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三章变量之间的关系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第三章 变量之间的关系 3.1 小车下滑的时间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具体情境中两个变量之间关系的过程,获得探索变量之间关系的体验,进一步发展符号感。

2.在具体情境中理解什么是变量、自变量、因变量,并能举出反映变量之间关系的例子。 3.能从表格中获得变量之间关系的信息,能用表格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并根据表格中的资料尝试对变化趋势进行初步的预测。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借助表格,分清什么是变量,理解自变量、因变量以及因变量随自变量的变化情况。 难点:将具体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由数据进行推断,并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并能根据表格中的有关信息预测变化趋势。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我们生活在变化的世界中,很多东西都在发生变化,请学生列举一些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生变化的事物。如:随年龄的增长,身高、体重都发生了变化;随着时间的变化汽车行驶的路程也在变化;烧一壶水10分钟水开了……

二、分组实验

介绍实验器材——小车、木板,调节高度的装置。学生分组做“小车下滑的时间”的实验,并填写表格。

三、合作探究

针对实验数据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分组探讨。

下面是某学习小组得到的数据 支撑物高度/ 厘米 h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小车下滑时 间/秒 t 4.23 3.00 2.45 2.13 1.89 1.71 1.59 1.50 1.41 1.35 1.23 0.55 0.32 0.24 0.18 0.12 0.090.09 0.06 根据上表回答下列问题:

(1)支撑物高度为70厘米时,小车下滑时间是多少?

99

(2)如果用h表示支撑物高度,t表示小车下滑时间,随着h逐渐变大,t的变化趋势是什么? (3)h每增加10厘米,t的变化情况相同吗?

(4)估计当h=110厘米时,t的值是多少,你是怎样估计的? 四、概念介绍

在“小车下滑的时间”中:支撑物的高度h和小车下滑的时间t都在变化,它们都是变量(variable)。其中小车下滑的时间t随支撑物的高度h的变化而变化。支撑物的高度h是自变量(independent variale),小车下滑的时间t是因变量(dependent variale)。 五、练习提高

1.议一议∶我国从1949年到1999年的人口统计数据如下:(精确到0.01亿): 时间/年 xx 人口/亿y 1949 5.4219596.72 19698.07 19799.75 1989 1999 11.0712.591.30 1.35 1.68 1.32 (1)如果用x表示时间,y表示我国人口总数,那么随着x的变化,y的变化趋势是什么? (2)X和y哪个是自变量?哪个是因变量?

(3)从1949年起,时间每向后推移10年,我国人口是怎样的变化? (4)你能根据此表格预测2009年时我国人口将会是多少? 2.某河受暴雨袭击,某天此河水的水位记录为下表:

1.52 9 时间/小时 水位/米 0 2 4 2.5 8 3 12 4 16 5 20 6 24 8 (1)上表中反映了哪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自变量和因变量各是什么? (2)12小时,水位是多少? (3)哪一时段水位上升最快?

六、课堂小结

师生互相交流总结本节所学的知识,从表格中获取信息;用表格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对变化趋势进行预测。

七、布置作业

1.习题3.1

3.2 变化中的三角形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某些图形中变量之间的关系的过程,进一步体会一个变量对另一个变量的影响,发展符号感。

2、能根据具体情景,用关系式表示某些变量之间的关系。 3、能根据关系式求值,初步体会自变量和因变量的数值对应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通过用关系式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体会变量之间的数值对应关系。 2、根据关系式找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 难点:将具体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并将它用关系式表示出来。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在《小车下滑的时间》 中:支撑物的高度h和小车下滑的时间t都在变化,它们都是变量.其中小车下滑的时间t随支撑物的高度h的变化而变化,支撑物的高度h是自变量,小车下滑的时间t是因变量。

二、观察思考

三角形是日常生活中很常见的图形,决定一个三角形面积的因素有哪些?

A① 操作纸板模型,演示“三角形的变化” ② 问题探究:

(1) 问题:决定一个三角形面积的因素有哪些? (2) 模型演示:(高一定)变化中的三角形(如图)

BDC三、诱导探究

(1)提出思考问题:如果△ABC底边BC上的高是6厘米。当三角形的顶点C沿底边BC所在直线向点B运动时,三角形的面积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提出思考问题:在这个变化过程中,三角形ABC中的哪些因素在改变? (3)提出思考问题:这个变化过程中,自变量、因变量各是什么?

(4)问题思考:如果三角形的底边长为 x(厘米),那么三角形的面积 y(厘米)可以表示为 ________________。

(5)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分组讨论。 (6) 列出关系式

2

四、体会归纳

(1)同学们能根据要求填写下列的表格吗?

根据三角形的底边长为 x(厘米),和三角形的面积 y(厘米)的关系式填表: X(cm) Y(cm) 22

… … 10 9 8 7 6 5 4 … … (2)通过填表、探究,同学们能说出用关系式表达变量间变化关系的优势在哪些方面吗?

五、变式探究

1.圆锥的体积由哪些因素决定。 2.问题一:

如图所示,圆锥的底面半径是2厘米,当圆锥的高由小到大变化时,圆锥的体积也随之而发生了变化。 (1)在这个变化过程中,自变量是________,因变量是_________。

(2)如果圆锥的高为h (厘米),那么圆锥的体积V(厘米)与h 的关系式是____________。

(3)当高由1 厘米变化到10厘米时,圆锥的体积由________厘米变化到_______厘米。

问题二:

如图所示,圆锥的高是4厘米,当圆锥的底面半径由小到大变化时,圆锥体积也随之而发生了变化。

(1)在这个变化过程中,自变量是____________,因变量是_____________。 4cm (2)如果圆锥底面半径为r(厘米),那么圆锥的体积V(厘米)与 r 的关系式是____________。

(3)当底面半径由1 厘米变化到10厘米时,圆锥的体积由______厘米变化到______厘米。

3

3

3

3

3

3

2cm

六、课堂总结

1、能用关系式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 2、能根据关系式求值。

七、布置作业

作业 习题3.2

3.3.温度的变化

教学目标

1.能够从图象中分析变量之间的关系,明确图象上点所表示的意义,会利用图象回答问题。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和数学表达能力。 3.让学生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图象上的点所表示的意义。

2.从图象中获取变量之间关系的信息,并能用语言合理地表示。 难点:根据图象得出事物变化的规律。

教学方法

自主探索法

教学设计

一、情境引入

我们都知道,人的正常体温是36.5℃左右,这是一个很粗略的说法。

你知道人的体温是随时间变化的吗?一天之中,在凌晨2时到6时之间,人的体温最低;在下午5时到8时之间,人的体温最高。在正常情况下,人体温度变化的幅度大约是0.6℃,如果变化幅度超过1℃,特别是在“非典”时期,那就要被“隔离”观察。

炎热的夏天人们非常关心气温的变化,了解气温及时提醒我们做好出行的安排,请你根据下图与同伴讨论某地某天温度变化的情况。

二、讲授新知

1.做一做

(1)上午9时的温度是多少?12时呢?

(2)这一天的最高温度是多少?是在几时达到的?最低温度呢? (3)这一天的温差是多少?从最低温度到最高温度经过了多长时间? (4)在什么时间范围内温度在上升?在什么时间范围内温度在下降? (5)图中A点表示的是什么?B点呢?

(6)你能预测次日凌晨1时的温度吗?说说你的理由。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三章变量之间的关系

第三章变量之间的关系3.1小车下滑的时间教学目标1.经历探索具体情境中两个变量之间关系的过程,获得探索变量之间关系的体验,进一步发展符号感。2.在具体情境中理解什么是变量、自变量、因变量,并能举出反映变量之间关系的例子。3.能从表格中获得变量之间关系的信息,能用表格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并根据表格中的资料尝试对变化趋势进行初步的预测。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8dc9m9ygno6x2111f20r4n7xz5eecp00bjh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