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线考核
《学前儿童游戏论》
满分100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娃娃游戏 2.本体性游戏 3.游戏特征“三内说” 4.情景转变 5.结构造型玩具
二、辨析题(每题5分,共10分。) 1.结构游戏是学前儿童典型的游戏形式。
2.剩余精力说认为游戏是儿童消除疲劳、恢复精力的一种方式。 三、简答题(每题6分,共30分。)
1.个体因素对学前儿童游戏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2. 社会文化历史学派游戏理论的主要观点有哪些? 3. 如何指导学前儿童的规则游戏?
4. 按照游戏教育作用划分的游戏主要包括哪些游戏类型? 5.游戏促进学前儿童身体发展的主要表现是什么? 四、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
1.论述游戏的主体性本质观的主要观点和贡献。 2.举例说明如何为学前儿童创设游戏环境。
注:以下部分为本科目参考辅导资料,只做学习使用!!!
《学前儿童游戏论》参考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娃娃游戏
答:娃娃游戏是一种典型的游戏疗法,它有各种不同的做法,一般是给学前儿童一大堆娃娃,它们穿着各种服饰以标志身份,例如家庭中的父亲、母亲、兄弟、姐妹等,这些娃娃和一些游戏材料组成了某种生活情景,然后让儿童在玩娃娃时,讲一个关于这些娃娃的故事。
2.本体性游戏
答:本体性游戏也称目的性游戏,是指儿童进行自主、自发表现的游戏,游戏目的在于游戏本身,强调游戏本身的内在价值和游戏的自发性。
3.游戏特征“三内说”答:纽曼的游戏特征“三内说”是指内部控制、内部真实和内部动机。内部控制是指游戏者控制游戏的过程、方式与时间,内部真实是指游戏的特征是虚构或想象的,对游戏者来说它却是真实的,内部动机是指游戏是“目的在自身”的活动,是内部动机支持的行为,游戏者不追求游戏以外的目的。
4.情景转变
答:情景转变是指儿童的行为脱离原有的真实生活情景即动作脱离真实背景,它是儿童象征性游戏发生的标志。
5.结构造型玩具
答:结构造型玩具主要指积木、积塑、橡皮泥、粘土、沙、雪等各种结构造型材料,既有人为制造的,也有天然的,结构造型玩具主要运用在结构游戏中。
二、辨析题(每题5分,共10分。) 1.结构游戏是学前儿童典型的游戏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