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中的当代性问题
彭照珺 5000214071
中国原有历史悠久的古典文论,许多古代文论命题和理论观点都带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例如:诗言志说、“兴”、“观”、“群”、“怨”说、意象说、缘情说等等。20世纪以来,随着西方文明的大举进入和冲击,中国文论界逐渐采用了西方文论的思维模式,形成了现代文论。其中,由于中国革命实践的发展和需要,马克思主义文论逐步成为了主流的文学理论。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一个历史的范畴,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具有历史性的规定。时代已发展到21世纪,历史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当然要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要根据文学的新变化和新发展去研究新情况,回答新问题。因而,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的建设也就成为文学理论界的一项重要任务。
关于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合理建设当代文学理论才能规范和引领当代文学的发展,合理阐述各种新兴的文艺现象?关于这一问题的回答,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有人提出“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指导,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中国创新之路,才能找到走出文艺理论危机的科学办法”(董学文),有人认为“强调问题意识,倾听实践呼声,树立当代文化视野,是科学发展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根本道路”(陆贵山),有人强调“应重视对人民文学理论的思考与建构”(冯宪光),有人坚持“要使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研究在当代得以发展,应该从深化认识论研究中来求得突破,使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有一个坚
实的思想基础”(王元骥),有人断言“充分借鉴传统文学理论的精华,敢于面向当代文学发展的复杂现实,敢于面向20世纪西方文论的挑战,敢于采用一些新的方法,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形态的文学理论就一定能够健康地建立并发展起来”(童庆炳),有人主张“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发展和创新的根本途径就是在发展和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实践过程中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熊元义)【1】??这些见解无疑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发展建设及历史任务都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我认为当代文学理论建设应牢牢把握“当代性”这一核心命题。
究其原因,大概有以下两点:
一、中国当前丰富复杂的文学艺术实践要求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必须具有“当代性”。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经济体制的全面转轨和世界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发展,反映中国当代生活状况的文学艺术发生了错综复杂的深刻变化。各种文学思潮此起彼伏,各种创作现象此消彼长。比如产自西方的后结构主义、后殖民主义、女性主义等观点逐步被接受;比如网络文学的迅速发展,“影视改编”寻求经济资本与象征资本的增势直线向上。更有甚者,有人认为“今天的当代中国作家,一部分忙着追逐诺贝尔文学奖,期望以此来奠定自己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另一部分则忙于追逐市场。由于读者的欣赏情趣和阅读趋向主导了市场,市场的需要又左右着作家的文学创作,导致现在的文学市场化、快餐化、娱乐化、庸俗化、视觉化倾向。” 【2】
面对这种文学现状,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应调整好自己姿态,介入“当代性”中,才能正确引领文学的发展方向。
二、其次,中国当代多元共生的文艺理论形态决定了作为主流文论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必须具有“当代性”。随着中外文化与文艺交流的日益频繁,与文艺创作领域里多元化、多样性发展现实相呼应,近年来中国文艺理论生态也呈现出多元共生的深刻变化。不仅传统的古代文论、西方文论和马列文论表现出极其活跃的互动、互渗、互补理论态势,而且一些新的文艺理论形态也得以迅速弥漫与扩散。后现代主义的勃然而兴,后殖民理论的跨语境传播,文化研究的异军突起,网络文学的理论探索,生态批评的强势介人,消费主义的话语喧哗,日常生活审美化与文艺学边界扩容的研讨争鸣??多元共生的理论样态是文艺理论日趋走向成熟的标志,它表明中国当前的文艺理论研究视野开放、心态自由、观念多样,正朝着百家争鸣的良性理论生态发展。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自身的发展也显得异常活跃,具有更大的包容性。面对如此复杂的文学理论现实,文学理论建设应该直面“当代性”,深入研究并建构自身,才能保证“一体主导多样”格局的稳定。
那么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建设应如何牢牢把握“当代性”呢? 首先,应重读马克思,回到马克思。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尤其是新时期以来的30多年的发展与建设,是与整个国家经济突飞猛进的发展和社会文化眼花缭乱的转型一脉相承的。“重读马克思”,是要找寻更切实的理论起点、人口和方法,纠正以往研究中的偏误,以新的科
学和实践成果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创造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新境界;“回到马克思”,则是要像马克思那样超越“材料的堆积”阶段,循着科学的方向,提出“自己的问题”和表述这一问题的“自己的方式”,提出有原创性意味的思想和理论。这是所谓“回到”和“重读”马克思的本义所在。【3】重读马克思,回到马克思,无疑可以通过寻找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来达到对现实的批判,比较经典与现实发展的误差,从而使其充满活力,具有“现代性”。
其次,当代文学理论建设必须重建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价值体系。【4】伴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全面推广,大众传媒替代文字成为社会文化生活中压倒一切的主导性传媒,种种电子媒介瓜分了传统的文学受众。我们也时常看到市场化所带来的这种恶性循环:文学作品问世以后,大众传媒尤其是纸质媒体首先轮番捧出,然后找‘卖点’做文章,专访、幕后报道相继跟上,而文学批评家却小置一词。于是,大众就完全被报纸的品位和编辑记者的好恶所引导。而当代许多新的写作方式、批评方式的出现,弱化了主流意识形态,生发了信仰危机。这种状况的出现无疑从另一方而削弱了文学批评家的积极性。文坛看似喧哗、繁荣,却没有一个统一的文学批评价值标准,批评成了随意表达自我、个人的情感宣泄的工具。文学和文学批评、作家和批评家、文学批评和读者各自为营,根本谈小上有意义的交流,文学批评又何以发挥自己的价值功用,起到引导文学创作、指导文学接受的作用呢?因此,我们必须以价值论为出发点建立统一的文学批评体系。刘川鄂认为:“必须强调文学批评的价值坚守,树立文学批评家的责任意识”;
“今天的文学样式虽然越来越多了,但文学之为文学的基本价值即非如此小可的价值、足以让她伟大起来经典起来的价值应该重新讨论和重新正视,这正是批评家的责任之一”
再者,要具有创造性。这要求当代文学理论建设敢于面向20世纪西方文论的挑战,敢于采用一些新的方法。【5】20世纪被称为“批评的世纪”,西方文论得到了惊人的发展,如:人本主义文论和科学主义文论。面对西方文论的巨大发展,我们应该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加以革命性的改造,将其合理因素变成丰富当代文学理论有用的材料。另外,随着科学的发展,20世纪出现了许多新的科学,诸如符号学、解释学、现象学、价值学、信息论等。这些新兴学科作为理论都可以转化为方法,用以研究文学现象,从而创建文学理论新的分支,这样才能把文学理论提到当代科学的水平上来。
综上所述,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必须牢牢把握“当代性”这一核心命题。这既是中国当前丰富复杂的文学艺术实践的要求,也是中国当代多元共生的文艺理论形态的要求。因而,我们应该重读马克思,回到马克思;重建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价值体系;敢于面向20世纪西方文论的挑战;敢于采用一些新的方法去创造性的建设中国当代文学理论。
【1】 参见《机遇与挑战:专家研讨30年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发展》
(《中国艺术报》2008年12月19日)、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