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行事例分析和逻辑推理,解决写作“任务”。考生要写好这样的作文既要广泛读书,观察社会、思考历史,又要深入思辨才能灵活驾驭,高质量完成写作“任务”,体现学生写作的真功夫。 【参考例文】
如此名人效应
如今社会,名人效应早已成为社会上普遍议论的话题了。从一夜走红的林妙可为洁丽雅毛巾代言到身价百万的C罗被世界各大足球俱乐部所争取,无不体现了名人的效应在人们心目当中的作用。那么有人会说,名人效应真的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呢?
不少商家为追求利润,利用名人效应来为自己的品牌扬名,今天一个“广告代言人”,明天一个“商品形象大使”,不伦不类的广告词,一经“腕儿”们的口,便能在人们耳边广为流传,自然就有人心甘情愿大把大把的掏腰包——不为商品,只为品牌。
再看看书店门口,一条横幅高高挂起:“某某作家今日将来本店签名售书”。于是,大人孩子们便纷至沓来,慷慨倾囊买书,万分激动地来亲眼目睹“作家”的风采,哪里还管书的内容,管你需不需要,对你有没有什么帮助,有亲笔签名呐!买下了墨迹未干的书,摆到家里的最显眼处,除了欣赏那龙飞凤舞的书法,至于内容嘛,就不怎么在乎了。平时鲜为人知的书店也因此蓬荜生辉,大把大把地搂钞票。
打开电视,各档综艺节目的嘉宾也几乎全是这个明星,那个明星,只是文艺演出倒也罢,一旦参与知识性游戏便顿时丑态百出。干一行专一行也就够了,没那个水平,何必来哗众取宠?这也怪不得主办人,如今不少观众的品位也就是如此,若不顾其而来,何来名人效应?
如此看来,名人效应在人们心目当中,也不过如此。有了名人,我们就有了追求的方向,许多事因为有了名人使得我们变得十分果断——有时连后果都不去考虑。曾经在我们身边的“蚁力神”不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吗?著名笑星赵本山代言的蚁力神产品的原料蚂蚁,是多少劳动人民倾家荡产,花了大笔大笔的钞票去养,然后卖给蚁力神公司,换取所谓的“巨额利润”。当蚁力神倒闭后,多少人的钱欠着迟迟不还,多少人因此而疯,而穷。名人赵本山代言的产品,又给大家带来了什么呢?
名人的效应,往往带来的结果是潮水般的人们涌向各大超市、各大药房。什么“用上三天就起效”,“一洗就干净”,等等,这些令人向往的广告词,其真实性,可信性,无从考察。名人效应,难道仅仅给我们带来的就是这些吗?
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模拟试题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诗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平均不过两三分钟。不过,简短的诗可以有悠远的意味,收缩并不妨碍延长,仿佛我们要看得远些,每把眉眼顰蹙。外国的短诗贵乎尖刻斩截。中国诗人要使你从“易尽”里望见了“无垠”。。
一位中国诗人说:“言有尽而意无穷。”另一位诗人说:“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用最精细确定的形式来逗出不可名言、难于凑泊的境界,恰符合魏尔兰论诗的条件:那灰色的歌曲,空泛联接着确切。
这就是一般西洋读者所认为中国诗的特征:富于暗示。我愿意换个说法,说这是一种怀孕的静默。说出来的话比不上不说出来的话,只影射着说不出来的话。济慈名句所谓:听得见的音乐真美,但那听不见的更美。我们的诗人也说,“此时无声胜有声”;又说,“解识无声弦指妙”。有时候,他引诱你到语言文字的穷边涯际,下面是深秘的静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淡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有时他不了了之,引得你遥思远怅:“美人卷珠帘,深坐颦娥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这“不知”得多撩人!中国诗用疑问语气做结束的,比我所知道的西洋任何一诗来得多,这是极耐寻味的事实。试举一个很普通的例子。西洋中世纪拉丁诗里有个“何处是”的公式,来慨叹死亡的不饶恕人。英、法、德、意、俄、捷克各国诗都利用过这个公式,而最妙的,莫如维荣的《古美人歌》:每一句先问何处是西洋的西施、南威或王昭君、杨贵妃,然后结句道:“可是何处是去年的雪呢?”
巧得很,中国诗里这个公式的应用最多,例知:“壮士皆死尽,余人安在哉”;“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同来玩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春去也,人何处;人去也,春何处”。莎士比亚的《第十二夜》里的公爵也许要说:够了,不再有了。就是有也不像从前那样美了。中国诗人呢,他们都像拜伦《哀希腊》〉般地问:他们在何处?你在何处?问而不答,以问为答,给你一个回肠荡气气的没有下落,呑言咽理的没有下文。余下的,像哈姆雷特临死所说,余下的只是静默——深挚于涕泪和叹息的静默。
(摘编自钱钟书《谈中国诗》)
1.下列关于中国诗歌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诗歌虽简短,但含蓄蕴藉、意味悠远,都能从“易尽”里望见“无垠”。 B.中国诗歌能够采用最精细确定的形式创造出意蕴丰富、不可名状的境界。 C.中国诗歌追求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妙,力求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 D.中国诗歌富有暗示的特征是一般西洋读者认同的,“我”不赞同此说法。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此中有真意,欲辨己忘言。”诗人有意把读者引诱到语言文字的穷边涯际,突然留下一个深秘的静默,激发读
者思考。
B.“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诗人用一个撩人的“不知”不了了之,却引得读者遥思远怅,思考为师所在深山
的情景。
C.“壮士皆死尽,余人安在哉。”诗人用“何处是”的疑问语气作结,问而不答,以问为答,引导读者思考死亡的
不饶恕人。
D.“可是何处是去年的雪呢?”维荣《古美人歌》中的这句诗,留给读者一个回肠荡气没有下落、吞言咽理没有
下文般的静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诗人“状难写之景,如在口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诗论和魏尔兰“那灰色的歌曲,空泛联接着确
切”的论诗条件恰好吻合。
B.“怀孕的静默”这个通俗而形象化的比喻足说中国诗歌语言有“说出来的话比不上不说出来的话,只影射着说
不出来的话”的种种妙处。
C.“何处是”这个公式出现在西洋中世纪拉丁诗里后,被英、法、德、意、俄、捷克各国诗歌普遍运用过,但在
中国诗歌里的应用是最多的。
D.中国诗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但简短并不影响它有悠远的意味和一定的延长,就像人们每每皱起眉头、凝聚
起目光想耍看得远些时一样。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别里科夫的婚事
我的同事希腊文教师别里科夫,他整天把自己的身体和思想包在壳子里,仿佛要为自已制造一个套子,好隔绝人世,不受外界影响。
可是,这个装在套子里的人,差点结了婚。有一个新史地教员,名叫密哈益·沙维奇·柯瓦连科的人,派到我们学校里来了。他是带着他姐姐华连卡一起来的。后来,由于校长太太的尽力撮合,华连卡对我们的别里科夫表示了好感。人人——他的同事和同事的太太们——也向别里科夫游说:他应当结婚。况且,华连卡长得不坏,又有田产,而且是第一个待他诚恳而亲热的女人。于是他昏了头,决定结婚了。
有一天,柯瓦连科和华连卡前后骑着自行车,快活、兴高采烈地从别里科夫面前经过。 “我们先走一步!”她嚷道,“多可爱的天气!多可爱,可爱得要命!”
别里科夫脸色从发青变成发白。“这怎么行?难道中学教师和小姐骑自行车还成体统吗?”他大叫着,似乎心里乱得很。
第二天他老是心神不定地搓手,打哆嗦;从他的脸色分明看得出来他病了。将近傍晚,他到柯瓦连科家里去了,华连卡不在家。
“请坐!”柯瓦连科冷冷地说,皱起眉头。别里科夫沉默了一会儿后压低喉咙说:“我有件事情要跟您谈一谈。我在这儿做了多年的事,您最近才来;既然我是一个比您年纪大的同事,我就认为我有责任给您进一个忠告。您骑自行车,这种消遣,对青年的教育者来说,是绝对不合宜的!”
“怎么见得?”柯瓦连科问。
“难道这不是理所当然吗?如果教师骑自行车,那学生只能倒过来,用脑袋走路了!既然政府还没有发出通告,允许做这件事,那就做不得。你们骑自行车——太可怕了!”
“您到底要怎么样?”
“我要做的只有一件事,就是忠告您。您是青年人,前途远大,得十分十分小心才成;您却这么马马虎虎,唉,这么马马虎虎!您穿着绣花衬衫出门,经常在大街上拿着书走来走去,现在呢,又骑什么自行车。这事会传到校长那儿,
然后又会传到督学的耳朵里……”
“我们骑自行车,不干别人的事。”柯瓦连科涨红了脸说,“谁要来管我的私事,就叫他滚!”
别里科夫脸色苍白,站起来。“您用这种口吻跟我讲话,那我不能再讲下去了。”他说,“我请求您在谈到上司的时候不要这样说话,您对上司应当尊敬才对。”
“难道我说了上司不好的话?”柯瓦连科生气地瞧着他,“请您躲开我。我是正大光明的人,不愿意跟您这样的人讲话。”
别里科夫心慌意乱,脸上带着恐怖。这是他生平第一回听到别人对他说这么不客气的话、“随您怎么说,都由您好了。”他一面走向楼梯口一面说,“我得跟您声明一下:为了避免我们的谈话被偷听被误解以致闹出什么乱子,我得把我们的谈话内容报告校长。
“去,尽管报告去吧!\柯瓦连科一把抓住他的衣领,使劲一推,别里科夫就乒乒乓乓地滚下楼去。楼梯又高又陡,不过他滚到楼下却安然无恙,可是,他滚下楼的时候,偏巧华连卡回来了。这在别里科夫却比任何事情都可怕。他情愿摔断脖子和两条腿,也不愿被别人取笑。万一,全城的人都知道这件事,就会传到校长耳朵里去,还会传到督学耳朵里去。哎呀,不定会闹出什么乱子!……
等到他站起来,华连卡才认出是他。她瞧着他那滑稽的脸相,以为他是一不小心摔下来的,就忍不住纵声大笑:“哈哈哈!”
这响在整个房子里的“哈哈哈”就此结束了一切事情: 结束了预想中的婚事,结束了别里科夫的人间生活。
(摘编自契诃夫《装在套子里的人》)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别里科夫对“长得不坏,又有田产,而且是第一个待他诚恳而亲热的女人”华连卡没有爱情,只是在旁人的游
说下才引发一场闹剧,“差点结了婚”。
B.华连卡姐弟快活、兴高采烈地骑车,别里科夫看到后却“脸色从发青变成发白”,这样的对比表现出别里科夫
惧怕新事物、惧怕生活中任何变革的特点。
C.作者善用夸张手法塑造別里科夫的形象,如写“他整天把自己的身体和思想包在壳子里,仿佛要为自己制造一
个套子”,这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存在的。
D.小说以“昏了头,决定结婚”为开端,以“偶遇骑车”为发展,以“与柯瓦连科面对面的交锋”为高潮,以“婚
事失败,生命结束”为结局,情节完整。
5.柯瓦连科是一个“新史地教员”,这里的“新”有什么含义?请简要分析。(5分)
6.别里科夫在华连卡“哈哈哈”的笑声中结束了他的人间生活,小说这样安排结局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蚂蚁、白蚁、蜜蜂,它们似乎都过着两种生活。它们既是一些个体,同时又是蚁冢、蚁穴、蜂窠这些扭动着、思考着的庞大动物体中细胞样的成分。我认为,正是由于这一层,我们才最巴不得它们是异己的东西。
不管怎么说,这些东西还是存在。野地里一只独行的蚂蚁,不过是一段长着腿的神经节而已。四只或十只蚂蚁凑到一起,围绕着路上的一头死蛾,它们这儿触触,那儿推推,慢慢地把这块食物向蚁丘移去。但这似乎还是瞎猫撞着死老鼠的事。只有当你观看聚在蚁丘边的、黑压压盖过地皮的数千蚂蚁的密集群体时,你才看见那思考、筹划、谋算。这是智慧,是某种活的计算机,那些爬来爬去的小东西就是它的心智。
白蚁在有一个方面更为奇特:群体变大时,其智慧似乎也随之增加。小室里有两三只白蚁,就会衔起一块块土粒木屑搬来搬去,但并没有什么结果,什么也没有建造起来。随着越来越多的白蚁加入,似乎达到了某种临界质量或法
定数,于是思维开始了。它们开始把小粒叠放起来,霎时间竖起一根根柱子,造成一个个弯度对称的美丽拱券。一个个穹顶小室组成的晶状建筑出现了。
蜜蜂同时过着几种生活:既是动物,又是动物的组织、细胞或细胞器。离窠外出寻找花蜜的单个蜜蜂仍然是属于蜂窠的一部分。工蜂在营建蜂窠的时候,看上去就像胚细胞在构成一片发育中的组织。分群的时刻来到,老蜂王打算带着它的一半家口离窠而去,群蜂一时来回骚动,它们自动分成几乎一点不差的两部分,一半跟着要离去的老蜂王,另一半跟着新的蜂王,于是,像一个卵子分裂一样,这个毛茸茸晶黑金黄的庞然大物分裂成两个,每一个都拥有相同的蜜蜂基因组。
多个单独的动物合并成一个生物的现象并不是昆虫所独有。黏菌的细胞在每一个生命周期都在做着这样的事。起初,它们是一个个阿米巴状细胞在到处游动,吞吃着细菌,彼此疏远,互不接触,选举着清一色的保守党。然后,一阵铃声,一些特殊的细胞放出聚集素,其他细胞闻声立即聚集一起,排成星状,互相接触、融合,构成动作迟缓的小虫子,生出一个富丽堂皇的梗节,顶端带一个子实体,从这个子实体又生出下一代阿米巴状细胞,又要在同一块湿地上游来游去,一个个独往独来,雄心勃勃。
虽然我们无论如何也是所有群居性动物中最具社会性的——比蜜蜂更互相依赖,联系更密切,行为上更不可分,我们却并不经常感到我们的联合智慧。然而,我们也许是被联在一些电路里,以便贮存、处理、取出信息。但电路好像还在,即使并不总是通着电。
(摘编自《作为生物的社会》)
7.下列对生物和细胞行为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野地里一只独行的蚂蚁不过是一段长着腿的神经节而己,而数千蚂蚁的密集群体则成为会“思考、筹划、谋算”
的有心智的“整个活物”。
B.两三只白蚁只是一块块土粒土屑的搬运工,但随着群体的变大,它们的思维进一步突显,智慧似乎也随之增加,
能建造出美丽的晶状建筑。
C.寻蜜的单个蜜蜂是蜂窠的一部分,营巢的工蜂像胚细胞的一片组织,而分群的蜜蜂则会在老蜂王的指挥下成为
拥有相同蜜蜂基因组的两部分。
D.黏菌的细胞能把多个单独的细胞合并成一个生物,当它们是阿米巴状细胞时彼此疏远、互不接触,但能靠“聚
集素”聚集一起并构成小虫子。
8.下列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蚂蚁、白蚁、蜜蜂等生物的行为表明,它们作为个体是微不足道的,但当凝结成一个整体时,就能够显示出非
凡的智结和拥有强大的力量。
B.人类巴不得把似乎过着两种生活的蚂蚁、白蚁、密蜂看作是异己的东西,是因为它们既是个体,又是扭动着的
庞大动物体中细胞样的成分。
C.作者突出群体生物相互依存相互合作的智慧,目的不是证明其他生物比人类更高明,而是引导人类反思自己只
重个体而忽视集体智慧的行为。
D.作为所有群居性动物中最具社会性的人类,也许是被动地连成一个群体,并不经常进行沟通交流,因为他们意
识不到联合智慧的重要性。
E.本文语言或生动或幽默,拉近了同读者的距离,而且视角独特,见解独到,能给人理性的启迪和美感的享受,
但其观点有牵强偏激之处。
9.作者论证生物的社会性时采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请举例分析。(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40分)