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
第7讲 明清时期的思想活跃与文化承古萌新
(时间:45分钟 分值:8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李贽的《藏书》是评述历史人物的著作。其中的《世纪》部分,讲述的是朝代更替以及帝王个人活动。他将陈胜、公孙述(东汉末年军阀)等列入书中,且每篇都标有名目以示褒贬。如西楚霸王项籍篇题为“英雄草创”,王莽篇题为“篡弑资贼”。该书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 A.反对思想束缚提倡独立思考 B.突破传统改革史书编撰体例 C.破除传统等级观念反抗权威 D.以史为据实事求是评价历史
A [根据材料“且每篇都标有名目以示褒贬。如西楚霸王项籍篇题为‘英雄草创’,王莽篇题为‘篡弑资贼’”可知,李贽的史学著述已经突破了传统思想的束缚转而开始独立思考,故A项正确。]
2.清代学者戴震认为:“天理者,节其欲而不穷人欲也……圣人之道,使天下无不达之情,求遂其欲而天下治。后儒不知情之至于纤微无憾,是谓理,而其所无理者,同于酷吏之所谓法。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浸浸乎舍法而论理,死矣,更无可救矣。”据此可知,材料( ) A.否认“天理”的存在 B.具有朴素唯物主义色彩 C.认为“理”“欲”相统一 D.体现了早期民主启蒙思想
C [根据材料“天理者,节其欲而不穷人欲也”,说明清代学者认可天理的存在,故A项错误;材料中学者依然认可天理的存在,说明依然属于唯心主义,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天理者,节其欲而不穷人欲也……圣人之道,使天下无不达之情,求遂其欲而天下治”,说明学者戴震认为天理是控制欲望而不是取消欲望,即“理”“欲”相统一,故C项正确;戴震反对遏制人正常欲望的理,是对传统理学思想的反叛,但未体现反专制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故D项错误。]
3.对君臣关系,黄宗羲做了独到的论述:君臣有共同的职责,都是为民谋利。顾炎武则做了全新的解释,君主及其各级官吏,不敢于百姓之上任意妄为以自尊,不敢厚取于民以自我享乐。这些主张( ) A.导致经世致用思想盛行 B.受到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 C.是对儒家思想精华的传承 D.动摇了儒家思想的地位
C [材料中黄宗羲认为君臣职责是为民谋利,顾炎武则认为君主及其官吏应该尊重百姓,不应该对百姓横征暴敛以保证自己的享乐,这是对儒家民本思想的传承。材料中并未提及经世致用思想,故A项错误;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与西方启蒙思想有本质区别,西方启蒙思想属于资产阶级思想,故B项错误;黄宗羲与顾炎武的主张是对儒家思想精华(民本思想)的传承,故C项正确;动摇儒家思想统治地位的是新文化运动,故D项错误。]
2019年
4.吴晗《历史的镜子》中提及“他晚年游历北方时,有和过去知道不符合的,就立刻检书查对,力求记载的真实,他这种从实际出发,研究当前现实的学风,一反那个时代空谈性命,不务实际的学风。”材料中的“他”( )
A.认为探究“理”,只需内心反省即可得到天理 B.主张限制君权,学校成为决策是非的最高机构 C.关注实地的调查和国计民生,富有时代责任感 D.提出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
C [“他这种从实际出发,研究当前现实的学风,一反那个时代空谈性命,不务实际的学风”指的是经世致用的主张,“他”是指顾炎武。A项是王阳明的主张,B项是黄宗羲的主张,C项是顾炎武的主张,D项是王夫之的主张。]
5.明代思想家王夫之在批评理学“损人欲以复天理”的同时,提出了弱化“理欲一体”“以性正情,以义制利”的主张。这说明王夫之( ) A.彻底否定理学的“理欲”观 B.不提倡“尊公轻私”思想 C.极力批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D.认为私欲是理的物质基础
B [王夫之批判的只是理学“理欲一体”“以性正情,以义制利”等的主张,并未对其进行彻底的否定,故A项错误;王夫之批评理学“损人欲以复天理”,故其所提倡的并非是“尊公轻私”思想,故B项正确;材料中并没有王夫之对封建君主专制体制的批判,故C项错误;王夫之只是主张弱化“理欲一体”的主张而并未“认为私欲是理的物质基础”,故D项错误。]
6.顾炎武指责李贽“无忌惮而敢于叛圣人”,黄宗羲谴责李贽“非名教之所能羁络”,王夫之以“循礼”“秉礼”为“君子之道”,以“尊其尊、卑其卑、位其位”为理想政治局面,并强烈主张严君子、小人之辨。明清时期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专制主义还未进入崩溃阶段 B.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C.传统儒家思想在批判中继承 D.李贽挑战理学权威
A [以反传统、反教条和反权威自居的李贽遭受到同为进步思想家的顾炎武和黄宗羲的批判,而王夫之的政治主张亦与孔子“礼”的政治追求有着异曲同工之处,这些都从侧面反映出古代中国的专制主义还尚未进入崩溃的阶段,故A项正确。]
7.明清两代都强调以礼入法,制定有“留养”之条,即对犯有死罪的人,所犯死罪不在“十恶”范围的,如有祖父母、父母老而无养的,可奏请免将罪犯处决,以留下来养亲。这表明( ) 【导学号:61600031】 A.封建统治者对人性的尊重 B.纲常伦理对封建统治的重要性 C.“存天理,去人欲”的深刻影响
2019年
D.封建法律程序的随意性
B [题干中“有祖父母、父母老而无养的,可奏请免将罪犯处决,以留下来养亲”体现出了统治者对孝道的重视,从而说明了纲常伦理对封建统治的重要性,故B项正确。]
8.下面表格内容为《我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科技类名录项目(部分)》。它反映出我国古代科技的重要特点是( )
遗产项名称 传统桑蚕织技艺 宣纸传统制作技艺 雕版印刷技艺 中医针灸 中国珠算 二十四节气 A.技艺先进 C.体系完整
B.实用性强 D.注重实验
批准时间 2009年10月 2009年10月 2009年10月 2010年11月 2013年12月 2016年11月 B [从材料中申遗科技类涉及纺织、制纸、印刷、珠算、针灸等门类,都是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领域,由此可知反映了古代科技的特点是实用性强,故B项正确。]
9.英国学者李约瑟指出:“到明朝末年的1644年,中国和欧洲的数学、天文和物理学已经没有明显差别,它们已完全融合,浑然一体了。”这说明当时
( )
A.中国的科学技术已经走在世界前列 B.西学东渐推动了中国科学技术发展 C.东学西传影响到西方科技发展方向 D.中国知识界深受西方进步思想影响
B [明朝末年的1644年的欧洲已经诞生了近代科技,而我们中国仍然属于古典科技,故A项错误;明朝末年一些欧洲传教士到中国来传教的同时把欧洲的数学、天文和物理学等知识传入中国,出现了一个西学东渐的局面,西学东渐推动了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故B项正确;这一时期出现的是西学东渐而不是东学西传,故C项错误;当时传入中国的是自然科学知识而不是西方进步思想,故D项错误。]
10.明代胡应麟在分析小说盛行的原因时指出:“古今著述,小说家特盛……夫好者弥多,传者弥众,传者日众则作者日繁。”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 ) A.小说成为明代唯一受欢迎的书籍 B.明代商品经济发达,市井生活丰富 C.明代社会精神追求日益下降 D.明代小说呈现世俗化特征
D [“夫好者弥多,传者弥众”说明小说受欢迎,但不能说成是唯一受欢迎的书籍,故A项错误;小说是市
2019年
民阶层的产物,“传者日众则作者日繁”仅仅说明小说繁荣,与市井生活丰富无关,故B项错误;明朝小说繁荣反映了明朝市民阶层的壮大,不同阶层有不同的文化追求,认为小说繁荣是明代社会精神追求日益下降说法不妥,故C项错误;小说是市民阶层的产物,也说明小说具有世俗化特征,故D项正确。]
11.有学者指出,昆曲在获得它的崇高地位时,作为一门表演艺术却并没有在市场上得到充分认可。它是千百年来雅文化传统在表演艺术领域里最集中、最典型的结晶,而在演出市场上,民众比起文人士大夫群体来,却是更具有发言权的群体。由此可见,京剧在晚清取代昆曲成为主流戏曲形式,主要是因为京剧( ) A.艺术审美价值更高 C.符合晚清政治潮流
B.内容贴近民众生活 D.迎合民众文化需求
D [在演出市场上,民众是更具有发言权的群体,京剧的流行,反映出其迎合市民的需求,艺术审美价值不是很高,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京剧内容的世俗化,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京剧与晚清政治潮流的关系,故C项错误;民众是更具有发言权的群体,京剧迎合民众文化需求是其流行的主要原因,故D项正确。]
12.中国古代戏剧在明清时期形成了所谓的“洞房花烛”模式、“金榜题名”模式和“衣锦还乡”模式,体现了一种“大团圆”主义。此种戏剧模式( ) A.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B.反映了人民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C.冲破了宋明理学对思想的束缚 D.说明科举制度得到了很大发展
B [材料并未体现反君主专制的一面,故A项错误;材料中“洞房花烛”“金榜题名”“衣锦还乡”,表达了民间对完满人生的一种期许、向往,故B项正确;宋明理学强调人的社会责任与材料并不矛盾,尤其程朱理学是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与“金榜题名”存在一定的契合点,故C项错误;材料所述的三种模式中,“洞房花烛”与科举制无关,不能体现其发展,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孝经》开宗明义地说:“夫孝,德之本也。”从周代至春秋,孝的初始含义主要是尊祖敬宗,另外还包含生育子女、传宗接代。春秋至战国之际,经过儒家的阐释发挥,“善事父母”最终成为“孝”的核心内容。孔子把孝的含义归纳为三:一是无违;二是能养;三是有敬。曾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孝道思想,将孝道与忠君联系为一体,使之成为政治原则。而到了汉代,封建统治者则从实践上使其政治化,孝由此成为“以孝治天下”的工具。“以孝治天下”的思想,将本来规范血缘家庭的伦理范畴变成国家的政治哲学,严重地扭曲了孝的本义。在封建社会后期,竟得出了“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的残酷结论,其精神实质已经背离了传统儒家的孝道原则。
——摘编自卢明霞《当代中国孝德研究》
材料二 要使现代人真正从感情上接受孝观念,就必须让孝德回归到家庭伦理的地位,仅仅作为一种子女对父母的爱,消解其在社会生活领域和政治领域中的影响。随着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在现代社会中,家庭生活已退为多层面生活之一,不再是生活的全部。因此,孝德的修养亦非个体道德生活中的核心与全部。在当
2019年
代,孝德与其他德目应该是并列的,共同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服务。今天,对父母的孝敬应该从现实出发,主要是重感情,重赡养,不应该追求繁琐的礼仪和不近人情的形式。尽管今天的孝行还应该遵循一定的规范,但是决不应该拘泥于规范,而应该以使父母安乐幸福和尊重老人的意愿为原则。
——摘编自卢明霞《当代中国孝德研究》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孝德的特点。(10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代社会孝德变化的原因,并简要说明当今社会弘扬孝德的意义。(15分)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一,由“从周代至春秋,孝的初始含义主要是尊祖敬宗,另外还包含生育子女、传宗接代”可得出孝道与忠君治国相结合;由“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体现了鲜明的等级观念;由“不应该追求繁琐的礼仪和不近人情的形式”可得出古代礼仪繁琐、不近人情。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由“随着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在现代社会中,家庭生活已退为多层面生活之一,不再是生活的全部”可得出当代社会家庭结构(家庭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由“共同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服务”可得出适应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要求;由“对父母的孝敬应该从现实出发,主要是重感情,重赡养”可得出现实的需求,根据所学现实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要求。第二小问,可以从具体制度到国家建设的角度去一一说明,根据前面的原因直接对应,孝道制度本身的作用即弘扬尊老、爱老、养老的传统孝文化,强化亲情,有利于家庭和谐,如果将其放在社会的角度来分析,则感恩行孝有利于弘扬人文关怀,促进社会和谐;如果上升到国家层面,则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有利于提高全民的道德素质,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等。
【答案】 (1)特点:①内容为尊祖敬宗,传宗接代,核心为善事父母;②礼仪繁琐、不近人情(复杂化、繁琐化);③严重的等级观念;④孝道与忠君治国相结合(“以孝治天下”的工具,政治化);⑤虚伪化、形式化,社会教化;⑥孝德内容发展渐趋广泛。
(2)原因: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建立;②现代社会民主政治的发展;③当代社会家庭结构(家庭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④适应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要求;⑤孝德教育的缺失;⑥西方伦理文化的冲击。 意义:①弘扬尊老、爱老、养老的传统孝文化,使人老有所养;②强化亲情,有利于家庭和谐;③感恩行孝有利于弘扬人文关怀,促进社会和谐;④家庭团结与和谐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⑤有利于提高全民的道德素质,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14.(12分)阅读材料,完成要求。
材料 以下是清朝时期某地《刘氏族规》的节选:
一、敦孝悌:孝悌为人之本,人惟孝悌为先。孝在养其身而顺而其心,悌在不藏怒而不宿怨……四、严家教:子弟一言一行俱要端庄。妇女声音不闻于外,性情正而品节明。五、笃宗族:族中我果有余,多方设法,分润族人,将见祖宗,默佑其衷……七、务本业:读书明理,自是有用,农工商贾亦自成一家。人必有业,务业须正……十、重名节:族中如有贞女节妇,孝父母、立节操,请旨旌奖,以培风化。
阅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论。(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材料中家训体现出儒学对家庭教育的深刻影响,其家训既有提高个人修养和自我约束、增强责任
2019年
意识、维护社会稳定等积极方面,又有压制人性和自然欲求、重男轻女等消极观念。作答过程中,需结合材料中的主张逐条进行分析。最后得出对待传统文化应当采取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态度。 【答案】 示例:
观点:族规中渗透的理学是清朝的封建统治思想,影响人们的思想行为。
评论:族规中出现的“孝悌为人之本”、表彰“贞女节妇”体现了理学所强调的“三纲五常”成为人们的日常生活规范,便于封建统治;理学注重人的责任意识,强调调节家庭和社会关系,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族规要求“人必有业,务业须正”体现了理学注重品德,强调自我调节,这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族规中“分润族人”“子弟一言一行俱要端庄”等内容体现理学重义轻利,强调自我约束,可以促进文明的进步。但是族规中渗透的理学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了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对族规应采取批判继承,去粗存精,去伪存真的态度。(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