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定风波》完美版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学情分析】

苏轼的作品在高中语文课本中出现频率比较高,学生对其作品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作为鉴赏性的学习,学生的水平还要进一步提高。 【教学设想】

《定风波》是选修一第三单元的基本阅读篇目,也是学生高中阶段学到的最后一首苏轼作品,而学生在高中阶段所学到的苏轼作品均为其被贬黄州所做,故抓此发现拟借《定风波》的教学来总结苏轼被贬黄州时的作品特点,把握词人情感变化,以了解苏轼的思想和人生。

为顺利实现教学目标,教学方式拟定为课前准备与课堂学习相结合。课前准备环节,通过学案,让学生回顾以往学过的苏轼诗词文赋,借助老师的问题加以思考,对苏轼再认识。在课堂学习中,通过把握诗歌的人物形象和紧抓关键语句的方式来深入学习《定风波》,领会苏轼思想和人生,要求师生共同探讨,归纳方法,教学相长。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理解这首词的思想感情。

2.总结词人被贬黄州的作品特点,深入了解苏轼的思想和人生。

过程与方法:1.朗读法。通过反复诵读,感受作品中的意境和人物形象,获得情感陶冶。

2.讨论法。通过合作与探究的学习过程,学习诵读分析和抓关键语句鉴赏词

作的方法,让学生互相切磋共同提高。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学习词人旷达的胸襟与从容面对人生风雨的超然情怀。 2.领悟词人“也无风雨也无晴”的人生哲理。

【教学重难点】如何抓住关键语句体会人物感情,领悟东坡的旷达,超脱。 【教学方法】赏读、探究,归纳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分析形象,导入主题

说到宋词,让我想到一个人,他文艺全才,有这么一个对联写到:

遥想赤壁周郎,酾酒临江,千古英雄出少年 老夫弩射天狼,泼墨湖广,留待后人笑我狂!

知道联中写的是谁?(苏轼!)

从什么地方看出?赤壁周郎(《赤壁怀古》)酾酒临江(《赤壁赋》)弩射天狼(《江城子》)

苏轼一生写下了不少作品,在你的印象中,苏轼是个怎样的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代表作品《定风波》,从中走进苏轼,了解他的思想和人生。 二、研读《定风波》,深入了解苏轼

(一)、读——(结合注释和序言的理解)整体感知

三读:

1.读准字音:如:同行xíng 吟啸xiào 一蓑suō 烟雨 2.读出节奏:如: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3.读出情感:词语的抑扬顿挫,文句的舒缓轻重 思考:这首词写了什么?

小结:这首词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作者被贬黄州的第三年,写出在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的小事,写眼前景,心中事;从寻常小事,生发出深刻的人生哲理。表现出词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自己独到的人生感悟。塑造了一个无惧困难、达观自信的智者形象。 (二)析——(抓关键语句)品读探析 上片:

1.“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刻画了怎样的词人形象?

①“莫听”、“徐行”且“吟啸”,面对风雨,词人的这些动作行为表明了他无所谓,从容处之,泰然自若的心态。

②“竹杖芒鞋轻胜马”“竹杖芒鞋”是失意潦倒、穷困下贱的标志;表明自己被贬谪的身份,骑马则是官运亨通的达官贵人的象征;“轻胜马”是作者的自我心理感受。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旷达超脱的豪迈之情。

小结:外在形象:吟啸徐行、拄着竹杖、穿着草鞋、顶风冒雨

内在品质:不畏艰难、镇定从容、旷达乐观

这几句词通过主人公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刻画了了一个穿着草鞋,拄着竹杖,迎着疾风骤雨,缓缓而行,时而吟唱时而又长啸的潇洒旷达的抒情主体形象。体现了作者藐视祸难、达观自信的智者襟怀。

2.“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表现了怎样的品质? 提示:注意“烟雨”、“任”字的把握。

“烟雨”既是指实实在在的自然界的风雨,又指词人已经遭受或还将遭受的各种社会挫折。作者表明,自己完全有能力有气度来面对人生道路上的各种政治风雨的考验。现在所面临的政治祸难又算得了什么?

“任”字形象地传达出作者面对坎坷所持有的稳定、平和、沉着的心态,鲜明地表现了诗人自若、自信的胸襟和不屈的性格。

所以词人说:自己平生任由各种各样的风吹雨打都是无所畏惧的,表现了词人无惧苦难,勇敢前行的意志品质。

(三)悟——(联系词人遭遇)感悟人生哲理

下片:讨论,“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经历多年宦海风波和人生挫辱的苏轼,清楚地看到政治斗争中不可避免的阴暗、卑琐,感受到人生的无奈。他因此从老庄哲学、佛禅玄理中追求超越的解脱,他以“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求得个人心灵的平静。

这句话的表层含义是回头看狂风大作,骤雨肆虐的情形,现在一切都归于平静;其深层含义是无论人生遭遇多少苦难,只要坦然面对,一切苦难都会成为过去。这是一语双关的手法,以曲笔直抒胸臆,从生活小事件中见出人生大哲理。

告诉我们:顺和逆,穷和通,在智者的心目中,都是无所谓的。超脱,旷达自适,但并不颓丧沉沦。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超然物外;“不以物伤性”;“得失随缘,心无增减。”;意存归隐。这是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 三、总结苏轼被贬黄州时的作品特点,学习评价苏轼形象

1、回顾苏轼诗词赋(或读或背),谈谈各自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赤壁赋》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念奴娇·赤壁怀古》

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hú)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临江仙 夜归临皋》

2、思考:这些作品在思想内容上有哪些相似点?

明确:都是苏轼被贬黄州时所写的作品,都抒发了他的人生感悟,体现了他豁达乐观超然的性格。

苏轼坎坷的一生:

京城---杭州---密州---徐州---湖州---黄州--登州—扬州--定州--惠州---儋州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黄州是他原本春风得意的人生遭挫的第一站,所受的打击是他从来没有遇到过的,他的心也为这种近乎绝望的贬谪而消沉失落过,黄州时期的他,表面上看来嘻笑如常,不时自嘲两句,可是他心上的负担却是及其沉重的,他在痛苦和寂寞里徘徊了一段较长的时间,最后他才达到了超脱和旷达。

所以说,黄州让他走向了成熟,使他在贬谪中顿悟,在苦难中超越,对此我们对苏轼的思想和人生有了更深的认识了。

3、请用一句话小结你心目中的苏轼形象。

提示:苏东坡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一个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一个月夜的漫步者,一个诗人,一个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林语堂《苏东坡传》)

“苏东坡是中国古代最高贵,最亲切,最有魅力的文人” ——(余秋雨《文明的碎片?苏东坡突围》)

你的东坡印象:

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小结:心有东坡词,人生无难题。 人生再多的风雨,经过东坡的过滤,都变成一片晴空了。苏轼为我们撑起了一把伞,撑出了一片晴朗的天空,愿我们活得像他一样明亮,一样豁达。如果做不到,再多读读他的文字吧,背背他的这首《定风波》吧! 2、布置作业:

(1)背诵《定风波》。

(2)搜集苏轼的诗词,仔细品味,以《我看苏轼》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不论何时,都要尽可能让思考与反省预见到突发的激情,这于审慎者可轻而易举做到。心烦意乱之时,首先要做的就是意识到这一点。先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下决心不再使之加剧。有了这种高明的防范,就能很快终止怒气。要懂得制怒之法,且止息于当止之时:奔跑时停下来最难;狂怒时保持头脑清醒也一样难。过分激动,不论程度高低,都会影响理智。一旦对发怒有了这种警醒,就不会使你因怒气而失控,也不会使你损害良好的辨别力。谨慎地驾驭情绪,就能很好地控制它。你将是马背上第一个理智的人。智者最没有耐性,因为学识减少了他们的耐心。知识渊博的人很难被取悦。俄庀泰特斯告诉我们,生活最重要的准则在于懂得如何忍受一切。他认为这是智慧的一半真谛。容忍愚蠢需要极大的耐心。有时最令我们痛苦的人正是我们最依赖的人,这帮助我们战胜自我。耐心能带来无可估量的内心平静;而内心平静是世间的福祉。不懂得如何容忍他人的人如果还能忍受他自己的话,就应当独处。

《定风波》完美版

【学情分析】苏轼的作品在高中语文课本中出现频率比较高,学生对其作品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作为鉴赏性的学习,学生的水平还要进一步提高。【教学设想】《定风波》是选修一第三单元的基本阅读篇目,也是学生高中阶段学到的最后一首苏轼作品,而学生在高中阶段所学到的苏轼作品均为其被贬黄州所做,故抓此发现拟借《定风波》的教学来总结苏轼被贬黄州时的作品特点,把握词人情感变化,以了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8den739ck61xkfw968ko77t6k14pg601b5o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