悔

教师被誉为太阳底下最崇高的职业,是因为他以传授知识为己任,把自己多年的知识积累毫不保留地奉献给学生,如酿蜜、似蚕织,成就了一代又一代的教育名师。 教师要“诲人不倦”

教师要使学生成材,就必须具备“诲人不倦”的高尚品格,用耐心教育学生,以爱心去感染学生,用热情去发现学生。现实生活中,有很多教师并没有真正理解育人的含义,有的教师在课堂上生气发火,失去理智,感情冲动,这除了伤害了学生的感情以外,别无他用;有的教师在课堂上喋喋不休,侃侃而谈,除了让学生耳根的茧子更厚以外,没有其他功能。我们能够这样尝试一下,当孩子上课走神的时候,原谅他,提醒他,因为毕竟学习是孩子的事,他没做好,希望得到老师的协助;当课堂秩序混乱的时候,不要对孩子大呼小叫,我们应该就教学对孩子没有吸引力反思自己,即时调整教学方法,把孩子们吸引过来;当孩子没有完成作业的时候,原谅他,帮他找出原因,促使他按时完成,使孩子充分体验完成作业的成功感;当孩子犯了错误时,耐心一点,调查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找出孩子存有的问题,有的放矢地去跟孩子交谈,帮他理解自己的错误,这才能达到我们教育的目的。我们体验到,教师只有在促动学生全面发展上下工夫,当好人师,为学生树立楷模,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

“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 教师要贴近学生生活

作为教师要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家庭背景、以及各自的生活经历,尊重不同生活背景下学生的不同思维习惯和思维方式。教师要走进学生的生活、走进学生的心灵,是朋友又是长者。著名的东方语言学者季羡林教授曾为刚入学的学子照看包袱,让人钦佩之至,以至于成为教师中的经典之举。一代宗师鲁迅先生,热心扶植青年作家,让后来者成为不曾忘却的纪念。现代社会的中小学生张扬个性,有着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教师应贴近他们的生活,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譬如有的学生在家娇生惯养,养就了一个脆弱的心理,怕与别人争论、怕考试、怕遇到难题,教师就要想方设法给他设置障碍,培养其百折不挠的意志;也有的学生在学校唯老师的话是听,到了家里却与父母顶撞。对此,教师要配合家长,分析其家庭原因,教育学生要孝敬老人,尊敬父母,在家做个好孩子,在校做个好学生,在社会当个好公民。

教师要协助学生所需

学生需要什么?需要知识,需要鼓励,需要有成就感,学生的这些需求都是教师应认真思考的问题。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发现,教师更多地注重向学生传授知识,忽视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升。一些教师认为,教给了学生知识,就对得起良心,就问心无愧。在这种思想支配下,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应试机器,而忽略了学生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个体的全面发展。一些学生适合学习“ABC”和“数理化”,而一些学生则困难重重,他们在苦恼与悲哀之余,又是多么需要教师给予鼓励,需要在某些方面实现自我的成就感。如果我们的教师用一把尺子去衡量那些个性万千的学生,那么,许很多多的运动员、歌唱家、魔术师就必然会被扼杀,更多的明星、艺人、富豪便荡然无存!要实现学生人人成材,教师就要给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让他们露出一招,请大家去赏识、去认可。所以教师要紧紧围绕学生的需要去谋划教学内容,要放眼全体,照顾个别,切不可一概而论。 教师要急学生之所急

学生在学校难免会遇到一些自己难以克服的困难,除了同伴互助之外,还要求教师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当学生在学校偶然有病而需要医治时,教师理应竭尽全力,倾囊相助,甚至动员全体学生给予互助;当学生家庭发生重大不幸时,教师除在心灵上予以安慰,还要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给予经济上支持;当学生在遇到坏人侵袭时,教师更理应挺身而出,自觉保护学生的安全。试想,一个班集体、一个学校,所有教师都能关心学生,这样的集体肯定是一个团结向上、极具凝聚力的团体,师生在一个和谐的环境中生活,为一个共同的奋斗目标,还有什么困难克服不了? 教师教育学生需要耐心

耐心是教师的一项基本功,要求每位教师必须具备。有的年轻教师,以为自己明白的道理、通晓的知识,只要讲一遍学生就应该掌握,哪个学生接受迟缓,就被视为痴呆、笨蛋、窝囊废,甚至大声训斥,更有甚者放弃不管。试想一下,我们在学校学习某一门知识的时候,老师是那样的细致、耐心、苦口悉心,甚至是手把手地做、口对口地教,直到学会为止。我在大学学习古汉语时,对很多复杂的句式理解就十分困难,有时因一个问题搞不明白而焦躁不安。教汉语的老师知道后,就利用晚自习时间到班里给我辅导,连续半个月都在我的座位上给我讲解。有时周围的同学都听明白了,我还是不理解,自己觉得怪不好意思的,可老师仍是反复给举例子,举一反三做讲解。事隔二十多年之后,他那时的耐心和细心,仍历历在目,给我以极大的鞭策。这也使我在后来的教学中养就了一个耐心、细致,反复演示、重复讲解的习惯,把知识不折不扣地传授给了学生,决不让一个学生掉队。 境界三:研究探索展风采

教师的人生应该是在思考中追求智慧,在研究中发展,在写作中成长,这是一条上下求

索之路。教师在研究和创作中汲取力量,思考是教师成长的动力源泉。一个善于动脑筋,肯于思考的教师,总是能够发现教育教学中的问题,把发现问题当作自己人生的乐趣,把问题的解决当成自己的最大收获。 教师的智慧在思考中酝酿

教师工作是高度的心智活动,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教学研究,都离不开思考。2003年5月26日《报刊文摘》上刊登了这样一句话:我看见水壶开了,高兴地叫了起来,马歇尔也看见了,却悄悄地坐下来,造了一部蒸汽机(英国凯恩斯《成功的潜质》)。这句话说明了凡人与不平凡的人的区别就在于一个不善于思考,一个善于思考。还有现代物理学的奠基人卢瑟福,在一天夜里发现一个学生在做实验,便问:“上午干什么?”“做实验。”“下午呢?”“做实验。”“晚上呢?”“做实验。”卢瑟福斥责道:“你一天到晚都在做实验,什么时间用于思考?”卢瑟福勤于思考,是思考铸就了他的辉煌。爱因斯坦是善于思考的大师,他说:想象力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他的成功就得益于其超常的独立思考和想象力。我国著名的特级教师于永正认为,思考是“在宁静中找智慧”,他说,一节好课是思考的结晶。由此,我们明白一个道理:“教育家”与“教书匠”的区别就在于是否思考。以谋生为手段的教书匠,常常不思而教,是“打工者”。一个优秀的教师往往能把“思考”作为自己发展的源泉,靠“思考”来激发自己去永恒进取,去点燃探索的火把。

教师要把“思考”当成一种自觉行为,养成一种习惯。其实,“思考”本身就是对人、对己、对今天、对昨天的大胆怀疑。否定过去,否定自我,跳出自我,就能向更高处迈进。教师对自己教学工作的思考,是他人所不能代替的,同时要广泛吸收前人和世人的优点,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没有思考就没有教师个性,没有个性化的教学,也就不可能产生现代的教育家。从当前多数学校来看,思考的理念并没有扎根于教师的心底,这就严重影响着教师成长,影响教育创新和人才的培养。有的学校虽鼓励和倡导教师写反思日记,但应付者较多,动脑筋者甚少;空谈者多,与教学实际联系者少。究其原因:一是教师缺乏思考意识,唯教参、唯名人、唯他人是从,不自信、不敢怀疑、没有教学研究的意识,缺少反思的主动性。二是缺乏思考的环境。个别教育管理者不能努力在学校创造教育科研的氛围;相当一部分教师也认为,四十五分钟后就是大“句号”,学生写完作业就大功告成,头脑中很少有“问号”,更谈不上思考。三是教师缺乏思考的机会。很多教师整日忙于写教案、讲课、改作业、写批改录、写教后记,还有班级管理、家长访谈等等,不能腾出时间去“思考”。殊不知,不能认真反思自己的教学工作,改进教学,就必然是一句空话。教学是反思的基础,反思是教学的升华,没有教学,反思就没有意义,没有反思,教学也只能在原地徘徊,教师只有让反思伴随成长,才能达到高标准的教学培养。 教师的思想在研究中发展

一提教学研究,很多教师感到高深莫测,那是教学研究人员的事,与一线教师毫不相干。其实,教学研究就是在自己或他人的教学中寻找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背景,以及其正反两方面的作用,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对成功的经验要推广,对于不利的因素要克服。一所名校必然有一个好的教学研究的群体,这个“研究群”始终站在教学改革的前沿,把好的教学经验吸纳进来,将成功的做法推广出去,实现教学方法的开放化。教师教学研究的功用不但在于能够提升教学质量,还在于能够从行动中总结出经验,能够将经验升华为思想,能够促动教师思维的发展,能够促使教师成为研究型教师。优秀的教师常常把好的教学成绩作为立身之本,以优质课来反映教学水平和综合素质,把科研成果当作自己学识水平和科研水平的标识。这里,教学成绩、优质课、教学研究三位一体,三角互补,立面组合,缺一不可。 写作伴随教师成长

教师是文化人,应该具有较高的文字驾御功力,要有流畅地记录自己工作印迹的水平。我们看到,有很多教师,尤其是理科教师,一提到写作,觉得难死人,不如做几道算式题得

心应手,于是只好放弃。也有一些教师,认为写作就是为了评职称、评模范,除此之外毫无用途。倘若我们把写作定位在“晋职”“评模”上,那未免有点太狭隘了。教师要提升教学水平,就应该将写作伴随自己的教学生涯,养成一种自觉行为,实现对自己工作的经常性总结与回顾。教师写作的意义在于:总结教学中的得失、提升理论素养、梳理教学思想、提炼教学理论、促动教学思考、提升自己的知名度。我从事教师工作26年,教学之余,喜欢将自己的教学得失付诸笔端,愿意把自己的想法通过报刊与大家共同分享,每每被报刊采用一篇(那怕是几百字的小文),我都感到欣喜,有着一种成就感。试想,一个教师如果没有写作的想法,不能把自己教学中的得失给予总结,不能将自己一生的教学经验留给后人,那岂不是十分可悲的吗?教师要想提升自己,就要拿起笔来记录自己的教学痕迹,总结教学得失,把经验教训昭示给后者,以此丰富教育理论的宝库,把写作当成一种乐趣,伴随自己走完教书生涯。

教师理应确立自己的成长规划,“规划”要突出教师持续发展和全面发展的主题,倘若把“规划”分为三个部分的话,那么这“三步曲”将是:充实自我——无私奉献——升华理论。我们既然毫不犹豫选择了教师,已经十分坦然地把自己的青春献给了教育事业,那么就应一如既往地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进。教师的职业是神圣的,教师应该有自身独特的成长个性,他将追随圣人的足迹去超越自我,自始至终把读书、育人、求索作为自己成长的三大基石。

8dxrk07q9z3gyk618jsm0fvam2gysn007cx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