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一级学科(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0713 )
一 培养目标
本学科将为国家培养生态学科的高级专门人才。
本学科要求所培养的硕士生要热爱祖国,崇尚科学,诚实守信,团结协作;能够掌握和运用马列主义唯物主义的辩证法,具有强烈的事业心、社会责任感和科学的献身精神;具有严谨、谦虚、求实、进取、敬业的学风和创新性思维等科学素养。掌握坚实深厚的生态学基础知识,熟悉本学科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和发展动态,系统深入地掌握生态学科相关专业领域的专门知识及实验技能;具有独立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并在科学或专门技能上获得创造性的成果。掌握一门外语,具有外语写作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初步掌握第二外语;具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素质。
通过系统学习和业务训练,使研究生能够比较全面地了解某一个研究方向的整体理论框架、方法论特征和相关理论和应用问题研究的基本思路,同时对其余方向也具有相当程度的了解,为进一步深造或直接参与各种科研和管理工作奠定坚实的业务基础。此外,通过参与各种科研工作,培养研究生比较全面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掌握各种先进的科研和仪器设备的操作和使用方法,以期适应未来高级生态学教学、科研和管理人才的多方面需要。毕业后可从事生态学科及相关学科的科研、教学、环境保护及科技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二 研究方向
1、 生态科学
从事植被、群落、种群、生理生态、动植物区系地理等生态学基础理论和前沿研究。
2、 生态技术与工程
从事生态保护技术,森林、湿地、矿山等典型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技术和生物滞留系统等绿色基础设施设计等相关技术和工程设计研究。
3、 生态管理
从事自然保护区管理、自然资源保护与利用、城市规划与管理等生态管理问题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三 学制
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学制为3年。硕士研究生原则上不予提前毕业,特别优秀者可提出申请,最长提前时间不能超过一年。成绩优秀,提前完成论文、且在SCI源刊上以独立第一作者、山东大
1 / 91
学为第一作者单位发表与毕业论文有关的研究论文者,硕士论文经学位委员会指定的3人以上指导小组预答辩,推荐进行硕士论文答辩方可向学校申请。
四 培养方式
1.根据宽口径、厚基础的原则,本学科按生物学一级学科招收硕士研究生,按一级学科开设专业基础课程,在学生进入到实验室后,由导师或导师组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训,完成相应的专业学习。
2.本学科鼓励开展硕士研究生的“三种经历”工作,即海外学习经历、第二校园经历和社会实践经历,在海外学习经历、第二校园经历中实行双导师合作培养。
3. 指导教师应按照培养方案的要求,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指导研究生制定个人培养计划。个人培养计划应在硕士研究生入学一个月内制定完成。
五 应修总学分数与课程设置
硕士生的课程学习一般为一年,应修总学分不少于30学分,其中必修课不少于20学分(含前沿讲座与社会实践),选修课不少于10学分;具体课程见课程设置一览表。
硕士研究生课程分为必修课与选修课两大类,具体课程见课程设置一览表。 1、 必修课程与必修环节20学分
公共必修课
(1)思想政治理论(理工医) 3学分; (2)第一外国语 3学分 ; 专业必修课
(3)专业外语 2学分; (4)学位基础课 7学分;
(5)学位专业课 5学分(前沿讲座 2学分、社会实践 1学分、专业课 2学分)。
前沿讲座:采取学术讲座、交流和讨论会等形式,包括研究生的个人专题综述、参加著名学者的学术报告等。要求研究生本人在读期间应就自己的研究方向以及相关学科的发展前沿做专题综述性学术报告或研究报告,该主讲报告不少于2次,其中至少1次为双语(或英语)讲座;研究生本人在读期间参加听取前沿讲座至少15次以上。要求研究生每学期平均至少阅读4篇专业学术论文(英文)
研究生完成上述对学术讲座的要求后,研究生应提交主讲学术报告与阅读的学术文献清单和由主持讲座的教师签字的听取的学术报告清单。考核时指导教师或导师组据此评定成绩,并写出评语。考核按通过、不通过记分,成绩通过以上者记2学分。
社会实践:本学科各专业的研究生,都应本着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了解和解决热点实际问题相结合、与研究生就业相结合的原则,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社会实践应在研究生学习期间的前两年内完成,社会实践的方式包括在校内兼任助教和助管等工作(如参与本学科的实践教学、担任本科学生辅导员),
2 / 92
以及自选题目完成与本专业相关的社会调查。参与实践教学的研究生应提交不少于2000字的教学研究论文,担任本科学生辅导员的研究生应提交不少于2000字的学生工作研究论文,参与社会调查的研究生应提交不少于3000字的调查报告。本学科各专业组织研究生导师及相关人员对研究生提交的论文或调查报告进行审查,评定成绩,并写出评语。考核按通过、不通过记分,成绩通过以上者记1学分。 2、选修课 本专业或相关学科选修课10学分
(1)专业选修课,不少于4学分 (2)非专业选修课
学校开设的研究生公共选修课有: 第二外国语,2学分;
体育课,1学分; 心理学课程,1学分。
选修课包括为拓宽研究生知识面而开设的本学科(跨一级学科)的相关课程、学校开设的研究生公共选修课(硕士研究生第二外国语、研究生体育课和心理学课程)、跨专业选修课程;除课程设置一览表的选修课程外,我校医学院、药学院、化学院等学院所开列的相关的研究生课程均可作为选修课程。3、补修课
跨学科或以同等学力考入的研究生必须补修1-2门本专业本科生必修课,不计学分。
由学校组织的研究生在第二校园经历和海外经历中取得的学分,与培养计划内必修课内容及要求基本相同或相似的,可采用课程置换方式,经导师同意并报研究生院培养办公室认定后可以作为必修课成绩,取得相应学分;培养计划以外的课程报研究生院培养办公室认定后,可作为选修课进行学分认定。
六 中期筛选
第四学期初进行中期筛选(考核)。重点考查研究生的政治思想表现、课程学习和科研能力。进行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中期考核根据学校规定,由学位分委员会组织的综合考试小组组织进行。
中期考核合格者可进入学位论文阶段;中期考核不合格者,按《山东大学研究生学籍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处理。
七 科学研究与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是综合反映研究生培养质量和学术水平的标志。本学科硕士研究生从事科学研究进行学位论文工作的时间不少于一年。
1、论文选题 学位论文的选题应尽量体现学科发展前沿,对本学科的发展具有科学价值或对生产实际有重要的理论指导和应用价值。学位论文的选题可以由指导教师指定,也允许学生根据个人的实际和学术兴趣在本专业范围内自主选择。
2、开题报告 选题确定以后,研究生通过查阅文献、收集资料,写出开题报告,内容包括选题目
3 / 93
的、意义、内容、预期目标、方法、技术路线、工作计划和具备的条件等。学位论文的开题报告应在中期筛选中公开进行,并经过综合考试小组(或指导小组)的审查认可后,在导师或指导小组指导下开展论文工作。
3、定期检查 学位论文应在导师指导下,由研究生独立完成。导师和或指导小组要定期检查学位论文的进展情况。
4、论文的质量与水平 硕士学位论文应在理论或技术方面具有一定的创新性。鼓励学生对自己在科学研究中的研究结果进行总结,在核心学术刊物上发表与毕业论文有关的学术论文。
5、学位论文的撰写 格式按照《山东大学关于研究生学位论文格式的统一要求》写作。字数2-5万字,摘要为1000字左右。要求学位论文资料翔实、方法得当、数据可信、图表清晰、结果与分析合理,写作规范,语言通顺。
6、论文答辩与学位授予 研究生应至少在学位论文答辩前一个月完成论文的撰写和打印。经导师和校内外两位同行专家审查同意后,按学校有关规定申请答辩。研究生修满规定的学分并通过论文答辩,经学位委员会批准,可授予理学硕士学位。
如学位论文未获通过答辩,该研究生可在导师和指导小组的指导下,对论文进行补充和修改,按学校规定重新申请答辩。
4 / 94
附:需阅读的主要经典著作和专业学术期刊目录
主要书目:
药用植物生理生态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黄璐琦/王康才主编,2012 生物统计学(第五版),科学出版社,李春喜等主编,2013 现代分子生物学(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朱玉贤等著,2013 基础生态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牛翠娟等主编,2007 数量生态学(第二版),科学出版社,张金屯主编,2011 生态学(第五版),高等教育出版社,孙儒泳等译,2004 生态学基础(第五版),高等教育出版社,陆健健等译,2009 产业生态学,清华大学出版社,施涵译,2004
Animal Diversity, McGraw-Hill Science/Engineering/Math, Hickman, 2009 Conservation biolog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Andrew S. Pullin, 2002
Data Analysis in Vegetation Ecology, Wiley-Blackwell (an imprint of John Wiley & Sons Ltd), By Otto Wildi, 2010
Ecological Methodology, Longman Inc, Charles J. Krebs, 1998
Ecological Restora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Francisco Comin, 2010
Ecology Concepts and Applications, McGraw Hill Higher Education, By Manuel C Molles, 2009 Ecology: from individuals to ecosystems, Blackwell publishing Ltd, Michael Begon , Colin R. Townsend and John L. Harper, 2005
Ecology: The Experimental Analysis of Distribution and Abundance, Pearson, Charles J. Krebs, 2008 Elements of Ecology, Pearson, By Thomas M. Smith, Robert Leo Smith, 2008
Environmental Science A Study of Interrelationships, McGraw-Hill/Glencoe, Eldon D. Enger, Bradley F. Smith, 2009
Evolution, sinauer Associates Ltd (USA), Douglas J. Futuyma, 2009
Fundamentals of Ecology (5th Revised edition), Brooks/Cole, Eugene P. Odum and Gary W. Barrett, 2004 Fundamentals of Soil Ecology, Academic Press Inc, D.C. Coleman, D. A. Crossley, Jr., Paul F. Hendrix, 2004
Geosystems: An Introduction to Physical Geography, Pearson Education (US), Robert W. Christopherson, 2008
Numerical Ecology (2nd Revised edition), Elsevier Science, P. Legendre and L. Legendre, 1998
Numerical Ecology with R, Springer-Verlag New York Inc. Daniel Borcard, Francois Gillet, Pierre Legendre, 2011
Physical Geology, McGraw Hill Higher Education, Charles (Carlos), Diane H. Carlson, David McGeary, 2009
Plant Physiology (5th Edition), Sinauer Associates Inc., Publishers, Lincoln Taiz and Eduardo Zeiger,
5 / 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