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东城区2019-2020学年中考生物第四次调研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3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夏秋季节都可以见到蝗虫,下列有关蝗虫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蝗虫与家蚕的发育过程相同 B.蝗虫的发育属于不完全变态发育
C.跳蝻的形态和生活习性与成熟的蝗虫有明显的差别 D.蝗虫的发育过程经历了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 【答案】B 【解析】
蝗虫的一生中经过受精卵、若虫和成虫3个时期,这样的发育称为不完全变态发育。家蚕的一生中经过受精卵、幼虫、蛹和成虫4个时期,幼虫与成虫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上有着明显的差别,这样的发育称为完全变态发育。
2.下列关于染色体、基因和性状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基因对生物性状起决定性作用
B.体细胞中成对的基因分别位于成对的染色体上 C.染色体数目和基因的数目总是相等的 D.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组成是两个隐性基因 【答案】C 【解析】 【分析】
染色体是细胞核中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两种物质组成;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DNA分子为双螺旋结构,像螺旋形的梯子。 【详解】
DNA上决定生物性状的小单位,叫基因。基因决定生物的性状,A正确;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基因也是成对存在的,分别位于成对的染色体上,B正确;一条染色体有一个DNA分子组成,一个DNA分子上有许多个基因,C错误;生物的性状由基因控制,基因有显性和隐性之分;显性基因是控制显性性状发育的基因,隐性基因,是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因此,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组成是两个隐性基因,D正确。 【点睛】
明确正常情况下染色体、基因在体细胞中成对,在生殖细胞中成单。
3.某同学将显微镜的使用环节与目的相匹配,得到下列四组结果,其中错误的一组是( ) A.转动转换器﹣﹣换用不同的物镜 B.用较大的光圈﹣﹣看到更大的视野
C.移动玻片标本﹣﹣找到要观察的物像 D.微调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更清晰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光学显微镜的使用步骤:
1、取镜和安放①右手握住镜臂,左手托住镜座. ②把显微镜放在实验台上,略偏左.安装好目镜和物镜. 2、对光
①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注意,物镜的前端与载物台要保持2厘米的距离.
②把一个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左眼注视目镜内,右眼睁开,便于以后观察画图.转动反光镜,看到明亮视野. 3、观察
①把所要观察的载玻片放到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压住,标本要正对通光孔.
②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直到物镜接近载玻片.眼睛看着物镜以免物镜碰到玻片标本. ③左眼向目镜内看,同时反向转动粗准焦.
A、物镜固定在转换器上,因此转动转换器一换用不同放大倍数的物镜; B、光圈控制通过光线的多少,因此调节光圈可以调节控制光线进入镜筒; C、移动玻片标本﹣﹣找到要观察的物像;
D、调节细准焦螺旋能使焦距更精确,使看到的物像更清晰. 考点: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和使用方法
4. 在使用显微镜观察过程中,若对光时视野黑暗,不能通过调节下列哪个结构来获得白亮的视野?( )A.反光镜 【答案】C 【解析】 【分析】
对光后看不到白亮的视野,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对光不正确;另一种是物镜镜头没有正对通光孔,若物镜没有对准通光孔,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即可;若是对光不正确,主要调节遮光器和反光镜,有时还需要更换低倍物镜. 【详解】
反光镜有平面镜和凹面镜,凹面镜能使光线汇聚,视野变亮,故该选项不符合题意;遮光器上有大小不同的光圈,大光圈通过的光线多视野亮,故该选项不符合题意;转动目镜,目镜的放大倍数不变,不能改变视野亮度,故该选项符合题意;转动转换器能使物镜对准通光孔,还能更换放大倍数不同的物镜,换用低倍镜视野变亮,故该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
B.遮光器
C.目镜
D.转换器
【点睛】
理解显微镜视野亮度的调节.能改变视野光线强弱的结构有反光镜、遮光器和物镜。 5.下列四个选项中,正确表示食物链的是 A.草 → 兔 → 鹰 B.鹰 → 兔 → 草
C.蘑菇 → 兔 → 鹰 D.阳光 → 草 → 牛 → 虎 【答案】A
【解析】该食物链正确表示了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捕食关系,A正确; 鹰是动物属于消费者,而食物链必须从生产者开始,B错误;
蘑菇是真菌属于分解者,食物链中不包括分解者,而且食物链必须从生产者开始,C错误; 阳光是非生物部分,而食物链不包括非生物部分,D错误。
6.同学们在上课时,一会儿看课桌上的书,一会儿看前面的黑板,一会儿又注视着老师的举止,可这些都能看得清清楚楚,这主要是因为( ) A.瞳孔可以缩小或放大,控制光线强弱 B.晶状体的曲度可以调节,使物像落在视网膜上 C.物像落在视网膜上形成视觉
D.眼球的转动调节眼球的前后径,使物像落在视网膜上 【答案】B 【解析】 【分析】
眼球由眼球壁和内容物组成,眼球壁包括外膜、中膜和内膜,外膜由无色透明的角膜和白色坚韧的巩膜组成;中膜由虹膜、睫状体和脉络膜组成;内膜是含有感光细胞的视网膜;内容物由房水、晶状体、玻璃体组成。晶状体似双凸透镜,有折光作用。虹膜中央有瞳孔,瞳孔的大小可以调节,能够控制进入眼球内的光线。玻璃体是透明的胶状物。视网膜上有感光细胞,能接受光的刺激产生神经冲动。 【详解】
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经过角膜、房水,由瞳孔进入眼球内部,再经过晶状体和玻璃体的折射作用,在视网膜上能形成清晰的物象,物象刺激了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这些感光细胞产生的神经冲动,沿着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就形成视觉。睫状体内有平滑肌,晶状体依靠悬韧带与睫状体相连,眼睛通过睫状体内平滑肌的收缩和舒张来调节晶状体的曲度,使物像落在视网膜上,来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 故选:B。 【点睛】
知道:晶状体的曲度可以调节,从而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
7.香港首次在汀角红树林发现树栖蟹,取名 “洒角攀树蟹”(如图),为全球新品种.对于汀角攀树蟹认识错误的是( )
A.在生物分类中,它属于无脊椎动物 B.在生态系统成分中,它属于消费者
C.该红树林中所有的汀角攀树蟹构成一个群落 D.汀角攀树蟹的栖树习性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答案】C
【解析】节肢动物属于无脊椎动物,A正确;消费者主要是指不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各种动物。它们的生存都直接或间接的依赖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物。还包括寄生的植物如菟丝 子以及寄生微生物,汀角攀树蟹属于消费者,B正确;该红树林中所有的汀角攀树蟹既构不成种群,也构不成群落,C错误;汀角攀树蟹的栖树习性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D正确。 【学科网考点定位】动物的分类。
【名师点睛】节肢动物分为甲壳纲动物、蛛形纲动物、多足纲动物、昆虫纲动物和肢口纲等.虾类和蟹类的身体分为头胸部和腹部,头胸部外面包着坚韧的头胸甲,属于节肢动物中的甲壳动物。
群落亦称生物群落,是指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多种生物种群的有规律的组合,具有复杂的种间关系,我们把在一定生活环境 中的所有生物种群的总和叫做生物群落。
种群:在一定空间和时间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种群是生物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 8.水稻与兔子相比,水稻不具有的而兔子具有的结构层次是( ) A.细胞 【答案】D 【解析】 【分析】
细胞构成组织,组织构成器官,器官构成系统或植物体,系统构成动物体,动物和植物的结构层次不同,动物比植物多系统这个结构层次。 【详解】
水稻是绿色开花植物,兔子属于哺乳动物;绿色开花植物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动物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体。所以,水稻与兔子相比,水稻不具有的而兔子具有的结构层次是系统。 故选D。 【点睛】
掌握动植物体结构层次的区别是解题的关键。
9.为了预防传染病,要对儿童进行有计划地预防接种,这种通过预防接种保护儿童的措施属于 A.控制传染源
B.组织
C.器官
D.系统
B.切断传播途径 C.保护易感人群 D.控制易感人群 【答案】C 【解析】 【分析】
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够在人与人之间、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的特点。【详解】
传染病若能流行起来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个环节,因此,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为了预防传染病,要对儿童进行有计划地预防接种,这种通过预防接种保护儿童的措施属于保护易感人群,C正确。 【点睛】
知道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是解题的关键。 10.从生物分类上看,下列各项中的生物,共同特征最多的是( ) A.玉米和青蛙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生物分类单位由大到小是界、门、纲、目、科、属、种。界是最大的分类单位,最基本的分类单位是种。 分类单位越大,生物的相似程度越少,共同特征就越少,包含的生物种类就越多,生物的亲缘关系就越远。 分类单位越小,生物的相似程度越大,共同特征就越多,包含的生物种类就越少,生物的亲缘关系就越近。【详解】
玉米是被子植物,青蛙是两栖动物,A不符合题意; 家鸽属于鸟类,鲫鱼属于鱼类,B不符合题意;
老虎属于哺乳动物,苍蝇属于节肢动物,C不符合题意;
黄牛和绵羊都是胎生哺乳,都属于哺乳动物,共同特征最多,D符合题意。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记生物的分类依据和分类单位等级的大小、关系。
11.小丽同学因感冒导致鼻炎,晚上睡觉时她张开嘴进行呼吸,第二天早上她感觉嗓子非常干燥,说明鼻腔的主要作用是( )
A.清洁灰尘 B.加热空气 C.湿润空气 D.清除二氧化碳 【答案】C
【解析】呼吸道与呼吸相适应的特点是:
B.家鸽和鲫鱼
C.老虎和苍蝇
D.黄牛和绵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