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备课素材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语文八年级下册-打印版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导入一 自古以来,人们都在探求事物,科学地认识世界,获得新知,追求新生活。无论是事例,还是人物,都体现了“格物致知”的精神。物理学家丁肇中先生就是典范。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他对“格物致知”精神的阐述。

导入二 中国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四大发明名扬世界,可近代中国科技为什么落后了?从五四时期起,很多有识之士都在思考这个问题,然而直到现在,中国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不足,仍是不争的事实。原因何在?让我们来看看丁肇中教授的分析。

素材一 内容精华素材 1.提出问题

“多年来,我在学校里接触到不少中国学生,因此,我想借这个机会向大家谈谈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第一段开宗明义,交代演讲的中心: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全文就是围绕着这个论题进行论述的。

2.分析问题

(1)“格物致知”的内涵

第二段引用《大学》中的话点题,先解释“格物致知”的含义即“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就是要有一种格物致知的精神才能真正地了解自然科学。将古人治学的经验与我们现代的科学实验结合起来,自然地引出下文,指出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察,就是所谓的实验。

(2)传统教育的弊病

第三段围绕“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个中心,分析“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埋没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这一段揭示出中国传统教育的目的,这个目的与丁肇中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不一样。作者所说的真正的格物致知的意义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也就是通过实验得到知识。

第四段举王阳明“格”竹子苦思头痛而失败的例子,指出王阳明“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这是由儒家传统的思想决定的,但这种思想显然不适用于现在的世界。儒家传统的思想对实验的态度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

语文八年级下册-打印版

物和致知”。

(3)重视实验精神

“我是研究科学的人……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这两段文字是后面几段的总说,说明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在于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才能得到。

“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比如,我们要知道竹子的性质……绝不是袖手旁观就可以得到知识的。”说明实验的过程应该是积极的探测。举研究竹子的例子证明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栽种竹子,研究其生长过程,科学的观察。

“实验不是毫无选择地测量……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这一段说明实验的过程不是毫无选择地测量,而是需要细致具体的计划,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并讲了对选定目标、完成目标的要求。

作者从科学发展的历史角度,重申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验得到,而不是由自我探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作者还阐述了实验的过程和要求:实验过程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实验要有细致具体的计划,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作为探索过程的向导。作者以观察竹子的性质为例,说明要得到关于竹子的知识,只有靠科学实验,消极观察、袖手旁观是无济于事的。这里作者特别指出目标的选定需要依靠实验者的判断力和灵感,因此并不是所有人都能轻易推动学术的进展的。

这些段落证明重视实验精神的重要性。 (4)中国学生的现状

“时至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就常常不知所措了。”这里指出了中国学生的短处及产生的不良后果。在传统教育的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是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功课成绩很好却不会做研究,形成了高分低能的怪现象。“我有个人的经验为证”“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这一段举了自己由于受传统教育影响不知吃了多少苦头的事例证明光“用功”埋头读书,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这证明接受传统教育的中国学生有“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的弱点。这两段从反面论证了科学实验精神的重要性。

3.解决问题

(1)真正的格物致知很重要

语文八年级下册-打印版

“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研究学术不可缺少,而且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承上启下,“不但……而且……”揭示了两部分之间的递进关系,阐明了格物致知精神在今天的重要性。接下来作者从研究学术和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两方面进行论述。在研究学术方面,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人文科学还是个人行动上,都要保留怀疑求真的态度,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在应付世界环境方面,面对着变化越来越快的世界和社会环境,越来越密切的世界文化交流,我们不能盲目接受过去认定的真理,而要依靠自己的判断力,格物致知精神不可缺少。

(2)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

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地袖手旁观,而是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地探索。

(3)提出希望

最后作者强调了自己的观点,向青年人提出“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的期望。

4.行文思路

文章一开始并没有直接提出全文的论点,而是紧扣文题,先引用《大学》中的句子,扼要说明“格物致知”的意思,强调探察物体即实验在现代学术中的重要性。然后从大处落笔向中心靠拢,先说明“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埋没了其真正意义。接着从实验过程的两个特点,中国学生存在的问题和作者自己的亲身经验,分析了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最后指出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两个意义,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

5.标题的理解

“格物致知”源于《礼记·大学》中提出的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 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论述的“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一段。但《大学》中只有此段提及“格物致知”,却未在其后做出任何解释,也未有任何先秦古籍使用过“格物”与“致知”这两个词汇而可供参照,遂使“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成为儒学思想的难解之谜。《现代汉语词典》将“格物致知”解释为:“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

6.标题的作用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既是文章标题,也是本文的中心论点。 7.格物致知的现实意义

语文八年级下册-打印版

众所周知,我国基础教育的优点是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缺点是忽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当前社会中,这个缺点甚至可以说是致命伤,它使我们的学生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因而影响到民族的振兴和国家的前途。当然,这个缺点也不是哪一天突然形成的,它有久远的文化背景,并与当前的考试体制有关。要克服这个缺点,任重而道远。

这篇文章根据现代学术的发展和个人的经验教训,联系传统的文化背景和我国的现状,精辟地阐明了中国学生怎样学习自然科学的问题,高屋建瓴,一针见血,语重心长,对我国学生不啻是当头棒喝,每个人都由此终身受益。

素材二 技法精华素材 1.引经据典

本文引用了一些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材料,显示出作者一定的传统文化修养。如,文章开头就引用了《大学》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条目,指出格物致知的基本意思。

2.正反举例

作者列举事例时,运用了正面事例与反面事例相结合的说理方法。如:

反面事例:明朝大哲学家王阳明“格”竹子,苦思头痛而失败的事例。阐述道理: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正面事例:通过实验了解竹子性质的事例。阐述道理: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

用正反两个方面的典型事例作为论据进行论证,显得说理充分,令人信服。 3.运用对比

为了证明观点,文章某些地方还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如第二、三段,中国传统教育埋没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强调知识的获得是通过内心体悟和自我检讨,与现代学术的基础是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的形成鲜明对比,从而有力地指出了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病。

素材三 主题精华素材

本文是一篇漫谈式的议论文。作者鉴于中国学生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往往重视基础知识而忽视动手能力的培养,因此,根据现代学术的发展和个人的经验教训,精辟地阐明了中国学生怎样学习自然科学的问题,揭示了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强调了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表达了对中国学生的良好愿望。

素材四 文体精华素材 常用的论证方法有以下几种:

语文八年级下册-打印版

1.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作用:具体有力地论证了观点(中心论点或分论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2.道理论证:用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和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作用:有力地论证了观点(中心论点或分论点),增强文章的权威性和说服力。

3.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作用:全面地论证观点(中心论点或分论点),让人印象深刻。

4.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作用:生动形象地论证了观点(中心论点或分论点),使文章浅显易懂,易于读者理解和接受。

此外,在驳论文中,往往还运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批驳法和归谬法。在多数议论文中以上几种论证方法往往是综合运用的。

素材一 背景深研素材

1.《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写作背景(详见光盘内容) 2.作者信息(详见光盘内容) 素材二 专题集锦

A 对比论证

一、知识链接

对比论证是通过将两种完全对立的事物或截然相反的观点进行对比来证明作者论点的一种方法。“有比较才能有鉴别”,运用对比论证,褒贬鲜明,使是非曲直一目了然,增强了说理的透彻性。

二、类文阅读

一步与一生

人们常用“一着走错,满盘皆输”来形容下棋,其实人生何尝不是如此。所以,人每走一步都是关键。

回溯历史,我们不难看出每一步与人生的关系。吴王夫差放了越王勾践,最后兵败而死。蔡桓公没有听扁鹊的话病入膏肓而死。秦始皇看错了赵高,因而亡了国。项羽不定都关中而定都彭城,让刘邦抢去了天下。淮阴侯韩信因为没有听从蒯(kuǎi)通的建议在手握重兵时中立,最后死在吕后的手里。这些人都是高出一般人的英雄,可是因为一点小小的疏忽,走错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备课素材

语文八年级下册-打印版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导入一自古以来,人们都在探求事物,科学地认识世界,获得新知,追求新生活。无论是事例,还是人物,都体现了“格物致知”的精神。物理学家丁肇中先生就是典范。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他对“格物致知”精神的阐述。导入二中国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四大发明名扬世界,可近代中国科技为什么落后了?从五四时期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8dfc69zl6y4qfr01784a35m4y31ezc0158o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