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视频读书笔记
【篇一:走进翻转课堂与微课程读后感】
走进翻转课堂,感受“导学一体”的魅力 邓姗姗
假期阅读了《翻转课堂与微课程教学法》这本书,这本书犹如及时雨,让我对原本糊涂的翻转课堂和微课程教学法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在金陵老师的书中随着他对一系列问题的剥茧抽丝,披沙拣金,我渐渐明白了翻转课堂究竟翻转了什么?翻转课堂对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影响是什么?也更清晰地知道了微课程教学法的三大模块及如何开发微课?
首先我们一起走进翻转课堂:
我们知道传统的班级授课制,一个老师面对不同的学生采用统一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时间,这样不免让接受慢的同学困惑越来越多,从而导致学困生增多,两极分化严重,而所谓的因材施教也只能成为一句空话,做老师的我们都会深感无奈。而翻转课堂则是学生在家观看教学视频,在观看时学生不受时间的限制,可以按照自己的节奏进行学习,可以因为需要思考而暂停,也可以因为没有很好地理解内容而倒回去重新观看。好的同学可以只看一遍,而基础薄弱的学生则可以一遍又一遍地观看视频,直至较好的掌握。这样到了课堂上学生的知识掌握水平已经基本相当,所以在课堂上的内化知识和拓展能力就不会差距太大,实现了人性化的学习。
这种学习知识在课外,内化知识在课堂的颠覆传统课堂教学结构的翻转课堂模式,我觉得真好,真的很适应时代的要求。传统课堂我们总是由情景图引出问题,引导学生一步步跟着我们的节奏来完成学习,再好都有一种“牵羊吃草”的感觉,老师表演的成分多。而翻转课堂,在课外,学生过好了一个又一个“瑞士奶酪式的间隙”,学有所获。在课堂上,当学生不会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时,教师通过安排小组合作,实验探究,展示交流等环节帮助学生达到精熟学习,此时的教师是“导演型”教师,学生的学习完全是自主和有效的。 再来看微课程教学法:
微课程教学法的三大结构是自主学习任务单、配套学习资源,课堂教学方式创新。在课前,教师设计自主学习任务单、提供配套学习资源,帮助学生完成自主学习任务。进入课内,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学习内容,大致站在相同基础上。这个时候我们需要的是“导”,
引导学生更好地内化自主学习成果,拓展基于自主学习的多元能力。而这三大模块中所体现的“导学一体”的性质,却主要在于自主学习任务单的设计上,以前我以为学习任务单一点都不重要,也不知道怎样
去设计,现在看来我忽视的却是最重要的。学习任务单是教师设计的以表单形式呈现的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案,是学生高效自主学习的支架与载体。其质量影响着学生自主学习的深度、广度,在三大模块中起着奠基的作用,是单位课时教学活动的灵魂。而学习任务单的设计中主体部分是“学习任务”,这个任务设计最基本、最有效的方法是将知识点转化为问题,即把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和其他知识点转化为问题,而不是将习题变成任务。看到这里对于自主学习任务单的作用和如何设计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遗憾的是金陵老师没有给出一份完整的任务单的设计案例,那样理论和案例结合会让我们掌握的更好。
读完这本书,真的很想尝试一下翻转课堂,真的很想站在世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高位上,摒弃传统的教学方法,走向“导学一体”的微课程教学法。但是我明白成功是不可复制的,好的教学方法也要与实际教学环境相结合,创造出有自己特色的翻转课堂。
【篇二:《微建筑》 读书笔记】
“微建筑”的艺术性及实用性赏析及关于其在景观设计运用 中的思考
1 关于建筑体量和外形的新认识
除了书中序言的“微建筑”名词解释之外,整本书下来,它们更像是位于狭隘空间的艺术品一般的建筑。随着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城市人口的增长使土地在格子间一般的市区显得愈加珍贵。小体量,大内容的公共建筑是对空间的充分利用,而充满设计感的地段标杆特色的微建筑,也为城市环境添色不少。
这本书介绍了由后现代主义设计思潮衍生出来的“微建筑”设计理念,以及微建筑在自然、生态、能源各领域中所具有的优势,指出微建筑是更贴近自然、能够实现空间优化的新形式,它为未来居住形式的发展创新提供了重要的思路,成为城市未来的解决方案。
将老旧猪舍直接置入全新木匣,瞬间被赋予新的功能——融古合今的展览室;公园草地上的排水管,由于独到的设计改造竟成了吸引大批顾客抢着登记的旅馆房间;在严峻的沙漠中,奇形怪状 的“海豹”原来是特殊设计的大帐篷。出人意料的建筑形式,独特却又融合的
建筑景观,看完《微建筑》后发现,建筑真的有无限可能!由一次作业,和本身对创意建筑的兴趣,相信一本书的作用或许可以打破自己旧有的空间的藩篱,试着开辟一小片全新的视野。 读书过程中,第一个印象深刻的
是序言中介绍的2000年琼斯设计的 “荆棘冠教堂”。空间单一,结构单纯, 材质朴素,组合起来却意外的融合和 玄妙。(左图)不大的体量,朴素简单 的材质,对周边环境的最大限度保留 和维护,使“教堂”本身这一个高高 在上的建筑名词更加人性化。为了保
护教堂周围的树木,建材都是采用小型的、可手搬运的,再就地组装,这种理念是建筑之外难能可贵的一个想法 2、关于微建筑的建筑意识和价值体现
建筑未必非得给人以威严,其实凡人需要的往往是情调。
生活富于变化,更需要些许让我们觉得快乐的理由。倘若宏伟太过奢华,消费不起。那么通过微妙的情感,来调节自己的心态,便常常会有四两拔千斤的优雅智慧蕴含其中。相比高迪安放在巴塞罗那的圣家堂,荆棘冠小乐太多,也朴素了太多,但是通过这些建筑语汇,我们都分别看到了两个不同建筑家的理想,和他们关于宗教和信仰的解读、诠释。认为这就够了,这就是一种达到。
建筑到底是什么?它除了是衣食住行四大问题的四分之一,以及,我们必须面对的一个概念外,最好还能具有安葬个人碎梦的功能。建筑无论大小、无论繁华,能够体现他本身的功能,带着敬意的建筑可能赢得尊重,带着欲望的心情绝无可能平静。
这本书中介绍的,多为发达国家大城市中的一些在大多数中国民众眼里看来是“单纯的造型艺术艺术”、“中看不中用”的小体量构筑物,功能性不强或者说“大材小用”。其实,虽然说文化差异、经济差异、城市构成和人口、功能需求方面都存在差异,使得诸如一些城市中的旋转屏风、音乐台、信息中心;沙漠景区里的纸板屋、造型奇特的帐篷、造价昂贵的移动式建筑等设施的创意设计难以实现,但是从中我们任然可以学到的是一种意识。一种建筑基于自然或人工环境中独立的意识。
书中介绍过一个位于英国布拉福的一处公交车候车亭案例, 伦敦的双层公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